回赠文人最美文案(文史园相见以礼)(1)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既是培养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托。《礼记·礼运》中说:“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从根源上看,礼仪的产生既是对“天道”的承袭,对自然的尊重和效仿,同时也是对“人情”的适当传达,长期以来,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礼仪特色,处处体现了“礼”的味道。

在传统社会,人与人见面时,遵循相见以礼的原则。古人将相见时的各种礼仪统称为相见礼。《仪礼》一书中有一篇《士相见礼》,专门阐明相见时的具体礼仪规范。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就十分重视礼仪规范,服饰、动作、语言等都要按照礼仪规范进行,如果有谁违背了礼仪规范,就会被认为是失礼的人。

相见时注重礼仪,既是相见时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也能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见礼历史十分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具体礼仪规范不断传承变化,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其中,拱手礼、作揖礼是典型的传统相见礼,使用频次高、普及范围广,且具有良好的历史传承性,体现了礼仪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礼记·曲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意思是说在路上遇到先生,要小步快速走到先生身边,拱手站立。先生和自己说话,就答话;如果不和自己说话,就退下。

回赠文人最美文案(文史园相见以礼)(2)

拱手的方式是右手握拳,左手掩住右手。《礼记·檀弓上》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故事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他拱手的姿势是右手掩左手,弟子们也效仿孔子,用右手掩左手。孔子指出这样做是不对的,自己“尚右”是为姐姐服丧,而弟子们应该“尚左”。

从动作上看,拱手礼主要是拱手抱拳,没有其他的身体动作。如果拱手的同时,身体向前弯曲,那就是作揖礼。宋代王虚在《训蒙法》中写道 :“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古人行揖让之礼,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谦逊的态度。揖让之礼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按照《礼记·昏义》的记载,在婚礼亲迎中,新婿带着大雁来到新娘家庙门,升堂之前要互行揖让之礼,以表示郑重。当新妇来到新婿家时,新婿要向新妇行揖让之礼,然后新妇才能进门。同样,在古代乡饮酒礼中,主人也对正宾行揖让之礼。 《礼记·乡饮酒义》记载:“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拜迎、三揖、三让都是为了表达主人对正宾的尊重和礼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描述过他见到的“作揖礼”:“在正式拜访时或常常是朋友们在街上相遇时,他们也如上述那样把手缩在袖子里,弯着腰低下头来。在几个人相聚在一起时,他们大家也同时进行这种日常的致意。这个习惯叫作作揖。”

关于作揖礼是否男女通行,学界观点不一。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女子也行作揖礼,并指出:“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但也有学者指出只有男性才行作揖礼,女性不行作揖礼。如在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折中,张珙见红娘行拜揖礼,而红娘则“还了万福”。作揖礼在社会中长期流行,是一种常用的相见礼仪。到现在,则变成了人们见面时的握手礼仪。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始终习惯通过礼仪形式传达内心的情感、思想与认知。与人相见,拱手、作揖,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让,这是中国人处事原则的体现,也是自我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

来源:百科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