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监一词,人们想到的都是阉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但是经常会把太监和宦官混为一谈。其实宦官并不是太监,甚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
“宦”原是星座之名,宦官是在皇宫里为皇帝及其至亲服务的官员的总称。东汉以前,当宦官的并不都是阉割之人。熟悉使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而太监一词最早出现在辽代。“监”是辽代一个政权机构的名字,有“太监”一官,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太府和各监,也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在那个时候太监和宦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称谓,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没有任何联系。
后来朱元璋称帝,为巩固其政权,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二十四衙门,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其中十二监的领导被称为掌印太监。这些太监由宦官来担任。官阶高的称为太监,官阶小的称为少监或中监。可以说太监是宦官们的老大领导,享有品级和工资俸禄。因此,在明朝的时候太监必须由宦官来担任,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所以说太监和宦官在此时变为专门为皇室服务的群体。到了清朝的时候,侍奉皇帝和皇族的宦官都被叫做称呼为太监。所以后面太监这一称谓逐渐取代了宦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