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从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到天祐四年(907年)灭亡,历时近三个世纪,仅比周朝的八百年和汉朝的四百年短,但是唐朝没有东、西之分,给人的感觉更加完整,再加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耀眼的时期,容易使人直观的认为这三个世纪是一个恢弘且统一的盛世,“安史之乱”只是过程中的短期波折而已。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重新审视唐朝历史之后,不得不对王朝延续的长期性和政治的统一性产生质疑。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1)

唐朝十道图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仓皇出逃,其子即位为肃宗,奉其为太上皇,实际上是强行剥夺了他的皇位。这次政治巨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得以平定,并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即节度使掌握实权,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武人势力范围越来越大,政治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导致“五代”的迅速更替,以及“十国”的分裂割据,换句话说,统一的大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久。

不同的阶段

唐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直到现在,孩子们都还是从唐诗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唐诗分成了清晰的阶段:初唐的王勃、骆宾王;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中唐的李贺、白居易、元稹;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2)

李白画像

四期的唐诗,无论形式、内容、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唐朝的社会、生活、文化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时期,从而对各时期的诗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再结合王朝的统治方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活动,可以大致把唐朝分为四个阶段。

初唐从武德元年(61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称制结束,近九十年;盛唐最为著名,人才众多,经济与文化繁荣,但实际上时间最短,从神龙元年(705年)到“安史之乱”的天宝十四年(755年),前后不过五十年;肃宗即位后进入中唐,一直到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死于宦官之手,之后进入了更加动荡的晚唐。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3)

杜甫画像

从唐朝的世系表可以看出,从高祖到宪宗,除了武则天之外,基本保持了一代一帝的规则,高祖传太宗、太宗传高宗、高宗传中宗、中宗传睿宗、睿宗传玄宗、玄宗传肃宗、肃宗传代宗,代宗传德宗、德宗传顺宗,顺宗传宪宗,一脉相承。中宗、睿宗是兄弟相继,此外没有出现同代的两个皇帝,父死子继能够维持得如此严格,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但是,从宪宗开始情况就不一样了。宪宗去世后,穆宗即位,穆宗之后是同代的敬宗、文宗、武宗,然后即位的宣宗辈分比武宗还要高,属于穆宗一代,宣宗之后是和武宗同辈的懿宗,之后是下一代的僖宗、昭宗,再到末代的哀帝。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4)

唐平安史之乱示意图

这便是动荡的晚唐,从元和十五年(820年)至天祐四年(907年)灭亡,八十多年换了九位皇帝。这四个时期的划分当然并非绝对,但这种划分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出唐朝的变迁以及各时期的不同情况。

初唐的核心

初唐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承袭了北魏、北齐、北周、隋的体制。隋朝有新的《隋律》,唐朝以此为依据,扩展和完善了《唐律》,隋朝有“隋礼”,唐朝也有“唐礼”,规定了相应的仪式。隋朝兴建的运河与长安城唐朝也在继续完善,但最重要的则是均田制。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5)

租庸调制示意图

实行均田制必须进行精确的户籍调查和登记,这样才能解决隋末出现的大规模劳役征兵导致国家灭亡的问题。隋朝实行均田制,使可用的劳动力迅速增加,大工程纷纷上马,其中包括三征高句丽及隋炀帝南巡,导致大量农业人口被剥夺,粮食产量下降,小农户支离破碎,均田制几乎无法维持下去。

唐朝吸取了经验,当务之急是恢复均田制,这就需要对原来的“租庸调”制进行改革。租庸调是农民向朝廷缴纳的赋税,其中,“庸”字尤为重要,即“以钱代役”,与隋朝不同,初唐的政策是实行“与民休息”,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重点是把农民留在土地上,把劳动所得以“庸”的方式上缴给朝廷,让朝廷去雇佣需要的人力。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6)

《贞观政要》

由此,可以把初唐与“贞观之治”联系在一起,由于《贞观政要》这本经典的政治指导书以及魏征等人的传奇事迹,传统上太宗时期被认为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盛世”之一。但按照前面的说法,太宗朝所处并非盛唐,而是初唐,没有将太宗朝列入盛唐似乎很不公平,但如果深刻理解这个时期的特点就会发现,“贞观之治”正是初唐的核心。

“贞观之治”的核心在于: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从隋朝的过度动员中得到恢复。魏征等贤臣最大的功绩不过是压制了太宗的雄心,要他明白百姓的疾苦,不要用力过猛。只有慢下来,才能在唐朝建立时逐步具备均田制、府兵制的基础,才能有后来盛唐的各方面成就。

贞观的阴暗

比起短暂的隋朝,唐朝的发展要缓慢得多,隋文帝与隋炀帝做出了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建设,自唐朝以来,无论是突破还是建设都变得十分缓慢,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可能顺利的从初唐发展到盛唐。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7)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但初唐之所以延续这么久,还有一个原因是李家的权力交接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是因为“玄武门之变”。《资治通鉴》以“资治”为评判标准,论及中国“治世”,必然会提及“贞观”,然而“贞观”的光辉之下却隐藏着阴暗,与“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不同,李世民取得皇位的手段并不光彩。

“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最根本的人伦信仰和社会文化,李世民在叛乱中杀死了皇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且还强迫父亲李渊把皇位传给他,李渊看似心甘情愿当了太上皇,但其实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之前的文章:颠覆传统认知:犹豫不决还是胸有成竹?聊聊两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8)

太极宫玄武门复原图

当然,李世民势必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其中之一就是他的统治将永远面临合法性的挑战。他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把魏征往前推,让所有人都知道魏征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魏征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在和李世民作对,而且往往出言不逊,哪怕是普通人也不见得能忍受,但李世民一直容忍,他本可以利用皇权惩罚魏征,甚至将其从权力中心除名,但他一直没有这么做,因为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左膀右臂,李世民不仅重用魏征,还对魏征另眼相待,这说明他对大义的重视,希望传达出一种理念:“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手足相残,而是为了李氏王朝的未来以及黎民百姓的安危。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9)

唐太宗纳谏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玄武门之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分析,那就是皇帝与太子之间无休止的矛盾。李世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从父皇手里夺走大权,现在他成了皇帝,怎么能保证自己的儿子不会让他也成为一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同时也让后来的太子们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兄弟也会用武力夺取自己的位子。

女皇的悲哀

皇帝怕被太子逼迫退位,太子怕兄弟心存怨恨,这些心理影响了初唐的政治。李世民立李承乾为太子,但弟弟魏王李泰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而是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打压李承乾。李承乾生怕父亲受到李泰的影响,而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采取各种阴谋诡计想要除掉李泰,但都没有成功,最后被贬为庶人。由于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李世民不得不让长孙皇后的三子李治做太子,也就是唐高宗。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10)

唐高宗李治画像

高宗先立李忠,后立李贤为太子,但都被废掉了。唐中宗立的太子李重俊、唐玄宗立的太子李瑛都被杀,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初唐时期王朝内部存在很严重的传承问题,不能像隋朝那样在建立之初就开展大规模的建设。

初唐的历史重心,一方面是把北朝的体制扩展到南方,使之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是权力的传承而引起的各种纠纷。太宗朝发生了李承乾与李泰激烈的政治斗争,最后李治登上了皇位,接着,高宗朝又发生了武则天的动乱。

武曌本是不受宠的才人,但李治对她青睐有加。按照传统,太宗去世后,所有伺候过他的女子都要出家,而武曌则被李治接回宫中,李治对她的宠爱,给初唐政治造成了更大的动荡。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11)

武则天画像

李承乾与李泰斗得难解难分,太宗还是只立长孙皇后的儿子为太子,这样皇后的地位就更加稳固,立嫡的制度也得以维系,但到了高宗一切都变了,皇后被废,还多次改元,将“永徽”改为“显庆”就是为了显示对改立武后的重视。

武则天不仅是皇后,还辅助高宗处理朝政,最后更是与高宗共治天下。她的权利很大,不但可以决定太子人选,而且还可以废立皇帝。高宗去世后,中宗李显即位,很快就被武则天废掉,改立睿宗,睿宗即位不久,再次被废,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下令迁都洛阳并称帝。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12)

武后行从图

武则天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帝,开创了“武周”王朝。从这一点上来说,她的所作所为和王莽很像,终结了上一个王朝,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后来皇权又被夺回,但武则天身边聚集了一批名臣,狄仁杰、张柬之,比王莽朝中的所有官员都要出名。

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武则天是一个女人,所以她的统治必然是临时性的,即便是她最信任的大臣也不会认为武则天可以永久的统治这个国家!神龙元年(705年),80多岁的武后被张柬之逼着将皇位传给儿子中宗,这才让大唐恢复了往日的荣光,这是狄仁杰在临终之前就已经制定好的计划,由张柬之来完成。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13)

张柬之画像

这是武则天的悲哀,她最信任的两个男人,从来没有真心地效忠过她,所以她只能信任那些不靠谱的男人,否则无法行使统治的权利。

内乱的终结

在男人的世界里,一个女人想要成为皇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安排继承人这个问题就很棘手。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立储。武则天要立储,自然首选自己的儿子,不过在她称帝之前,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唐的皇帝,又都姓李,要是把皇位传给他们,岂不就是恢复了唐朝,废除了武周?其实,这也是狄仁杰和张柬之的想法,武则天虽然是武周的皇帝,但她去世之后,让儿子即位,就“复唐”了。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14)

武则天开凿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如果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女儿呢?在父权制下,情况就更糟糕了,因为女儿不姓武,女儿的姓氏取决于她娘嫁给谁,所以女儿继承也不能指望。如果非要让武家来继承,就只能从自己兄弟的儿子中挑选了,但武后的亲信们却不同意,儿子登上皇位后会如何对待母亲尚且无法保证,那么侄子与姑姑这种关系又能给她带来多大的安全感?

武则天最终只能将被废的庐陵王立为太子,这对“复唐”的势力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与其冒着对抗武后的风险,还不如等她死了,皇位自然就会回到李家之手,可武后还没死,朝臣们就向李唐表示了忠心,迫使武后将皇位传给中宗,这才让李唐王朝得以延续。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15)

狄仁杰画像

可宫中的权力分配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中宗即位后,韦皇后的嫡子本来应该是太子,但她的儿子从小就得罪了最不能招惹的人,也就是祖母武后,被下令处死,所以韦皇后一直没有儿子,所以太子与韦皇后的关系日益紧张。

韦皇后与太子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太子要率军造反,中宗在最后关头阻止了这场政变,但韦皇后的危机感却达到了顶点,于是与安乐公主联手,毒杀了中宗且秘不发丧,准备让殇帝即位。“殇”字代表这位皇帝的寿命并不长,去世时只有二十岁,即位不到一个月就退位了。睿宗之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率军入宫,杀死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并将睿宗推上了皇位。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洗脱冤屈的(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16)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初唐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上的混乱,中宗先是即位,然后又退位做太子,中宗和睿宗都当过两次皇帝,历史少见。到了睿宗二度即位的时候,局势依然不稳。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所以,她千方百计地让哥哥睿宗废掉太子李隆基,这显然是太宗时期遗留的问题,皇室的女性成员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而重要的太子却没有体制上的保护。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纷争,一直持续到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成为唐玄宗后将太平公主赐死,这才终于平息了“玄武门之变”以来李家的内乱。

这种内乱导致唐朝的制度和建设远没有隋朝那么迅速。既确立了北朝的统治制度,又继承了北朝的混乱秩序,这两条道路是并行的,但后者却对前者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这是初唐时期特有的历史特征。

今天先写到这里,下次咱们接着说盛唐、中唐和晚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