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脑海中的记忆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有些事情很快就会被遗忘,有些事情却能够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呢?

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生理心理学家们,因为他们认为大脑是人体最难研究的部分,而记忆这种高级神经活动更是无法被真正认识的。如果用狗、猫、老鼠、猴子之类的动物来代替人体,其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又数不胜数,在显微镜下也难以分辨。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理心理学家宁可把大脑当成一个未知的“黑箱”。这种情况被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改变了。

心理学记忆的发展特征(我们的记忆是怎样形成的)(1)

坎德尔通过研究大脑海马体中的神经细胞,得出了一个结论: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神经细胞的工作原理其实没有太大差异。也就是说,动物记忆的原理是相通的,所以研究低级动物的记忆能帮我们揭开记忆的奥秘。

坎德尔开始进行海兔实验,海兔是生活在大海中的无脊椎动物,它只有2万个神经细胞,而且细胞体积相对较大,形态、位置也不一样,便于观察检测,是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记忆的发展特征(我们的记忆是怎样形成的)(2)

坎德尔用小棒轻轻刺激海兔鳃附近的虹吸管,这会让海兔发生一种自然防御反应——缩鳃反射(把背部的鳃缩回去)。但是次数多了,海兔会发现这种刺激不会对自己产生伤害,就会忽略它,缩鳃反射的速度会明显变慢。坎德尔把这称为“习惯化”,说明轻微刺激造成的记忆容易消失。

之后,坎德尔变换了实验方法:用电流对海兔进行强刺激,海兔发生了强烈的缩鳃反射,此后停止电击,只进行轻微的刺激,它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缩鳃反射。这就是“敏感化”,说明强刺激造成的记忆更加持久。

心理学记忆的发展特征(我们的记忆是怎样形成的)(3)

就这样,坎德尔通过一系列海兔实验,为我们敲开了记忆之谜的大门。他告诉我们,在短时间内进行数次较弱的刺激,可以形成短时记忆,持续时间为几秒至数小时。这是因为在短时记忆形成的过程中,神经递质会促使蛋白激酶A分泌,使得神经细胞得到强化而变得兴奋,但这种强化效果是暂时的,随着蛋白激酶A的分解,记忆会逐渐消退。

而长时记忆是由较强的、持续性的刺激引发的,在此过程中,神经递质释放不断增加,可引起蛋白激酶A等物质的分泌水平增高,促使神经细胞之间形成新的、不易消失的连接,记忆便能够维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心理学记忆的发展特征(我们的记忆是怎样形成的)(4)

了解了记忆的原理后,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觉得自己已经记住了,之后不再复习,就很容易出现记忆模糊甚至完全遗忘的情况;所以我们还应当给自己施加持续的“强刺激”——每天至少完整地复习一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短时记忆得到巩固,才能升级为不容易遗忘的长时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