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美雨衣是品牌吗(金佰安雨具的变迁)(1)

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看到不时有细雨飘落在窗台上,穿过雨雾看到开始有人打着雨伞、披着雨衣在小区的行道上穿梭,这情景自然而然地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老家遇到秋雨的情景来。

我的老家岩峪沟属浅山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沟里没有像样的大路,尽是些弯弯曲曲的小路,大部分路段只能是两个人错开身才能通过,有的路段甚至遇到来人时一方必得退避到路旁草丛中方能避让过。倘若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更加难行,行走起来一脚深一脚浅“拖泥带水”的更加艰难费力。

当时遇到下雨天一般人都是戴着草帽出行的,那草帽用麦秸的前端部分编织而成,只开始用时还白亮白亮的,但只要经一次雨淋就马上变成黄色了,而一旦淋了雨,草帽的边缘就会自然下垂,久而久之,颜色还会由黄变灰、变黑,失去原有的形象,其使用价值自然也一落千丈,很快就会被人遗弃。

那时候,下地干活者头顶必戴一顶草帽,草帽几乎成了标配,也有家庭比较富裕的身上还会披上一件蓑衣。蓑衣是一种用蓑草编织而成的披风,要是不干活还勉强护得住上身,若要干起活来,它负责的部位不是这里湿了,就是那里也漏了雨,跟没穿蓑衣差不了多少。我的记忆中我们家只有过一件蓑衣,那可能是老爷爷留下的,我也只是在玩耍时穿过一回,至于它最后去了哪里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备美雨衣是品牌吗(金佰安雨具的变迁)(2)

记得蓑衣消失之后不久我们家有了一件雨衣,那是父亲带回家的。雨衣的布面很厚实,硬夸夸的,穿上绝对能挡雨,但穿起来很不方便,一般小一点的雨谁都不愿意麻烦它。随后几年人们已经开始用塑料纸了,那价格并不高的塑料纸,既便宜又实用,随便剪一块在上面两个角上系个带子往脖子上一绑就可以挡雨了,故而那时村里绝大部分人雨天干活时都会披一块塑料纸,远看白花花一片,还真是一道靓丽的雨中风景线呢。

我开始上初中时开始用上了雨伞,起初都是纸质伞,看起来很有点艺术感,一根短竹棍上顶着一个用细竹条从顶端分散开来的圆形帽,上面蒙一层用油涮过的颜色纸,红的、黄的、蓝的、绿的都有,有的上面还有花。这种雨伞看起来很漂亮,但是不够耐用,更怕风吹,要是有稍大的风刮来即使雨下得再大就只好把它收起来。我们记忆最深的就是过风垭梁,那里正好是个风口,每次去王岭子上学时大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打着这种油纸伞要是不赶紧收起来,那分分钟钟就会让风把它撕得粉碎。

我高中毕业回村劳动时,沟里人普遍用起了油布伞,这种伞主干还是竹棍,但顶上的竹条很稀了,一般只用到6-8根,最多的也就用到10根,其上用抹过桐油的布蒙起,虽然品种单一,形象稍逊,但其结实耐用,价格比纸质伞贵不了多少,两相比较油布伞自然成了人们的首选。

1978年我离开岩峪沟参加工作时,岩峪沟人已经开始用起了布伞,伞把换成了铁杆,一般最下端还弯出一个拐杖弯头,顶端龙骨换成了铁质的,最上面蒙上了各种花色的布,这样既解决了结实耐用的问题,还消除了过去纸质伞及油布伞那种花色单一的弊病,很得人们喜爱。

也就从那时以后,各地相继时兴起了折叠伞,有两叠的,有三叠的,最多还出现四叠的,这种折叠伞用时和其他伞没啥两样,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时折叠起来体积很小,便于携带。这种伞还分雨伞和遮阳伞两种,而遮阳伞后来又派生出一种防紫外线伞,因为鲜艳、精巧,夏天很得年轻女士的青睐。

备美雨衣是品牌吗(金佰安雨具的变迁)(3)

长期的生活中,雨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别说看不到蓑衣了,就连过去很时髦的塑料纸也没人披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雨衣,有长雨衣,它可以从头顶遮到小腿肚,既遮雨又挡风;有短雨衣,穿起来潇洒,行走起来方便;有一次性雨衣,折叠起来像手帕一般,携带起来方便,价格极便宜,是外出旅游者的首选;有学生的专用雨衣,专门留有背着书包的空间;有电动车、摩托车的雨衣,驾驶者不但不淋雨,视线也不受影响,特别还考虑到后座乘坐之人的视线要求和不能淋雨等……。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则更会日新月异。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谁都难以预料到今后的雨具还会推出何种新品?

我们有幸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新的生活正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满怀希望地拥抱新的时代吧!

备美雨衣是品牌吗(金佰安雨具的变迁)(4)

【作者简介】

金佰安,笔名尚舟。生于1954年3月,商州区夜村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会员。历任教师、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律检查科长、纪监监察部部长等职,二零一五年退休。喜欢交友,爱好文学。长期在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散文《南爪花煎饼》、《妻子爱唠叨》发表于《首钢日报》。先后在《二建通讯》《中国十冶》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著有百万余字的散文集《走出岩峪沟》。

摘选自:晒丹凤,版权属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