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课程开始,讲草书。书法艺术上讲的草书,有两个要求:一是符合草法,二是体现技法。符合草法,是解决写出来的草字对不对的问题,不写错字。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

草字对不对的问题

体现技法,是解决写出来的字好不好的问题。书法有什么技法呢?我们都知道是用笔、识势和裹束,在草书中这三大技法都用上了,技法好才有好作品。我从「草法」开始。

一、草法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

草法

学草书,一定要先识草字,并且了解草法的变化。识字当然是第一步,然后才谈得上变化。识字是认识每一个字的基本结构,变化是艺术处理手法,结果产生艺术结构。

1.1 草字的产生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

草字的产生

注意这里讲的是「草字」,书法中的术语比较混乱,我以前给各位讲过,我所说的「草字」,后面用「字」的,是指一种「字体」。如果说「草书」,后面用「书」是指书法中的书体。字体用于实用性的书写,如篆字、隶字、正楷字、繁体字、简体字等等,书体指艺术性的书写,如篆书、隶书、真书等等。古代字体和书体经常不分,现在应该区分开来。还有「草体」,这个词含义也较多。

一级课程我引用郭绍虞先生说法: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郭绍虞

文字的应用有两个目标:一个要求辨认清楚,一个要求书写便利。

一般人往往对要求辨认清楚的文字,称之为正体,而对于书写便利的称之为草体。到后世印刷术盛行之后,就称前一种为印刷体,后一种为书写体。就文字的性质和应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体的。

这里郭先生讲字体演变,实用性字体分为两大类,印刷体是正体,书写体(也就是手写体)是草体。这是总的分类,所以「草体」这名词我跟从郭先生用法。「草体」也是实用性的书写,并非指书法上的草书。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4)

草体

这样一分,眉目就比较清楚了,各个时期都有正体,殷周的正体是金文,甲骨文是当时的手写体,也就是草体。周宣王时史籀整理大篆,这是正体,六国古文是当时的草体。秦始皇时李斯等整理的小篆是正体,隶字是草体,有些人称之为隶草、佐书等等。到汉代隶字上升为正体,于是产生了新的草字。

汉朝有个文学家赵壹,写了一篇很有名的《非草书》:

《非草书》——汉·赵壹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

这里出现了一个词:「隶草」,当时隶书就是草体。请各位记得这位赵壹先生,后面还会讲到他。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5)

秦简

秦简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秦代竹简了,睡虎地秦简可说是当时的手写体,这还是比较端正的,赵壹所说的军书,应该更加急速潦草。

汉简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6)

汉简1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7)

汉简2

隶草经程邈整理,秦始皇批准,成为正体,汉承用之,正体总是一笔一画规规矩矩的,而民间手写体讲究快速方便,汉简上的草字真迹就是这一种。现在发现的汉简,西汉、新莽、东汉各时期都有,时间跨度很大,这种草字在西汉中期已经相当成熟,不是随便乱写的手写体。从横向来看,当时的边疆地区如居延一带也流通草字,可见当时草字流行全国,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一种字体,必须有共同标准,才能顺利读出,如果各人写自己的,写法不同,那一封信或一件公文,收件人就不知道你写些什么。

1.2 草字的整理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8)

草字的整理

一种新字体确立,总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产生阶段,然后是整理,也就是正字,正字后就可以编成教材,加以推广。历史上所谓字书,如《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是学生课本,从学生抓起,一代人就有成效。

《论书表》——后魏·江式

又有草书,莫知谁始。

他说的「草书」是指汉代的草书。草书不知道从谁开始的,不像大小篆有创始者,其实就是千千万万的人,在日常书写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这样,早期草字比较芜杂,整理尤其必要。

六国古文中的「马」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9)

六国古文中的「马」

我讲小篆时,举六国古文为例,一个「马」字就有这样多写法,只想书写快速,但简化方法五花八门,造成交流不便。最后全部废除,采用小篆,这就是一次正字。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0)

篆字「马」演变为隶字

篆字演变为隶字,也是一次正字。从居延汉简来看,「马」字快速简写有很多种,下面不写四点写三点,甚至写一点,或上半部加以省简。这还是一个地方的草化,手写体往往有地方特征,如以全国计,那写法就更多了。这是事实证明需要正字,将草字的规范建立起来。

《急就章》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1)

《急就章》

草字的规范,是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完成的,这就是《急就章》(或称《急就篇》)的由来。《急就章》是小学生的课本,分为三十二章,收入姓氏名字,器服百物,以及法理政治等,用章草写成。全书为韵文,或三言、或四言,或七言,以便背诵。自此之后,草字的基本结构被其规范,后世草字大抵以此为楷模,所以非常重要。

《四体书势》——晋·卫恒

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

这位杜度,是草书大家。大批人从小开始读《急就章》,写草字,当然会出现草书好手,超越其他人。

张怀瓘《书断》记述了两个故事:

《书断》——唐·张怀瓘

后汉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光武器之,明帝为太子,尤见亲幸,甚爱其法。及穆临病,明帝令为草书尺牍十余首,此其创开草书之先也。

光武帝是东汉的开创者,第一位皇帝,第二位是汉明帝,第三位是汉章帝。光武帝时刘穆善草书,受到器重,刘穆病重,明帝还命令他写草书尺牍,这是由使用草字走向欣赏草书的关键一步。

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

接下来第三位皇帝汉章帝时,杜度草书声誉鹊起,汉章帝甚至下了个命令,杜度上书时必须写草书。通常臣子上书当然要用正体,用草书是特例。你想,三位皇帝这样重视草书,那对全国有什么影响?那必定是写草书的人越来越多。

我画个表给大家看一下:西汉元帝时,史游整理草字,编成儿童字书《急就章》。光武、明帝时,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草书步向艺术化,所以受到皇帝的重视。汉明帝命令,杜度上书,要用草书写。这些都是章草,章草的规范可推到史游编《急就章》,而所谓「此其创开草书之先也」的意思,是章草有了社会地位,引出全国性的草书风潮。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2)

创开草书之先

汉安帝建光元年(121)许慎《说文解字》完成,他在《说文解字叙》列出秦书八体,最后加了一句:「汉兴有草书」,作为汉代的一项成就,没有人可以漠视草书。大约在汉灵帝时,张芝把章草发展到今草,草书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跟当时行书、真书产生有关。从这张表可以看到,汉朝上下非常重视草书,当时使用两种字体,正体是隶书,包括古隶和八分,手写体不是像现在这样散漫的,而是整理出一种规范写法的草书,许多儿童上学读书,是正、草并学的,典籍中记载很多,我在这里不详举了。

简言之:

· 要学草书,第一步先要识草字。

· 草字的课本,两千年前古人已经编好了。

· 这就是史游《急就章》。

史游那时代还没有用纸,原作已不可见,好在有汉末皇象临本,可敷应用,读过、写过马上就识草字。今草的基本结构,和章草差不多,即使你想学今草,《急就章》还是基础,避不开,逃不掉。

1.3 草法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3)

「来」字不同风格

有不少人写草书是查字典的,然后照着书描。这个方法很不可靠,譬如说这五个「来」字,请仔细看看,你准备照哪一个描呢?这些字来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但风格非常不同,放在一张作品中是不行的,那作品会变成大花脸。我现在不是讲风格,是讲草法,草法可以说是研究草字的基本结构之变化,创造艺术结构,简单地说,草法是研究草字大圈的。

《书品》——梁·庾肩吾

· 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

注意这里关键词是「解散隶法」,怎么个解散法?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4)

《急就章》“来”字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5)

《乙瑛碑》“来”字

以「来」字为例,隶书「来」原是这样写的,中间是一个十字势,剩下三个人字形,交争势。草法省去一个「人」,其余两组成飞带势,这样就得到一个草字「来」。这个「来」跟隶字完全不一样,它拆散了隶字的基本结构,然后按照使转的原则组字,所以叫「解散隶法」。顺便说说,草字本身没有部首,只有笔势,所谓草书字典,是先查正体,草字归入正体之下。

《书谱》■唐·孙过庭

·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乖」是违背的意思,草字由使转组成,没有使转,就没有这个字了。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6)

「来」字解散隶法

六级课程我讲隶法时,也讲到「来」字,「来」字中间的两个小「人」字,可以打通写,变成两点一横,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来」字写法。这是隶法,隶法是从点画角度考虑的,而草书中「来」字的处理,是从使转角度组织的,其结果是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来」字,这是草法。隶法所得还是一个隶字,草法所得跳出了隶字规范,成为另外一种字体,所以说这是「解散隶法」。隶字不用使转来写,而草字必须使转。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7)

《急就章》的「来」到今草「来」

回过头来看刚才五个「来」字,《急就章》的「来」,十字势加飞带势,是标准写法,也就是这个草字的基本结构。王羲之、张旭这两个「来」字,一长一短,长短只是改变风格,没有改变大圈,草法是一样的。孙过庭写飞带势,第一撇移到右旁,填充右旁的空白。这算不算改变大圈呢?他变换了飞带势,但从结构上看,还是两撇一捺,可说是飞带化势,所以取势没有改变,基本结构跟《急就章》一样。智永这个「来」字,是十字势加交争势,看起来像「木」字,这是改变了大圈。所以前三家的手法短一点、长一点向右移动一撇,取势不变,只是风格之变。而智永是改变笔势,大圈更新了,可说是新的帖体,今草常比章草有更简洁的写法。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8)

「成」字与「诚」字

智永改飞带势为交争势,在《真草千字文》中不止一例。如「成」字,取势是马桩势加飞带势,智永写单个「成」字,也是这样取势的。但他写「诚恳」的「诚」,右旁的「成」用来了交争势。改变了取势,可以说是草法不同。帖体、帖写本来就是书法上的艺术变换,草书手法有其灵活和丰富。一个草字,要知其所以来,又要知其所以变,否则就没有创作的自由,这就是草法的重要性。

简言之:

· 草字是根据使转组织的,用笔势组成字。

· 所以看一个草字,要看懂笔势。

· 写草字,就是行走笔势,这是大圈。

各位现在可以知道,二级课程识势是一个基础,不了解笔势,就看不懂大圈,也就没法学草书。

网上草书字典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9)

网上草书字典「华」草字

现在网上有很多书法字典,查找很是方便,如找一个「华」草字,一秒钟就找出来了。但这些字典,只是罗列数据,都没有解释笔势,而且经常会搞错,如米芾这个「华」字是行书不是草书,行书的基本结构来之于隶字,它没有解散隶法,所以使用时候要留心,不要被它误导了。什么事情都要先弄清楚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糊胡涂涂,走下去错误就会越来越多。

二、草书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0)

草书技法好不好

以上讲的是草法,这里讲草书,草法是文字结构,解决对不对问题,草书还要加上技法,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下一堂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草字的产生。

· 草字的整理:《急就章》。

· 草法:用使转组织点画。

复习思考: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1)

哪一个不是草字

这三个字,哪一个不是草字?

黄简讲书法第七集草书目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2)

智永《真草千字文》天地玄黄

智永《真草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四个草字,怎样分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