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东火车站出站,向南走10多分钟就能来到鸭绿江断桥。
这座建于1909年连接中朝两国的铁路大桥,在朝鲜战争期间被美方炸断,我方一侧半截残桥至今仍完整地傲立鸭绿江上,被人们称为“断桥”。
为什么铁桥在朝方的一段被炸毁,而我方一段却安然无恙呢?是炸弹长了眼睛吗?
当然不是,原来战争期间,美担心如果招惹中国将会使中国卷入,因此通过决议,严格限制麦克阿瑟的军事行动,不许惹翻中国。所以美空军在轰炸鸭绿江上的大桥时,严格划分中朝界线,只轰炸朝鲜一侧,不能轰炸中国一侧。
停战后,朝鲜一方就把朝方一侧已损毁的铁路桥拆除了,其中包括中方的2孔(铁桥共12孔,朝方拆除了8孔),我方所属的4孔半截残桥刚带着千疮百孔的炮火痕迹保存下来,后被列为丹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等到丹东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为了发展旅游业,市政府提出了开发“断桥”的方案。
方案出台后,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李静生提出,““断”字又给人以破碎之感,如果改用“端”字,不仅谐音相近,而且蕴意深刻。“端”是尽头之意,亦即中国最边缘的一桥;“端”是正,亦即镇立江中之意。
他的提议经有关部门讨论后,市委、市政府领导表示赞同,于是在1992年将“断桥”改名为“端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维护,桥身也刷成蓝色,旅游经营由“鸭绿江端桥联营公司”负责。
但是这次改名,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不同意改名的认为:断桥是历史的见证,历史不能更改,文物岂能粉饰?
还有人说:老桥的颜色本来很能体现历史,为什么要涂上蓝色?
更多的人认为,“断桥”就是历史本身,是好端端一座大桥被炸断的历史见证,叫“断桥”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种种争议也引起了市里高度重视,1993年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桥名恢复为“鸭绿江断桥”,桥身恢复为钢铁灰色,并由迟浩田题写“鸭绿江断桥”,以紫铜制成巨匾挂于桥头。
历史无须粉饰,也不能粉饰,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