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分析的目的是从快手产品的发展阶段、市场数据、用户属性、用户需求以及产品的框架、主要页面交互、主要功能点等角度,为大家呈现我个人的对快手的综合分析、理解。对有所想了解快手APP的产品从业者们提供一些现成的资料。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1)

快手产品发展

快手于2011年3月份成立。

第一阶段,快手APP定位于移动端GIF图制作工具,主要的任务是移动端GIF图制作和分享功能的验证。快手APP作为一款简易的GIF图制作工具,初期主要是微博等第三方平台上。

第二阶段,快手增加GIF动图制作体验,增加了编辑功能,包括滤镜、文字、贴纸等功能,将快手作为了一个完全的GIF制作工具。

第三阶段,快手加入社区,加入社区后,用户可以在社区中上传图片,用户可以对其进行点赞、评论以及回复等。

第四阶段,快手增加短视频。此阶段快手开始重点运营社区内容,重新设定算法,不论草根还是明星都是根据喜欢、评论等参数进行推荐。同时加入了用户间相互关注、私信、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

第五阶段,快手加入直播,丰富盈利模式。

市场数据

近年来,快手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各类数据报告体现出快手的用户量、活跃度等在众多APP中排列靠前,超越微博、陌陌、QQ空间,仅次于微信、QQ。在Cheetah Lab(猎豹实验室)发布的短视频排行报告中,快手更是超越今日头条的西瓜视频,位列第一。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2)

今日头条的短视频一直以来也是非常强悍的,依托自身平台,导入大量用户。虽然在下图中从活跃度上明显不如快手,但毕竟今日头条和快手定位大相径庭,所面向的用户群和快手截然不同。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3)

快手如今的用户数在4亿,日活数千万。

用户分析

这里会给大家从属性、需求的角度,详细的描述下快手用户的相关分析。

用户属性分析

以下几张图来展示快手的用户属性: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4)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5)

快手比起其他短视频产品,主要用户收入低、年龄低、学历低,从内容上看三四线城市年轻人、农村用户、中学生居多,这一类人群生活单调,生活节奏较慢而又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同时,他们社会关注度低,穿着打扮成不了网红,没有高大上的优势,与主流互联网世界有些脱节。但人的天性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关注,能获得大量粉丝簇拥,这群用户群体上也是如此。

用户需求分析

快手作为一个平台,它将主要是将两类用户连接在一起:

  1. “自我秀”的用户:这类用户多是个人,少部分是几个人的团队,他们会从各种方面想去表现自我,例如:唱歌、吃美食、运动、表演绝技、秀身材、舞蹈等等。他们生产短视频内容,平台将这些内容推给观看用户。
  2. 观看“自我秀”的用户:从平台中浏览各类短视频,并可对短视频的生成者进行关注,评论等互动行为。

把用户需求和之前分析的用户属性结合起来,两种角色的用户大部分分布在三、四线,低收入、学历水平不高的城市,这可以想象得到,“自我秀”的用户对生产朴素的日常生活视频更擅长。而观看者也是同样的属性用户,对于这些视频内容,也达到了他们去感兴趣的程度。从而会对这类内容感兴趣,从而会有点赞、评论、私信、关注等行为。

从客观角度看,他们不需要高大上的场面,可能也接受不了,反而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分享:社会摇、篮球、民间武术、街头唱歌、地域风俗、东北话段子、大吃大喝等更会让他们产生兴趣,两者的需求就这样在同一层面互相满足了。

新用户新场景新关系

在分析完快手用户属性、用户需求后,我也表达一下从整个互联网市场的角度对快手的理解:

综上所描述,其实快手能发展的如此快,并且在他这个层面所向无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进入了一个蓝海:新用户新场景新关系。

产品体验

在这个环节中,给大家从产品的使用体验的角度拆解快手APP,描述下快手APP的产品思路。

产品框架

首先对最新版本的快手APP的主要功能模块,按入口、类别进行汇总: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6)

上图中,右边的功能模块具有一级入口;左边的功能模块,是打开APP左边隐藏栏后的才可看到它们的入口。

产品功能模块

接下来,对主要的功能模块进行分拆,从需求定位、交互角度予以描述。

1、发现

定位:将最新发表的短视频个性化的推荐给观看用户。

需求分析:该功能模块是将内容生产用户的视频,通过推荐算法,展示给观看用户。所服务的场景是:当用户抱有寻找更多感兴趣视频的目的时,【发现】的功能模块可为用户推荐快手平台的视频。从视频生产用户的角度看,【发现】模块是一个内容分发入口。

推荐算法是该功能模块的核心,我在频繁的使用中发现,它至少包含这几点:内容个性化、最新、热度(播放量)等因素综合计算推荐。

“个性化”的意义在于让用户能最低成本的接触到感兴趣的内容。

“最新”的意义在于对生产内容的用户可以曝光最新录制的视频,而对于观看者而言,这种短视频的实时性意义并不大,只要是用户没看过的、感兴趣的,都会接受。相反,“热度 个性化”可能是观看者更为在意的。

交互:视频列表采用feed–瀑布流的形式。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浏览较多单元内容的交互形式。

(1)【发现】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7)

点击视频会进入【视频详情页】,视频自动加载播放。

(2)【视频详情页】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8)

该页面的核心定位:播放视频,以及评论内容展示。

在【视频播放页】 向左滑动可直接进入作者的【作品中心】或者是【个人中心】吧。

(3)【作品中心】

快手产品特点(产品分析快手究竟为用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9)

2、关注

3、同城

4、我

5、搜索

搜索的入口算是二级入口,功能上包括对用户、标签的搜索。

搜索交互的角度去看两种搜索:

  1. 用户搜索是针对用户的名称,输入关键词后即可显示关键词相似的用户名称。这种搜索的需求意义不大,场景也是比较狭窄,原因是:用户出于什么动机会去搜索用户名?用户名的真的代表该用户的内容吗?
  2. 标签搜索是针对视频内容的标签,输入关键词后,会首先推荐出相似的标签,用户选点某个标签后才出现搜索视频,这个用户带来了选择思考费力和流程的操作成本;并且搜出的视频量比较小,并且存在大量不准确的搜索结果。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快手的搜索其实非常不好的。这也可能是快手隐藏搜索功能一个原因。在内容非常多的产品中,搜索、个性推荐、分类可以视为刚需,目前快手做得可能比较好的是个性推荐。这点就是在【发现】功能模块中提现的最明显的。

6、拍摄

产品结构

产品的布局结构是产品的大局的交互方式,它既然是交互,就需要考虑产品有哪些主要功能模块,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通过怎么样的交互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等等。在上文中讲完快手APP的主要功能模块后,了解了它们的定位、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给大家谈谈快手的产品布局结构。

快手APP是市面上少见的三个顶端Tab的布局形式,快手选择使用这种形式,想必会有它们自己的通盘考虑,在这里描述下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突出优先级较高的内容或功能,简化结构,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产品层面说服力较强的原因。

快手目前的布局:在快手看来,最核心的就是“关注、发现、同城”,优先级依次降低,或者“关注”和“发现”的重要性相差无几。在这点上,我个人的理解是:当关注的内容达到一定量时,优先级才可能超过“发现”中的推荐,不然“关注”的内容量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也无法发挥出来快手的内容优势。那么这个量如何确定呢?快手做一个比较好的交互:离开快手时处于哪个Tab,那么下次进入快手时,就进入哪个Tab。“同城”也是类似的道理。如此一来,在快手看来,优先级是“关注、发现、同城”,但也会根据具体用户的习惯而来。

我个人的嗯理解:当较高的优先级的内容展示出来后,对其他功能模块的处理,快手做得非常隐晦:全部隐藏到左侧栏中。即使是常用的搜索,个人的喜欢/搜藏也隐藏了起来。这是核心功能模块和周边功能模块非常直接、明显的差异化对待。这点上,我个人觉着搜索可能做的不够好,可以隐藏;但个人的喜欢/收藏之类的可以放出来。当然如果放出来,一定会影响到目前的交互结构。我的理由如下:

未来功能优化

我对快手以后可能要规划的产品功能点有一些想法。

1、优化搜索功能

主要是对内容搜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建立在视频内容能被识别的基础上,可以人工的处理播放热门的视频,或者在用户上传视频时,手动打标签。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实现系统识别视频内容打标签的水平。快手的个性化推荐还是挺精准的,为何不能用在搜索上呢。个性化推荐的目的是降低用户寻找兴趣内容的成本,其实搜索也具有这样的价值、功能,而且绝对也超越个人推荐能覆盖的内容范围。

2、热门推荐 个性化推荐

快手的内容良莠不齐,这是UGC的共性。如何筛出来优质的内容?就是通过全网数据的探测。音乐产品中的歌曲排行榜反应了时下热门歌曲,其实视频也具有这样的属性。快手视频的实时性虽然不同于音乐和影视视频那么明显,但它也具有某段时间内的热点的属性,大众喜欢程度,播放量等数值恰恰可反映出短视频的质量。如果再加上个性化推荐,那么效果会更好。未必实时的视频才是合适的,目前快手APP中“发现”栏目中的视频就是这样的,我个人觉着内容有些狭隘。

3、喜欢/收藏

入口优先级提高。上文中讲到的APP结构中说到了这个功能点,我个人觉着目前快手没有做成底端四个Tab的形式,一时半会也不太可能改变这种布局,但部分功能可以具体优化。快手会将喜欢/收藏的功能入口优先级提高。这点可能不太适合通过观察用户使用喜欢功能模块的数据,因为目前的入口太隐藏了,数据上可能真的不太好。

喜欢中可打标签,方便在众多喜欢/收藏的内容中找到特定的内容。类似微信的收藏中打标签。这点可以做,会带来些好的体验,不过不会很明显,只有累计喜欢内容足够多时,才能发挥出来,这样看用户喜欢的内容量有多大。

4、播放视频详情页

目前有一点:下拉看评论时,视频会暂停播放。这点体验非常不好,相信以后会优化成:缩小视频固定在顶端,边看评论变播放视频。这种一心二用的交互设计,是不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的。纵观大多数的视频播放APP,都是如此的设计。例如:今日头条、腾讯视频、优酷、搜狐视频、腾讯新闻等等。

页面的内容布局也有些乱,具有优化布局的空间,可能可以做得更高大上一点,或者更加简洁、整齐一些。

5、拍摄

快手会对拍摄的功能点持续优化。增加更多特效、滤镜效果、文案效果、装饰、声音特效等等。

最后

在这里先做一个快手的总结。快手APP是目前最活跃的的APP,这与它的用户群体的基数大有密切关系。但它的核心用户群的消费能力相对也低。快手的短视频从制作、推送、观看、评论等角度,都做得很细致。整体的产品结构布局足够简洁,但感觉还不够兼顾足够的需求、场景。另外,我个人觉着也有很多关键点有优化空间。

好了,这些对快手APP的分析就到这里了。本文中主要是从产品的角度予以描述的,对产品的运营没有更多描述,是因为我个人对UGC内容的运营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了。

希望大家看后能有所收获,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快手的了解,这点是非常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产品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当然我个人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请大家随时指出。

本文由 @中人PM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