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借不能读也,清代学者袁枚如是说。但就多数人而言,书还是要买的。
最有名的买书故事是鲁迅所写的,那铜钱还带着体温让人永远记得。不过那是说的他人买书的事,鲁迅本人是一个买书的主,他对那年月有过感叹:“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说,亦可笑叹人也。”老先生有购书记帐的“毛病”,有人曾根据日记对鲁迅晚年的收支作过统计,从1928年到逝世,每年购书费用约占全年收入的五分之一,而1931年达三分之一。又有材料说,鲁迅日记从1912年起至1936年(缺1922年)共附有24年的书帐,共花买书钱10900多元,最多的是1930年全年购书2400多元。
以下专说购书人自家事,且破一回例,分了类来看。
1、买书决定人生的道路。
曾国藩第一次上京赶考落第,回湘途中过南京,用路费和借得的钱作生平第一次买书的豪举,回家发愤读书,几年后终于中第,从此开始了他的新生涯。这样说来,买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并不离谱。
民间有看小儿抓物的风俗,如取书日后就是读书人,家长们必定十分高兴。而从小时即喜买书,日后的生涯恐多与书有关倒是不错的。伦明是有名的学者与藏书家。他曾回忆幼年:“髫岁与诸昆仲入塾攻读,日茶之资,尽作书费;偶一日,先君奉政公询及诸昆仲茶资之用途,余告以所得购书用去,奉政公取书一阅,当即将书尽数献出,奉政公始悉余嗜书,心喜而钟爱焉。”有人曾记其购书事,一日他闻知某店有一书正是他所欲求的,而刚好被送往某宅,他当乘人力车赶到人家的门前等候送书的店伙,遂得其书。
2、买书当各有特点。
邓之诚喜欢收藏清末民初的人像、有关风俗以及中外古迹的照片,其中人像和风俗,为研究民俗学提供了重要珍贵资料。这对于今人也是有启示的。其一,图片资料的收藏是一个好的范围;其二,藏书要有特色。
3、文化人的买书癖
缪灵珠,有人见他的夫人替他去书店取选好的书,说是病了但还惦着这批书。
贺麟约人上书店,并对人说这回你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我替你买。原来是他落实政策补发了多年的工资。
邓云乡有一个很恰切的比喻,说他对于书,几乎就像瘾君子对于阿芙蓉一样,手头只要稍微有个一块两块的,就忍不住想买本看看。
曹聚仁自称对买书有一种狂热欲望。他曾回忆:“有一回我买了一部官堆纸局本《两汉书》,花掉了半个月伙食费,拿了书以后,却又偷偷摸摸地几乎不敢抱回家去,连自己也想不清楚。大概戒赌、戒烟的朋友有同样的心境吧。”他买书有一经验,也就是他的很得意的几不买:书面上有要人题签的;开头排列许多名人的序文的;标明必读书的;装上花里斑谰的封面的。
唐弢在抗战期间的上海,见到家家烧书,撕书,成批当作废纸卖书,大感痛心,于是发狠,别人卖书他偏买书。
文化人买书成癖是因为书是文化人的心和根。一般而言,人到老年,买书日少。不过入了老年的叶秀山有一文《我还是要买书的》。这也是一般老年人共同的心声。谢国帧买书是成癖的,自谓知道自己明天要死,今天的书也还是要买的。这样的决心也才成就了他的学术成就。临终前此老还病床上还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是先师梁任公先生的遗训,我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师训不可违,我虽然病了,但是我还活着,怎能不读书呢?”
4、学人买书不怕穷。
文化人通常是靠节衣缩食来买书的。雷梦水说他亲见朱自清先生因此只是买些普通书。雷还收到朱在逝世前几天写的信,这时朱已拒领美国的救济面粉,贫病交加,生活处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中,但是他还想着买书。由于穷而买书,故有郁达夫有一名联:“绝交流俗因偷懒,出卖文章为买书。”
学者购书,只要有用一般是不记代价也要设法购得,黄侃曾有“虽价昂亦不惜”的说法。柳亚子衣著素不讲究,喜买书,花钱在所不计,而衣著上花钱他则舍不得。吴宓曾说:“陈寅恪君之豪华,第一表现于购书。他主张大购,多购,全购。”陈有一信颇能代表学人购书不怕穷的心态:“我前见中国报纸告白,商务印书馆重印日本刻《大藏经》出售,其预约券价约400元。他日恐不易得,即有,恐价亦更贵。不知何处能代我筹借一大笔款,代购此书。因我现必须之书甚多,总约万金。--我现甚欲筹得一宗巨款购书,购就即归国,此款何时能得,只可空想,岂不可怜!”
说到买书豪举,1934年,傅增湘以一万元买到宋刊《周易本义》十四卷,算是当时历来古书单种的最高价,傅自己也称即使是明代王世祯卖一田庄买一《汉书》的故事,都难以与他这次的豪举相比。
用少少的钱买合算的书,是文化人的共同心态。钱君匋曾见到一册罗振玉编的《流沙坠简》,这是一本新出土的汉木简汇编,书店老板每册要卖100元。这对他来说是不可想像的。隔时钱又去书店问能否优惠,老板见其是个读书人说可以九折。但他只能拿出10元钱。他便硬着头皮问倒八折能否卖。老板听了哭笑不得。但他不死心又天天去书店,最后老说既然你有诚心,我也破个例倒八折卖给你。他喜出望外凑齐20元千谢万谢把书买了回来。
汪曾祺说到一个旧故事,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发现一个秘密,一家书店的《辞源》的收价比原价高出不少,而拐角的另一家书店就有几十本崭新的《辞源》,于是以原价买到转身以高价卖出,赚回几个钱改善几回生活。其实如果有点头脑,藏书也是可以有收益的。
5、说道买书的乐趣
梁实秋说买书就是一乐。他很看重在书店里从容不迫搜访的那一种心情的乐趣。这一点多数的文人学士都说到过。孙梨写了好多篇买书的文章,如《买〈世说新语记〉记》,以他为文艺工作者贯有的恬淡地叙述了他所特有的买书乐。
6、买书并不都是美好回忆
难道买书都是惬意事?答曰不尽如此。
周越然《书与回忆》书勒上有这样的文字:一生买书,也难免伤心的回忆。他的“日记中每年必有关于购买书籍之事数则”,还写过关于买书的多篇文章说亦有受气者。
黄裳说过他买书上当的一件旧事。一次他在一家书店看到一本张岱的手稿《史阙》以及康熙原刻的《西湖寻梦》,不禁一阵激动,店主告之此乃从浙东山中搜求而来,乃张氏家传物,说得历历如绘。于是设法支得稿费把书弄到手中。可当他将书捧回,尚在途中便见书店前街书摊上竟然也有。这才知道这些东西便睡在这里的地上,书店主见了买回一部分,什么得自浙东山中,乃是店主编织的美丽神话。
买书的故事说不完,更有把买书叫做淘书,这当中更贯注了几许主观的情绪。这样的故实,下点翻书的功夫,是很可以再搜集到一些为本文生色的,不过这工夫留给读者自己好了。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