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七零后,小时候洗脸用搪瓷盆、刷牙用搪瓷缸、喝水用搪瓷杯。
那时候没文化,不知道搪瓷两个字怎么写、什么意思,还以为是方言。后来才搞清楚,搪就是把颜料均匀地涂抹,瓷就是玻璃釉,搪瓷就是把玻璃釉均匀地涂抹在铁片器具上,使之具有铁的坚硬和玻璃的耐腐蚀。
搪瓷器具啥都不怕就怕摔,不过摔掉漆了也能继续用,是普通百姓居家生活的必备。
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搪瓷的神秘面纱。
搪瓷缸
一、搪瓷是一种合成工艺所谓饮食男女,从古至今,吃喝一直是人生头等大事。为了吃得更舒服、喝得更方便,吃喝用具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以杯子为例,最初人们用石杯、木杯喝水,后来用金属杯、陶瓷杯喝水,直到近代以来发明了搪瓷杯,并因物美价廉而备受欢迎。
作为一种合成工艺,搪瓷技术是以冶金、玻璃、珐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先说冶金,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发展比较早,夏商周时期就从新石器时代进入到了青铜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虽然一直不能当钱,但它做兵器、农具比青铜更适合,所以我们进入了铁器时代。
九鼎镇九州
再说玻璃,玻璃这种东西现在很普通平常,但在古代是极其珍贵的。玻璃在古代位列五大名器之首,比金银、玉翠、陶瓷、青铜更加珍贵。
唐僧的三徒弟原本是天庭的御前带刀侍卫,只因一不小心打碎了王母娘娘的玻璃杯,经赤脚大仙求情才免于死罪,变成了流沙河中的水怪。
玻璃杯的大名叫琉璃盏
最后说珐琅,珐琅是混合矿物质颜料,用珐琅在金属上作画制作出来的东西叫珐琅器,明代景泰年间珐琅与铜器结合制造出了名闻遐迩的景泰蓝。近代以来,珐琅与铁器结合制造了更加亲民的搪瓷器具。
搪瓷器具就是在坚硬的金属表面加一层薄薄的玻璃,在玻璃里面用珐琅作画,这样的器物既有金属的硬度,又有玻璃的釉质,还有漂亮的纹饰。
相信大家对搪瓷缸都是比较熟悉的,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应该都用过,现在用的人少了,但景区常把它作为纪念品售卖,有的特色饭店也用它代替杯子。
二、搪瓷生产主要有四步生产搪瓷就好比制造家具,产品价格主要由材料成本和工艺成本两部分构成。
封建社会的搪瓷制品主要使用金银铜等软金属,这相当于定制家具界的实木,价格比较高、产量比较低、普通人使不上、用不起。
近代以来,我们用铁皮生产搪瓷,这样才能使寻常百姓用上了质优价廉的物件。
生产搪瓷,主要分为四步:
一是制柸。制柸相当于建个毛坯房,比如造杯子,先把铁皮裁成长方形的杯壁和圆形的杯底,然后手工焊接、手工制柄。后来,我们进口了德国和日本的机床,通过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切割、滚光。铁皮制柸后会产生回弹(学名内应力)、黑线、边碎、气泡等问题,需要高温去油、硫酸脱脂等工序才能使铁皮整洁、定型。
制柸工厂
二是涂搪。涂搪就相当于刷乳胶漆,先将各种原料粉碎、搅拌,然后放在高温熔炉中炼化成像糨糊一样的玻璃质胶状物,冷却后再研磨成粉。根据不同需要,釉粉可分底釉、面釉、边釉三种。釉粉加水等可以制成釉浆,把毛柸放入釉浆中浸泡一下再拿出来,就完成了涂搪工作。不过凡事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果要均匀涂搪,必须把握好釉浆的粘稠度,处理好多余的挂壁釉浆。
三是烧搪。涂搪至少要涂两遍,每次都要烧制。第一遍涂底釉,然后通过高温烧制使底釉和铁片融为一体。第二遍是涂面釉,然后低温烧制定型。这就相当于刷二遍乳胶漆,这样才能保证结实、美观。这时的搪瓷已经可以拿来使用,但颜色单一,如果要贴壁纸壁布、做背景墙,那么就要涉及下道工序。
现代烧搪
四是印花。在釉上作画的方法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纯手工描绘,可以用珐琅颜料,也可以用金水,还可以做成凸起式的堆花;
第二种是贴花,就是将带有珐琅颜料的花纸贴在面上,等花纹印上之后再用清水将贴纸泡下来;
第三种是喷花,喷花工艺最重要的喷枪和模版,复杂的图案需要十几个镂空的模版才能完成喷绘,现在一些农村刷标语、喷标语也经常用到模版遮挡这种办法。
我国近代的搪瓷生产,最初是依赖进口的,包括进口铁皮、进口机床、进口珐琅、进口喷枪,直到上世纪40年代,上海才初步建立起本土搪瓷生产工艺和体系。
三、近代搪瓷产业的兴衰中国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从资本的逐利性上看却恰恰相反,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条是卖鱼可以、授渔不行,那样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所以,我国近代的工业,大部分都经历了进口成品、进口设备、自主研发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搪瓷也不例外。
进口搪瓷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不能自主生产搪瓷产品,主要是进口奥地利、德国、日本的搪瓷产品。随后,外商开始在我国投资建厂,我们也探索着自己建厂,进而出现合资建厂。最开始我们只能生产素色的搪瓷,可用但并不美观,直到1924年才用手绘的方式生产出了花色搪瓷。
虽说从无色到有色是一个大的飞跃,但手绘的方法还是无法实现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因此到上世纪20年代我国主要还是进口日本的搪瓷产品。
在这个时期,由于日本的侵略行径,中国先后掀起了多次抵制日货行动,主要包括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引起的抵制日货行动、1919年因“五四运动”引起的抵制日货行动、1925年因“五卅运动”引起的抵制日货行动、“九一八”事变引起的中日经贸中断等。
民国时期抵制日货
在抵制日货的同时,我们提出“实业救国”,这催生了中国近代搪瓷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依靠雄厚的资本、便捷的海运、活跃的贸易活动,成为我国近代搪瓷产业的诞生地。
益丰是近代上海规模最大的搪瓷工厂,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准现代企业,拥有40多位化学专家、300多名工人。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不仅包括成型的搪瓷器皿,还包括搪瓷生产的半成品,比如金属柸体、珐琅粉、贴花纸等。
但战火中的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淞沪会战给上海各搪瓷厂造成了严重损失,随后大家在租界内重新选址建厂,或者是直接把厂子迁往香港。在战火的冲击下,国内的消费市场严重受挫,于是各搪瓷厂又开辟了东南亚市场。
民国搪瓷盆
1941年日本占领上海全境,租界内的搪瓷厂也无法得到庇护,我国的搪瓷生产和销售基本停止。直到日本投降后,各搪瓷厂才相继复工复产。
但好景不长,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国统区的物价飙升和外汇管制政策,使得上海搪瓷产业再次衰落。到1948年,上海有20多家搪瓷厂,60多座搪瓷窑。
四、设计对搪瓷产业发展的影响任何事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搪瓷制作也一样。当我们熟练掌握搪瓷生产技术后,各厂生产搪瓷的质量已经没有太大差别,提高搪瓷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取决于工艺美术的设计水平。
生产搪瓷制品首先要对器型进行设计,包括高矮胖瘦、曲直方圆。大部分搪瓷制品都是在原有传统用品形状的基础上稍加改进,以更好适应人们的使用需要。
比如传统的编制食盒,主要起到一个筐的作用,需要把碗和盘子放入其中。而搪瓷食盒,由于铁片的焊接和造型优势,可以做成严丝合缝的一体化设计,使碗盘和食盒有机结合,既美观又实用,整个体积大大缩小,就好比现在的大保温饭盒。
搪瓷食篮
唐搪制品虽有一百多种,但不论是车牌门牌、锅碗盘盆,还是灯罩浴缸等,总体上看大多属于实用器具,因此造型是比较固定的,可以随意变化的则是搪瓷制品的美术设计。
民国初年,我国兴办了一些设计院校和职业学校,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不仅开设珐琅科,而且学校还拥有两座烧制搪瓷的窑。
院校毕业生到工厂后,还要经过师傅的具体指导,然后从喷绘辅图开始,逐渐成熟后才能喷绘主图,逐渐地成为老师傅、带徒弟。
最初的搪瓷画需要专门的设计,因为在搪瓷上作画受到诸多限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熟练地掌握了传统书画与现代工艺的结合点,可以轻松地把历代艺术大师的书画通过搪瓷呈现出来,很多书画大师的署名作品通过搪瓷器具得以传播,屡屡在国内外的展览会上获奖。
清末民初画家高晓山的侍女画搪瓷盆
工厂美工师不会因为画家作品的复刻而失业,一方面是因为把画家作品画到搪瓷上往往需要改进,另一方面是搪瓷厂需要不断推出新品以实现更新换代。
美工师的工作往往比较随意,不用坐班,但需要定期交作品,各部门集体讨论后才能选定设计图案。如果一位美工师的作品长期不能入选,那么他就会失业。
普通搪瓷画主要以几何图形、文字、动物、植物、人物为主,表现吉祥美好的寓意。一般家用搪瓷中,盆和盘有较大的平整空间,更利于艺术创作,往往有美女、夫妻、母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也有的搪瓷制品绘有世界奇观、神话故事,还有的绘有爱国诗词和宣传图案。
搪瓷制品在民国时期属于高级用品,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只能买到四五件做工精美的搪瓷盘。因此,搪瓷用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日常还具有展示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酒柜里的陈列品。
有的富裕家庭为了追求搪瓷制品的独一无二性会选择定制,定制品的构图既可以是买家提供、也可以是卖家按要求创作,总体上看更注重色彩、明暗、构图、寓意,以彰显优雅的情趣。
搪瓷展
新中国成立后,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搪瓷制品的生产理念是“家家有、人人用”,也就是说不图漂亮、要看好用。
因此,搪瓷制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不论是慰问前线战士,还是运动会上激励选手,都喜欢选皮实耐用、美观大方的搪瓷制品,以至于很多家庭的搪瓷制品上都印有一个“奖”字。
作为奖品的搪瓷缸
虽然搪瓷制品不易坏,但日常使用难免磕磕碰碰、伤痕累累,影响美观。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制作工艺大幅发展,各种材质都可以制作成型。
不锈钢和塑料制品以价格低廉、更轻更薄、经久耐用等优势,逐步取代了搪瓷制品。
之后我国各搪瓷厂陆续关停并转,但搪瓷工艺实际上还在向前发展,主要应用于医疗、化工、首饰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