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下句话(仁者爱人)(1)

孔子在《论语》中说的最多的就是“仁”。因为他老人家因材施教,所以他几乎每次说的内容都不同。其中,孔子说的最为明白的一次,是学生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答道:“爱人。”

不过,孔子对于怎么爱人并没有给予详尽的解释。后来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侃侃而谈说道:“儒家讲仁者爱人,基督教讲神爱世人,可见圣人们所讲的道理是相通的,真是心同理同啊!”我当即就指出,儒家讲的仁者爱人和基督教的神爱世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讲的仁者爱人是爱有等差的,基督教的神爱世人是博爱。结果,朋友就问我:那是不是可以说儒家的爱没有基督教的爱博大,儒家爱的层次不如基督教高呢?我说不是,恰恰相反,儒家的爱更为真切,而基督教讲的神爱世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爱,是一种虚幻的爱!

仁者爱人下句话(仁者爱人)(2)

儒家讲仁者爱人,是要从身边的人爱起。儒家认为,爱首先要自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亲人。一个人,不可能爱别人的父亲超过爱自己的父亲,如果一个人爱别人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的话,就等于这个人没有父亲!我也曾和基督徒的朋友们坦诚交流过,我问他们你能做到如同爱自己父亲一样去爱别人的父亲吗?我听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当然了,老丈人例外!我们爱岳父,必须超过自己的父亲。说到这里,那些有女儿的朋友,你们就尽情得瑟吧!

事实上,我们的确没有任何一个人爱别人会超过自己的亲人,至少我们不可能爱别人等同于爱自己的亲人。我无法想象一个号称有爱心的人,放着自己身边的亲人不爱,去爱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之外的陌生人。所以,儒家讲的仁者爱人更为真切。

仁者爱人下句话(仁者爱人)(3)

但是儒家也认为,你懂的爱自己的亲人,同时也要知道别人也爱着别人的亲人。当你爱自己的父母妻儿的时候,不能妨碍别人爱别的父母妻儿。爱就是这样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大家都有着相同的情感和期待。要把自己和别人同等看待,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更是非常清楚地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我们中国人的爱首先从自己的亲人爱起,所以我们中国人非常清晰地区分了自己的亲人。叔叔、伯伯、舅舅、姨夫、姑父,我们分得很清楚,老外只有一个词儿:uncle。姨妈、姑妈、婶子、大娘、舅妈,我们也分得很清楚,老外就只有一个词儿:aunt。老外觉得,反正是博爱,差不多就行了,没有必要区分那么清楚。而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我们必须分清楚。设想一个孩子见了姨夫叫个舅,他姨夫肯定会想孩子怎么了?来的路上被驴踢了?还是说脑袋被门夹扁了?要是一个孩子看见叔叔叫个姑父,他叔叔第一反应先是摸摸孩子脑门,看他是不是发烧给烧糊涂了。如果发现没有发烧,紧接着大耳巴就上去了!这些词汇的区分,体现的是我们对亲人的重视。

仁者爱人下句话(仁者爱人)(4)

最近这些年,每到玉林荔枝成熟的季节里,就会有一群所谓的爱心人士,跑到哪里去拯救狗儿。别的不说,其中有一个老太太,被认为是最有爱心的。她花光了自己几乎所有的家产,甚至于和丈夫离婚,和儿子反目。她说自己绝对不是在炒作,自己不会牺牲家人来炒作,自己是真心爱狗。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就想说,你的确不是在炒作,你病得不轻!放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不去爱,跑几千里地去爱狗,还说自己是爱心人士,只能说你大概不善于与人类相处。

早在战国的时候,墨子的学说一度非常流行,墨子主张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无差别的爱一切人。孟子就说,“杨朱为我是无君,墨子兼爱是无父,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这里之所以会破口大骂,就是因为在孟子看起来,他们的主张是不符合人伦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生活在伦常之中的,脱离了伦常也就违背了人的定义。韩愈在其名文《原道》中也说,对待脱离了伦常的佛教徒,要“人其人”。这里要做点语文老师该做的事情,解释一下这三个字,第一个“人”字是动词,第二个“人”字是名词,放在一起就是要让那些脱离了伦常的人重新成为人。

仁者爱人下句话(仁者爱人)(5)

当今时代,是一个爱心泛滥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经常会为社会的各种爱心善举而感动。另一方面,亲情的淡漠,甚至冷漠,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亲人之间,少有来往,形同陌路。我们宁愿意坐在电视机前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而落泪,却不愿意为自己的亲人施以援手。

相对而言,我们需要整个社会的爱心,我们也需要有博爱的情怀,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亲情之爱。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爱心人士到农村去关爱留守儿童,这当然很让我们感动。但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整个社会能创造条件,让那些留守儿童能回到父母的身边,没有任何人的爱可以替代他们父母的爱。仁者爱人,不是我们替别人去爱,而是要在我们尽到自己爱的责任的同时,也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别人自己去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