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运试验检测道路工程》第四章第三四五节知识点分享,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路工程复习题加答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道路工程复习题加答案(道路工程第四章第三四五节知识点)

道路工程复习题加答案

《公路水运试验检测道路工程》第四章第三四五节知识点分享!

第三节 路面基层、底基层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检验内容

1.1原材料检验内容与要求

1. 基层、底基层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检验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施工参数)检验、施工过程检验、质量检查验收四个方面。

2. 在施工前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或混合料发生变化时,应对所采用的原材料进行检验。基层与底基层的材料主要包括土、粗集料、细集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等。

3. 高速公路的基层施工时,对于粗集料的稳定性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要求各档粗集料的超粒径含量应不大于15%,其中主粒径通过率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0%。应根据至少连续7d在料堆不同位置取料的筛分结果确定其变异系数,样本量宜不少于10个。

4. 以4.75-9.5㎜档料为例,主粒径通过率的变异系数不大于10%是指4.75㎜和9.5㎜的通过率的变异系数不大于10%;同样地,对9.5-19㎜档料,9.5㎜、13.2㎜和19㎜的通过率的变异系数不大于10%,其他规格的料以此类推。

1.2混合料试验内容与要求

1.3施工过程检查

1. 施工质量控制包括外形尺寸检验及内在质量检验两部分,而内在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质量控制、拌和质量控制、摊铺及碾压质量。对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的施工工艺,按前场和后场来控制。

2. 外形尺寸检查项目:基层中的纵断高程、厚度的均值和单个值、宽度、横坡度、平整度;底基层中的纵断高程、厚度的均值和单个值、宽度、横坡度、平整度。

3. 施工过程中后场质量控制检验是指对拌和站的原材料以及混合料的抽检。

4. 施工过程中前场质量控制检验是指施工现场摊铺与碾压质量的检验。压实度检测,应以每天现场取样的击实结果确定的最大干密度为标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钻取芯样直径宜为100㎜,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芯样直径应为150㎜。

5.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在下列规定的龄期内取芯:用于基层的水泥稳定中、粗粒材料,龄期7d;用于基层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的中、粗粒材料,龄期10-14d;用于底基层的水泥稳定稳定材料、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0-14d;用于基层的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4-20d;用于底基层的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20-28d。

6. 基层、底基层质量检查宜在以1km长的路段为单位评定路面结构层质量;蔡允恭大流水作业法施工时,以每天完成的段落为评定单位。

第四节 原材料试验方法

1.1石灰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简易测定方法

1. 本方法适用于氧化镁含量在5%以下的低镁石灰。

2. 试剂:1mol/L盐酸标准溶液:取83mL(相对密度1.19)浓盐酸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3. 准备试样:生石灰试样——将生石灰样品打碎,使颗粒不大于1.18mm。拌和均匀后用四分法缩减至200g左右,放入瓷研钵中延细。再经四分法缩减至20g左右。研磨所得石灰样品,应通过0.15mm(方孔筛)的筛。从此细样中均匀挑取10余克,置于称量瓶中,在105℃的烘箱中烘至恒量,储于干燥器中,供试验用。消石灰试样——将消石灰样品用四分法缩减至10余克。如有大颗粒存在,须在瓷研钵中磨细至无不均匀颗粒存在为止。置于称量瓶中在105℃烘箱烘至恒量,储于干燥器中,供试验用。

4. MgO分解的作用缓慢,如果MgO含量高,到达滴定终点的时间长,从而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时间,影响测定结果。因为,本方法适用于氧化镁含量在5%以下的低镁钙质石灰。

1.2粉煤灰烧失量测定方法

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粉煤灰中的含碳量。

2. 主要仪器设备:马福炉——隔焰加热炉,在炉膛外围进行电阻加热。应使用温度控制器,准确控制炉温,并定期进行校验。瓷坩埚——带盖,容量15-30mL。分析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感量0.0001g

3. 结果整理:实验结果精确至0.01%;平行试验两次,允许重复性误差为0.15%。

第五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取样、成型与试验方法

1.1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取样方法

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室内试验、配合比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抽检等。

2. 将整个样品缩小到每个试验所需材料的合适质量有四分法和分料器法两种。

3. 料堆取料:在料堆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取一份试样,混合后按四分法分料取样。

4. 实验室分料:目标配合比阶段各种集料应逐级筛分,然后按设定级配进行配料;生产配合比阶段可采用四分法分料,且取料总质量应大于分料取样后每份质量的4-8倍。

5. 施工过程中混合料取样:在进行混合料验证时,宜在摊铺机后取料,且取料应分别来源于3-4台不同的料车,然后混合到一起进行四分法取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成型及试验;在评价施工离散性时,宜在施工现场取料。应在施工现场的不同位置按随机取样原则分别取样品,对于结合料剂量还需要在同一位置的上层和下层分别取样,试样应单独成型。

1.2水泥或石灰稳定材料中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方法(EDTA滴定法)

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在工地快速测定水泥和石灰稳定材料中水泥和石灰的剂量,并可用于检查现场拌和与摊铺的均匀性;本方法适用于在水泥终凝之前的水泥剂量测定,石灰剂量的测试应在路拌后尽快测试;本方法可以员工那里测定水泥和石灰综合稳定材料中结合料的剂量。

2. 主要仪器设备:滴定管(酸式)50mL1支、大肚移液管10/50mL10支、锥形瓶(即三角瓶)200mL20个、烧杯2000(或1000)mL1只和300mL10只、容量瓶1000mL1个、搪瓷杯容量大于1200mL10只、棕色广口瓶60mL1只(装钙红指示剂)、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1500g感量0.01g、精密试纸pH12-14、聚乙烯桶。

1.3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率的确定

1. 试验方法一: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适用于在规定的试筒内,对水泥稳定材料(在水泥水化前)、石灰稳定材料及石灰(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进行击实试验,以绘制稳定材料的含水率(干密度关系曲线),从而确定其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试验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宜控制在37.5mm以内(方孔筛)。

2. 实验仪器:击实筒、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仪、脱模器。

3. 试验方法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振动压实试验方法——适用于在室内对水泥、石灰、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材料进行振动压实试验,以确定材料在振动压实条件下的含水率(干密度曲线)、确定其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4. 主要仪器:钢膜、振动压实机。

5. 本方法适用于粗集料含量较大的稳定材料。

1.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件制作方法(圆柱形)

1. 适用于无机结合料稳定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室内抗压回弹模量、动态模量、劈裂模量等试验的圆柱形试件的制作。

2. 结果整理注意事项:小试件的高度误差范围应为-0.1~0.15cm,大试件的高度误差范围应为-0.1~0.2cm。质量损失稳定细粒材料应不超过标准质量5g,稳定中粒材料试件应不超过25g,稳定粗粒材料试件应不超过50g。

3. 梁式试件成型步骤与圆柱形试件类似,大致分为三步:成型前一天备料、闷料;然后第二天上午可压实成型;下午或第三天(中梁、大梁)再进行脱模。

1.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标准养生试验方法

1. 本方法适用于水泥稳定材料类和石灰、二灰稳定材料类的养生。

2. 标准养生方法是指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在规定的标准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强度增长的过程。

3. 在采用快速养生时,应建立快速养生条件下与标准养生条件下,混合料的强度发展的关系曲线,并确定标准养生的长龄期强度对应的快速养生短龄期。

4. 仪器设备:标准养护室——标准养护室温度20±2℃,相对湿度在95%以上。

5. 结果整理:如养生期间有明显的边角缺损,试件应该作废;对养生7d的试件,在养生期间,试件质量损失应符合下列规定:稳定细粒材料试件不超过1g,稳定中粒材料试件不超过4g,稳定粗粒材料试件不超过10g,质量损失超过此规定的试件,应予作废;对养生90d和180d的试件,在养生期间,试件质量的损失应符合下列规定:稳定细粒材料试件不超过1g,稳定中粒材料试件不超过10g,稳定粗粒材料试件不超过20g,质量损失超过此规定的试件,应予作废。

6. 试验说明和注意事项:试件的质量损失指含水率的减少,不包括由于各种不同原因从试件上掉下的混合料;在快速养生过程中,确定标准养生的长龄期对应的快速养生的短龄期时,也可以采用测试抗压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值来建立两者的关系。在实际试验中,根据具体试验目的选用。

1.6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包括稳定细粒土、中粒土和粗粒土)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 主要仪器设备:标准养护室、压力机或万能实验机。

3. 试件制备和养护:采用静压法或振动成型法成型径高比为1:1的圆柱形试件;按照标准养生方法进行7d的标准养生;将试件两顶面用刮刀刮平,必要时可用快凝水泥砂浆抹平试件顶面。

4. 实验说明与注意事项:在进行强度试验时,试件需放置在竖向荷载的中心位置,如采用测力计,测力计中心、球形支座、上压板、试件、下压板应处在同一条直线上,避免偏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前试件表面应用刮刀刮平,避免试件表面不均匀的突起物在试验过程中造成应力集中,导致试验数据失真。必要时,可用快凝的水泥砂浆抹面处理,如需要抹面,应在试件饱水前完成,然后进行饱水;除特别目的外,试件的干密度应与规定的施工过程中要求的干密度相一致。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老韩写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