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干 货

如果说一二年级的语文重在积累,那么,从三年级开始,就是展现学生真功夫的时刻了。一二年级的语文主要考察学生能不能写出一句结构完整的话,三年级后的重点则是考察学生能不能写出一篇结构严谨的作文。这其间的跨度有多大,不言自明。

写作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病。老师一布置作文,学生们往往哀声一片:“哎!又要写作文了!”作文就像一台抽水机,能够瞬间抽干学生们的思路,只留下一片空白。

三年级语文书背诵内容(语文篇三年级上)(1)

为什么一二年级时要从“看图写话”入手?有了图,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是一把拐杖,能够辅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一旦撤掉这把拐杖,许多学生便会立刻陷入茫然。

为什么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及家长应带孩子主动去丰富生活的经历,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其实就是为了往他们空白的脑海中输入鲜活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出来。

回到正题。入选三年级语文教材的文章都在表明一个重点:作文结构。无论写人还是写景,学生都必须掌握如何搭建作文框架的手法,使之结构紧凑,且具有可读性。

·学 习 要 点

注:关于字词句的积累,请翻看一、二年级的相关文章。

1、归类整理:同义词替换

2、符号:修改符号\标点符号

3、日记(格式、内容)

4、写作:框架搭建\写作顺序\细节描写

5、阅读思考△

在此提及第5点,不算难点,但非常重要。

本书第四单元示例了如何边读边预测故事,事实上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作者写的跟我想的不一样?有没有可能有别的结局?……

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也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纯碎为了应付作业囫囵吞枣地读完一篇文章,作业质量可想而知。不过,兴趣不会凭空产生,苛责也无济于事,阅读能力的成长终究还是得靠家长带着孩子共同领略书中的风景。

在 亲子阅读,光读就够了?一文中提供了一些引导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阅读。

·学 习 难 点

写作难,光是写什么内容这一点就把血多人拦在了门外。

抓耳挠晒、两眼放空、大脑停机……是多少人在写作时的真实写照。小孩儿写不出,大人也没好到哪儿去。都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要我说,唯有写作能让悲的情感四通八达。

如果是命题作文,我的个人建议是写作的时候尽量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其次,实在想不起有什么相关经历,要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资料库。

有了内容,才能继续探讨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三年级语文书背诵内容(语文篇三年级上)(2)

试想想,一篇文章能够被视作好文,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以下是我结合三年级语文教材所做的总结:

1

脉络清晰

一篇好文读起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其中框架的搭建功不可没。有些孩子写作并不费劲,洋洋洒洒能写出好几百字,但一看就知道他们只是在记流水账。原因就在于其行文松散,内容多但毫无关联。

本书第六课《秋天的雨》一文的行文结构比较易学,尤其适用于写景类文章。每段话的开头句都与题目呼应(秋天的雨,……;秋天的雨,……),紧扣主题;其次,每段话都围绕开头句的基调开展内容,丰富细节。这种并列式的结构就像给文章穿上了一件背背佳,紧紧提拉着核心,绝无松垮的可能。

常用的文章结构还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递进式、对照式等,下笔前先想清楚采用何种结构写文章,再往结构里灌注内容,这篇作文也算成功了一半。

清晰的脉络不仅可以靠框架展现,还能通过特定的表达顺序呈现,时间流逝、空间转换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借由与时空相关的词汇,让读者体会到故事的流动。

语 句 通 顺

2

任何语言中都有其特定的语法结构,它像一排支架一样紧紧地牵引着句子当中的每个独立成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外国人在学习中文时会受其母语语法的影响而造出这样的句子:我去电影院在星期六。这句话不影响理解,但我们会觉得它很怪,这就是语法的作用。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自然地排列“主谓宾、定状补”的顺序。

语句不通的可是大有人在,更别提低年级儿童。听、说、读、写四项语言能力中,“听读”为输入,“说写”为输出,显然,没有输入充分的语言资料,输出就会变得困难。

3

细 节 到 位

注重细节描写是老师们经常向学生们强调的写作要求。可到底什么是细节?要怎样才能表达出细节?针对学生们目前所学的记叙文来说,依我看,细节到位的文章就是能够让人在读完文字后自动在脑海中生成画面(画面感)。

例如第一单元中写人的习作,人物描写可以从外貌、性格、品质、爱好等诸多方面入手,套在一个或多个故事中表达,利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写景类的文章则可以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出发,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当然,细节描写的前提是仔细观察。我相信孩子们具备对大自然天然的好奇心,也不缺乏发现美的能力,但受限于语言组织能力,而难以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在此,我建议学生们可以多看纪录片(BBC、国家地理等),从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中进行微观学习,或是借助百科全书解决疑问。

除了以上3点,好文章可能还会具备细腻的情感、特别的创意、丰富的内涵等等特质,但它们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词句的灵活组合,日常积累便显示出了独特的重要性。

要想练好文笔,无非是多听、多看、多想、多写、多模仿。


推荐阅读:《名家名篇里的写作密码》张祖庆、邱慧芬著

课文深度赏析:第6课《秋天的雨》、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

建议背诵:古诗、优美段落


种一棵云杉

公众号、微博

头条、知乎

均为同名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