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年俗是怎样的(故乡的年俗和年趣)(1)

作者:刘敏 编辑:竹琴月眸 图片:来自网络

年前堂哥在电话中用无比亲切的乡音轻唤我的乳名,说今年不许再在外面过年了,大伯几乎每天念叨,他七十多岁的人了,见一面少一面了。我很受触动,匆匆安排好公司事务,于年三十的前一天携全家回到生我养我却一别数年的冀南小村。

请爷爷奶奶

在老家,春节是一年里最隆重最喜庆的日子,不论离家远近、不论是风光还是落魄,也不论春运如何人潮涌动,都要设法回到那个永远的家。我和父亲虽然早已在外工作了多年,在村里也没有任何同胞亲人,我又是嫁出去的闺女,按习俗是不该在娘家过年的,但大伯从来都当我是家中的一员,让我享受其他姐妹享受不到的待遇。我呢,也一直觉得这里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因为这里不仅有我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宅,还有母亲长眠的黄土坟,更有我童年的记忆,有我的根。

祖坟地里,真正的坟头虽不多,但主持家事的大哥却清楚地记得各位先人长眠的位置。从爷爷的爷爷开始,逐一摆上贡品,点燃纸钱,当青烟袅袅升腾,火光温暖了大家的时候,我跪在母亲的坟前,默默诉说心中无尽的思念。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孩子们,对祭奠的整个程序早已烂熟在心,此时不停地绕着坟地跑动着、呼喊着: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待灰烬散去,燃起爆竹,噼里啪啦的清脆回响在冬日无边无际的旷野上,象迎接亲人归来的鼓乐声声。这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他们追逐着、欢呼雀跃着,迎接一年中最开心、最幸福、最热闹的节日的到来。

八十年代初,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乡亲开始重拾一些老的习俗,那时请爷爷奶奶是不许骑自行车去的,说是爷爷奶奶们大多连自行车都没有见过,怎么会坐着自行车回来呢。可有的小孩子腿懒又调皮,还是趁大人不注意时骑了自行车去坟地,为此还有个笑话在三里五乡流传至今。说是老郭家的小全,骑车去请爷爷奶奶,回来正遇上场院里舞狮子,那红火的场景、喧嚣的锣鼓,早牵去了他的心。小全家就在村边上,他也顾不上回去了,急急忙忙来到低矮的院墙外,把自行车举过去仍在院里,一边还喊着:爷爷奶奶对不住了,我得去看舞狮子了,你们跳墙回家吧!就为这,小全当年险些挨了他爹一顿打。如今小全也已是当爹的人了,听说日子过得很红火,这几年干脆开着汽车去请爷爷奶奶,还打趣说,咱日子过好了,也让爷爷奶奶享受享受,他们不会坐自行车,咱让他们坐汽车,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又稳当、又舒适,保证不用再翻墙头了。

家乡年俗是怎样的(故乡的年俗和年趣)(2)

年夜饭

老家户户都有家谱。家谱是设计好的格式,裱成中堂式样,从有记载的祖辈算起,呈金字塔状排列,凡已去世的人,都按辈分填列在相应的位置。家谱挂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方,平时卷起捆好,用布套罩上,过年时才放下来供瞻仰和祭拜。我们请回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已经放好家谱,摆上供品,点起香烛,此时也已天近傍晚,该准备年夜饭了。

家乡年俗是怎样的(故乡的年俗和年趣)(3)

年夜饭在家乡是重头戏,这一天本族的每家每户都要出代表,聚集在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人家里喝团圆酒,我们家族都聚在大伯家。天刚擦黑,男人们或拿两瓶酒,或带一道菜,陆陆续续赶过来;女人和孩子们也相约着过来帮忙或凑热闹。我们在村里是大姓,比较近的本家就有几十户,所以每年的年夜饭都摆几大桌,好在大伯家的房子宽敞,院子也大,不然还真着不下这么多人。四、五张八仙桌在堂屋里排开,家谱下正中间的那一桌坐着我们的长辈,两边依次是我的同辈和晚辈。按理说女眷和未成年的孩子是不能上桌的,但我一向例外,不知是从小失去母爱,大家照顾我,还是当年我在这个家里最小,大伯、大娘偏爱我,反正我不仅不用象嫂子们那样择菜做饭,还能坐在长辈那一桌上陪着他们喝酒说话。

家乡年俗是怎样的(故乡的年俗和年趣)(4)

酒菜备齐,众人入座,按惯例要先由大伯讲两句话,然后大家统干三个酒,这年夜饭才算正式拉开帷幕。今年大伯说自己年岁大了,以后还是让年轻人来说吧。正推辞间,七十有三的大娘从里屋走出来,说她想了好久了,今年也想说几句。我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更是过去挽住大娘的手鼓励她。大娘一脸幸福的微笑,站在酒桌之间不紧不慢的说:看着这一大家子团团圆圆的俺高兴得都睡不着觉,俺跟电视上也学了几句,祝你们在外边的都工作顺利,在家里的都发家致富,上学的都考个好成绩,俺在心里天天祷告,保佑咱全家人人平安,事事如意,狗年里旺运旺财!还有一点儿要记住,就是象歌里唱的,常回家看看。掌声再一次响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夸奖让大娘颇有些不好意思,布满皱纹的脸上飞起了红晕。大娘也许不知道,她的话给这顿年夜饭增添了更多喜庆、更多温馨,我却明白了,人们一生都不愿解开的故乡情结,正是因了这份朴实浓烈的亲情和时时刻刻的挂牵。

年夜饭往往要持续四、五个小时,直到响起新年的钟声。看春晚的孩子们兴致昂然,欢呼着跑到院里燃起烟花爆竹;大娘嫂子们喜笑颜开,穿梭着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酒桌上的人们也在一片祝福声中喝干年夜饭的最后一杯酒。此起彼伏的爆竹和与星光辉映的万家灯火渲染了小村十足的年味儿,也让我们更深的体会了什么叫“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家乡年俗是怎样的(故乡的年俗和年趣)(5)

大拜年

大年初一头一天,鸡还没叫头遍,村里大街小巷就人来人往地热闹起来,人们开始拜年了!在老家拜年,可不是只问一句“过年好”那么简单,而是要双膝跪地磕头,而且不仅在本家,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之间也要互相拜。

我们家拜年往往分三拨,大哥带着兄弟儿孙,大嫂领着妯娌闺女,大伯和父亲他们只去给少数比他们辈分还长的人拜年。出家门前,先要给列祖列宗叩首,到别人家,也是先拜过祖宗,再拜长辈。有的人家屋子小,着不下那么多人,只有领头的少数人能进到屋里拜年,其余的都在院里。每到一家,大哥或大嫂站在最前面,依次叫着需要拜年的人的尊称,高喊着:爷爷奶奶(大爷大娘或叔叔婶子),给您磕头了!随声望去,屋里、院里呼啦啦跪倒一大片,场面还真有几分壮观。长辈们乐呵呵地接受跪拜,一边忙活着给大人递烟倒茶,一边往小孩子的手里、口袋里塞满花生、瓜子等各种小吃物。年事已高或有病在身的人,不能够起那么早,大哥大嫂就在窗外叫醒他们,自报家门,然后把头磕在院里。有的老人平时屋都很少出,自然也见不到这么多人,此时看着满堂的儿孙,听着久违的问候,老人家早在心里乐开了花,笑得脸色也红润了,皱纹也舒展了,精气神儿也好了很多。以前总以为磕头作揖、请神拜佛不过是封建迷信,现在看来也许正因了这些特色年俗,才有了故乡浓郁的年味儿、人情味儿。

家乡年俗是怎样的(故乡的年俗和年趣)(6)

整个村子转下来,天色已大亮,回家还要给自家长辈逐一磕头。别看我年岁不大,在家里却辈分不小,叫我姑姑、姑奶奶的孩子就不下几十个。他们娴熟地磕头问好,我则按顺序发压岁钱。在老家放压岁钱不像城里那么多,多说三二十,少则几块钱,不仅沿习了压岁的习俗,烘托了过年的气氛,而且让放的人能够承受,也省了孩子们乱花和攀比。虽然每次回家都要换好足够的零钱,但我却乐此不疲。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们一年年长大,我们在慨叹时光如水的同时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家乡年俗是怎样的(故乡的年俗和年趣)(7)

刚兴磕头拜年那会儿,年轻人都不太会磕,每一次都实实在在跪下去,一圈磕下来,还真不是件轻松的事。我记得四哥那年拜了自家拜街坊,拜了本村拜外村,回来说磕了数不清的头,挽起裤腿让我看,膝盖都磕得又红又肿。如今磕头已磕了二十多年,都磕出了窍门,自然不会再有那样的事情发生,但磕头的讲究却越来越多了,什么九拜礼,三十六拜礼,最多的要一百零八拜呢。我们想见识见识,大哥就示范了一百零八拜,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跪下起来,达礼作揖直磕得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整个一套下来用了半个多小时,让我们眼界大开,感叹这不仅仅是一种祭拜方式,更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乡俗文化。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奇异的年俗和年趣无不牵系着我们永恒的思念,让我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乡音难改,乡情缠绵。

家乡年俗是怎样的(故乡的年俗和年趣)(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