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七。

续上篇“六”。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虽然是第七段,但却是第六段的未完内容,因为写上篇时眼瓢了,忘了。。。此举更加表明,鄙人想做一把勤更新的劳模并非一时冲动,确确实实是被尿憋醒的,尿意之快,痴抹糊横刀立马也难能夺帅,终是剑差一招,惜败生理。

然,问题不大。

初火新烟枸杞枣,六味地黄治眼瓢。

懂食疗,一切都还好。

上段讲:古今学书者,为何多数都不能入门,原因在哪,如何解决。

这段谈:不入门,究竟哪些关键点悟不到?换言之,入门之后,会悟到什么?

悟到什么呢?

1,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

上篇讲了楷草的辩证关系,草书对楷书的影响,楷书对草书的作用。

这句就是再次确认。

钟繇的正书,张芝的草书,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专精一体。但即便张芝不擅长正书(篆隶楷),点画却依旧明晰。

此处狼藉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草书中那些交错纵横,看似杂乱的点、线,其实是一个整体。对应前文“草书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而性情的挥发就需在“不逾规矩”中肆意妄为。

这是一种辩证关系,不知能理解否。

当然,我个人读到这句时总感觉孙过庭为了对仗,少说了些什么,比如此句是强调“不逾规矩”的,但没体现出来。反正我读起来能意会,但解释起来很难受,可能是当今时代对“狼藉”二字的理解已成定型了,只有杂乱的含义。

狼藉草而卧,狼卧在杂草堆上,草虽杂乱,却还算一个窝。

不知古人是否理解是否为此,反正今人是难能读顺的。

为什么要学孙过庭(悟到这几点就算入门)(1)

钟繇也没以草书见长,但其楷书用笔却犹如草书一样奔放自如。

使转,在古而言等同“笔法”

纵横,肆意而已。

这本是草书该有的特征,但却在楷书中表现。正好对应“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

楷与草的关系,多数人可能分不清。那是因为没入门,入门后,确实互为辩证的关系。

草虽求快,但在肆意纵横中严谨法度,才算草书的最高境界。

楷虽求工,但在严谨法度中肆意纵横,才算楷书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要学孙过庭(悟到这几点就算入门)(2)

所以最后孙过庭说“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

打这开始,做不到两体兼善者,便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也达不到专精一体。

孙过庭此处所谓“兼善”,并不指两种书体水平必须一样优秀。

而是指在专精一体的同时,另一书体的法度也需通汇。一体水平之高低,与对另一体领悟层次密不可分。

当然如果能做到像王羲之一样水平的“兼善”,肯定是最理想的效果。也正是书谱第二段中,孙过庭所言大王水平与钟张不分高下的原因。因为钟张是专精,而大王虽专精比前二者稍逊半筹,但与钟比草胜,与张比楷胜,兼善水平强过楷祖草圣,故能并称于世。

2,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虽然篆、隶、今草、章草等书体,用处各有不同,但有各自的美感及优点。

篆书“婉”“通”

隶书“精”“密”

草书“流”“畅”

章草“检”“便”

这句话只能如此解释,因为这是入门后才能悟到的东西,没入门看起来会很抽象,甚至一脑袋懵,如果强行灌输,反而会“樯橹灰飞烟灭”的反作用,不信就往下看。

入门后,或者说通晓“共性”的笔法和结字风格后,会以此为基础对比历朝历代的书风,同时各家的书风。

第六段中讲“同源异派”“共树分条”,就是这个意思。

能悟到“共性”的东西,才算入门一只脚。

当然

这东西虽然难解释,但也不是不能解释。毕竟我专栏文章定价之高全网都难找第二份,二十篇文章四百块钱,买的人还不少,不过后来也加更了一些。

能于糊涂中把人扯明白,正是价值所在。郭德纲所谓:观众为你花5毛钱都不值,还谈什么艺术。

篆书“婉”“通”

隶书“精”“密”

草书“流”“畅”

章草“检”“便”

文中讲每个书体都有其美感和特点:济成厥美,各有攸宜。

所谓“美”“宜”是也。也就是说,后边孙过庭说的这些书体特点,全部关乎“美”“宜”。

美,外观的美感

宜,笔法的特点

婉而通,精而密,流而畅,检而便。

为什么要学孙过庭(悟到这几点就算入门)(3)

婉而通:

婉转是其用笔的特点,因为转笔多,弯曲多。

通透是其美感,章法中给人感觉“透亮”,开阔,一点都不拘谨小气。

为什么要学孙过庭(悟到这几点就算入门)(4)

精而密,精指笔法的细致程度,因为篆书圆起圆收,线条粗细差不多,没有变化。隶书不然,起笔行笔收笔有了动作变化,此为“精”。

密,指结字特点,隶书结字有中宫内缩之势。而篆书没有,篆书结字很匀很正。

为什么要学孙过庭(悟到这几点就算入门)(5)

流而畅:今草流畅不用多说,这不难理解,用笔流利是特点,气韵通常是特点。

为什么要学孙过庭(悟到这几点就算入门)(6)

检而便:检,指的是约束,也就会说笔法不会大开大合,很规矩。

确实,傻子都能看出来章草连带少。

便,就是方便,简单,容易查看。

其实孙过庭讲这些,都是各个书体的特点而已。

这些特点可以本质到用几个字概括。

如果概括不了,说明还没弄懂“同源”的东西,还没入门。弄懂了,这些不同书体中“异流”的东西,也便是成了任人摘取的特点。

懂了书法,篆隶楷行草,没有糊里糊涂临的,每临,必有取,必有得。

其实就在取舍那几个字而已。

很多人临篆隶都只是在临形,临完之后也只是会写了篆隶的形,不会用篆隶的特点去完善改变自己其他书体。

说白了就是不会用,也不会看,学了也只是学了,没能致用。

如吴昌硕齐白石之类画家,他们的行草书几乎属于一个流派,均得篆法。

怎么看出来的呢?

为什么要学孙过庭(悟到这几点就算入门)(7)

就是因为看懂了这些书体的用笔本质,外形本质。

这是孙过庭的想表达的意思,我一拓展,一举例,大家能看懂。如果不举例,即便解释了这几个字,也很难悟到。

孙过庭让练书法的人一定要旁涉篆隶草,第六段中: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

这就是原因,书法是通的。

虽分体,也不分体。

其实看过《书法心法》的朋友都知道,笔法分方、圆,结构分内缩、外拓,这就是书法变化的全部。

后代楷行草笔法、结构之源,根本在篆书、隶书。

篆书主圆、外拓。隶书主方、内缩。

王羲之传隶法用于楷行草,所以用笔多方,结字清秀典雅。

颜真卿传篆法用于楷行草,所以用笔多圆,结字圆转大气。

这是书法专业的基础理论。

看起来简单的要死,真要去悟,去分析,其实很难。不但要懂笔法,还要懂笔法的根源,传承,发展,以及时代风貌,个人风格。

你看不到篆书的外拓,便不知道颜真卿楷法中夹杂了篆籀笔法。你不懂篆籀笔法,便不知外拓的形体只是笔法表现的必然结果。

这真的很绕。

所以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不理解的,别纠结,也别想,只要保持这个方向就可以,水平到了自然就通。

如是强行去理解,“樯橹灰飞烟灭”可能夸张了一点,但一定会瞎想瞎捉摸,越来越迷茫。

为什么要学孙过庭(悟到这几点就算入门)(8)

怎么说呢。

这些东西如果不讲,有些爱好者可能还知道该怎么练字,该练什么。

讲了,很多人连怎么练字,练字究竟是练什么都闹不清了。

只能说这很正常。

练字千万别把步子迈大了,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听自己听懂的,看自己看懂的,对不懂的知识保持一丝敬畏以及探究精神,别盲目肯定,也别盲目否定,时间一长,水平一高,自然能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到自己有用的东西。

3,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此几句如上文书体的本质特点一样,书体有笔法结字的特点,书写也有风格的区别。

“凛”“温”“鼓”“和”。

你一看就知道是书写的风格。

凛冽,温润,鼓动,中和。

随便组组词,他给人传递的感觉就出来了。

凛冽,有严肃的意思,如欧阳询。

温润,不知如何解释,如赵孟頫

鼓动,咚、咚、咚,有节奏的提按笔,原文说枯劲,便指的是飞白。因为笔画中的飞白,如同鼓声中的间隙。

中和,啥都有点,但不过分,所以叫闲雅,又闲散又雅致。

在书法中想理解这些单字,很难。

主要是抽象。

其实技巧就在于“先吃窝边草”。

看了这么多风格状态,别想着一股脑吃下去,先去尝试理解自己所临之帖的风格。

如有险峻、闲散、宽博等特点,那这些点表现的美感一定是比其他帖更突出,所以先去尝试理解,然后再去理解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名家,找出各家差异,然后去王羲之处体会中和。

王羲之是一个圆心,他是最为“中和”的,每点都有,但每点都不明显。

这段有难度,能意会者得之。

不能意会者,尽量按照这个方向摸索就好。

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

体会到不同的书写状态后,就可以用不同的状态表现喜怒哀乐,表现情绪。

也可以通过线条变化看出情绪的变化,年龄心态的变化。

线条与情绪的关系,也是专栏中曾经写过的。

拿出一位古代名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作品,是可以通过作品的细节表现推算出先后的。同年的或三两年的难分,五年十年为一时期,准确率会很高。

包括兰亭、祭侄稿、寒食帖中情绪的变化,也是可以从作品中看出的。专栏中说过,之前的文章中也说过。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杀人诛心的一句话来了

孙过庭揣着手,嘬着牙花子一脸叹息道:哎呀,不入门咋能懂这些尼。

又是一篇长文。

我感觉今天的内容很多,写的也很累。

其实像这样写文章应该很快,之所以累,是因为大多时候在思考怎么写才能让人看懂,这要比自己看篇新书论要难的多。

不过今天这内容确实很有用,书体本质,风格本质,融通辩证的关系。

我写起来就觉着很难的东西,无疑理解起来更难。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大概跟写专栏时心态差不多,有缘者得之。

所谓缘者,不是什么千里来相会牵小手的人,而是水平正处于这个困惑阶段的人。

这篇文章不普惠,抑或说孙过庭这段话不普惠。

能多理解什么,最是好。

如没有理解,还看完了,那就扯淡了,今天写文连笑话都没有,往常还能看一乐呵,今儿白看,嘿嘿,如食金针菇,see you next day。

文末继续推一下专栏,文中讲过一些比较专业的书论知识,那些玩意总结容易,想说全面篇幅太长,专栏里比较全,免费章节可以无限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