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十年面壁图破壁。虽然范成大17岁才发奋读书,但你却不能说他大器晚成,因为他高中进士的时间一点都不晚,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28岁的他与27岁的杨万里同科及第。

而后,才华卓越的范成大就开启了他前方高能的仕进模式,一路升迁,所向披靡,有政绩,得民心,深受孝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仅有的一次遭诬被罢也很快重新启用。

淳熙十年(1183年),54岁的范成大积劳成疾,五次上书请求致仕终获恩准,而后在家乡石湖度过了近十年的闲适生活,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就是作于彼时。

虽说退居是自愿,可从庙堂之高到乡野郊区,从万人瞩目到门前冷寂,巨大的人生落差,还是令他对态炎凉颇有感触,《重阳后菊花二首》就是他彼时心境的流露,且道出了人性的弱点,以下分享的是第一首。

秋日其八范成大表达的情感(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1)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其一》

简译:

重阳节后,东篱的菊花一如既往地绽放,还带着晶莹剔透的露珠,依旧那么鲜嫩可爱,可是此时已经没有人前来欣赏了。

其实,菊花还是昨日的菊花,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甚至,它们比昨日开得还要艳丽和热烈。

但是,世俗之人并没有超脱的情趣,不懂得欣赏,他们看重重阳节这一天的菊花,只为祈福增寿而已。

秋日其八范成大表达的情感(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2)

赏析:

范成大的这首绝句借物抒怀,讽时刺世,看似为菊花鸣不平,实则讽喻世俗之人的庸俗,凡事只注重实用,而不懂得珍惜和欣赏。

寂寞东篱湿露华”,首句写菊花遭受冷落,重阳节一过,菊圃前即刻就冷寂下来,再也没人欣赏和采摘,尽管那带着露珠的菊花还是开得那么好。

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也留下了许多与菊花有关的诗句,如崔曙的“陶然共醉菊花杯”,杜牧的“菊花须插满头归。”,等等。

折花相戴,摘菊置酒,这些诗句都记载了菊花与重阳节的紧密关联,可见,这一天的菊花有多受欢迎,就连李白都不得不感慨“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菊花是重阳节的标配,如果没有菊花的存在,就会觉得这佳节就不完整了,可为什么重阳节刚过,菊花就饱受冷落了呢?真是令人费解。

依前金靥照泥沙”,次句承首句,进一步强调菊花的美丽,还是先前的模样,金色的花蕊,灿灿的笑靥,一样的光彩照人,一样的一尘不染,只是,这样的光彩,此时只能独照泥沙,怎不令人伤叹。

秋日其八范成大表达的情感(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3)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三,四句讽时刺世,意思是说世俗之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懂得欣赏,只知道循规蹈矩,将它看成是应时应节的东西,并不是真心地喜欢和怜惜。

“世情儿女”指世俗之人,“无高韵”既没有超凡脱俗的审美观点,重阳节赏花戴花或者饮菊花酒,都是有目的有需求的,仅仅是为了祈福求寿而已,重阳节一过,就置之不理,任其自然了。

作此诗时,是诗人退居石湖的第三个年头,相必菊花所受的冷遇他亦感同身受过,居高位时门庭若市,致仕家居则门庭冷落,如若没有品尝过这世态炎凉,又怎会有感而发?

白居易诗曰“爱菊高人吟逸韵”、“黄花助兴方携酒”,看来,爱和喜欢是装不出来的,无论何时,都是发自内心的,就如好友的惺惺相惜,亦如品行高洁的君子,无论对方处于何种境地,都一样的心肠一样的对待。

秋日其八范成大表达的情感(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4)

写在后面: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宋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其二》

菊花依旧,只是节日一过,“酒徒”和“诗客”就无影无踪,他们如此行径,与那些攀权附贵的势力之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比于第一首的含蓄,在第二首诗中,范成大毫无顾忌地道出了积郁在心中的块垒,写出了自己致仕前后的境遇,从而借赏菊来讽刺世俗之人的“势力”。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知世故而不世故,无论世事如何,范成大都如枝头那桀骜不驯的寒菊一样,只为自己开放,并未太在意世俗的目光。

坚守本心,只做自己。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内心,只有秉持自己的初衷,不管是人走茶凉,还是被区别对待,都要一如既往地善待自己,不自卑,亦不抱怨。

因为生活是自己的,好和坏都与他人无关,于己如此,于人我们则要保持真诚,不论什么时候,都能一如既往地以诚相待,这就是范成大这首《重阳后菊花二首》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

秋日其八范成大表达的情感(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5)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