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雯分享

四月七日 二零二二 年

非暴力沟通第42篇觉察日记《被讨厌的勇气》感悟

刚刚读到第三夜--“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看到这个标题就很震撼心灵,看看当下的自己,我一面在探索自己对他人的愤怒来源,原来是自己的需求没有被对方满足,那么这些需要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都各不相同。但与我关系密切的,对我重要的人而言,我的需要就是被他人的认可。而这个需要产生的原因和这样的结果我也有觉察收获。包括因为这样的关注他人对我是否认可,我的过分在意会影响我很多时候不能专注做自己,也不能专注自己的生活和手里的事。所以自己为此苦恼和内耗。

我很开心自己有这样的觉察,也仿佛看清过去三十年的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居然都在为寻求他人认可而努力。我收获的就是“听话”“”懂事的各种标签。我为满足了于我重要的他人的期待而沾沾自喜,我也为不能够满足他人的期待而自责懊恼,时刻反省自己如何能做的更好。

这个过程我失去了自己,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什么爱好?我只知道,他人希望我怎么做,能少给他人添麻烦,怎么做对方更乐见其

这个过程我也有很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获就是当我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我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我不用为每一个决定负责。我可以抱怨,我可以指责,我可以愤怒,但是我不用独自一人承担和面对....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回顾下,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而实际上,我们也要考虑一件事,就是我们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很多人与其说不能,倒不如说不愿意。因为自由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的自由完全承担责任,甚至是不好的后果。可是很多人没有这个勇气,所以宁愿在自怨自艾中不去触碰自

由!

回到这篇觉察日记的主题:

是不是处处为如何满足他人期待的人,就是忘我的以他人为中心?不是的!反而是以自我为中

我回想自己这二三十年,我虽然把注意力放在对方如何评价我,看待我,但是我几乎很少去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对不相干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我的爱似乎,很少给出去,也很少考虑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我大多时候想的是,如何获得对方的认可,如何能让对方给自己一个好的感受。如果满足我的这份期待中,我会开心雀跃,如果没有我会失落自卑。我的生命能量不是绽放的,而是内卷的。用书里的一句话说:“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不是如何看待他人(对方需要什么?我能为她做点什么?)而是只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这难道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嚒?

我得到了今天我困惑的答案,我在和他人沟通当中,不论是助人还是寻求帮助,我都要明确一个目标,这翻交流我想达成一个什么方向目的。在明确对方需求的时候,是尽我所能的给予帮助,满足对方的需要。还是关心对方,对我我的关心和帮助给予什么评价和反馈?如果是前者,那么我做到我最好的即可。如果是后者,那就是明显的课题不分。我越界了,又把焦点聚集到自己身上,企图让对方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了。想想这似乎是有点

寻求帮助(被关心/爱)也是一样,我坦然收下,并且整真诚的表示感谢就好。因为付出是爱,接受也是爱。所以我们的关系是平衡的。我没有必要始终把这份“好”记挂在心上,如心头重担,伺机偿还这个人情。好似一笔勾销,不再背负人情债。其实不是这样的,好比我们之间建立情感账户,对方只是想存一点银子在我们的账户里,可是我偏要把这笔银子如数奉还,一点不留,一点不赔,这很容易给对方“划清界限两不相欠”的感

过分追求“平衡感”,执着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必须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如果我想要让自己处在良好的关系中,一是做好“课题分离”的功课和觉知。二是放下对自己的执着,对他人多一些关心。在关系中,多看看对方的需要是什么,我能为Ta做点什么?对生活多一份感恩,对当下多一份珍惜,对身边人多一份看见。

放下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祝福你我都有自由的勇气!

大多数人都是自我为中心(拼命寻求认可以自我为中心)(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