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提起苏轼,你最先想到的是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还是美食东坡肘子、西湖美景苏堤?你脑海里最先跳出来的诗词会是哪首?是中秋节想念亲人时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豪情万丈时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思念爱人时想起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豁达时想起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
好消息,今年5月4日至8日,音乐剧《苏东坡》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是国内首部以苏东坡生平及其文艺作品为题材的音乐剧,通过对师生情、兄弟情、爱情的层层刻画,用90分钟生动呈现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那闪耀流离的一生。
音乐剧《苏东坡》缘何而作?如何用当代音乐演绎经典“苏词”?创作背后有哪些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主持人苏扬就此专访了该剧总导演沈庆、制作人李辉,带您一起走近“千古第一文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与音乐剧结缘已久,和苏东坡算半个老乡
记者:听说您要推出新作品,很多朋友都以为是歌曲方面的,没想到是一部音乐剧。《苏东坡》的缘起是什么?
沈庆:我踏入唱片行业时就很喜欢音乐剧,大概从2015年起,我跟李辉一起做了很多文旅融合、音乐相关的项目。几年前,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我的老家乐山,有个镇子叫沙湾镇,那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出生的地方。受沙湾区政府邀约,我们尝试做了一部音乐剧《少年郭沫若》,之后发现我们好像很适合做音乐剧。可能到了一定岁数,人生阅历的沉淀让我们可以慢慢地表达内容。这些内容要放在一首歌曲里表达,是比较受限制的,如果给我们一个剧的空间去做会更合适。
苏东坡是眉山人,古时候眉州和乐山实际上是一体的,所以我跟他算半个老乡。苏东坡在19岁离开了眉州,我19岁离开了乐山。正是这种地缘关系,让我对他有一种不同的感知。其实,我们在做《少年郭沫若》的时候就想过做《苏东坡》,正好遇到了我们现在的投资人周天祥先生,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做一个纯市场化的音乐剧《苏东坡》。
音乐剧《苏东坡》作曲、作词、编剧、总导演沈庆
谱曲时只一个要求:酒桌上可以清唱
记者:音乐剧的灵魂在于音乐。按一般人的理解,《苏东坡》这个题材的音乐剧应该会采用民乐和西洋乐结合的大乐队形式。是这样吗?
沈庆:我认为音乐剧一定要有特别好听的、耳熟能详的、接地气的歌,这是我创作音乐剧的一个基本认知。在中国古代,记谱方式是很复杂的,学习乐理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是非常困难的。然而那么多文人会给曲子填词,我想旋律一定是非常简单的,可能与当时说话的声调直接相关。所以,在给《苏东坡》谱曲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在酒桌上可以清唱。在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它依然具有文字的美,文字的味道和艺术性。
民乐和西洋乐在剧里都有运用。我们只能站在今天,用当代人的审美去解读苏东坡。我们祖宗文化里的那种美,是无法复刻的。但基于我们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观点和审美情趣,呈现我们认为的那个时代的音乐,这是有可能的。所以,无论民乐、民谣、西洋乐还是古典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使用的元素而已。我们最终想要表达的,是苏东坡诗词里的那种博大的胸襟、他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用音乐叙事,风雨阴晴都是热爱
记者:《苏东坡》有11幕,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沈庆:我们把苏东坡的人生分为三个部分。“乌台诗案”以前的苏东坡,我们把它定义为天才的青壮年时代。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讲,他就是北宋时代的“顶流”。他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景仰。
被贬黄州后,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沉思的时期,这是他艺术创作集大成的时期。前后《赤壁赋》《定风波》《赤壁怀古》《临江仙》,还有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寒食帖》,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苏东坡把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和热爱完全释放出来了。我特别喜欢《定风波》这首词,“也无风雨也无情”是什么意思?其实风雨阴晴都是他的热爱。这是我们从小理解的苏东坡,也是我们音乐剧里塑造的苏东坡。
第三个阶段是黄州以后,他在金陵见到了王安石,两人握手言和。苏东坡像他的老师欧阳修委托他的那样,成为大宋文坛的接班人,一代宗师诞生了。
记者:这部剧不仅包含苏东坡在文化上的灿烂成就,还涉及他的生活等很多方面,为什么不考虑做电视剧或舞台剧,而是音乐剧呢?
沈庆:我觉得音乐剧方面,有两点给了我们很好的支持。第一点,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头了,比如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尊还酹江月”等等,这些是我们能脱口而出的。我们不用流量艺人,也不是流量团队,为什么有信心做这个剧?因为苏东坡本身的歌词已经足够好了。中国人里头写歌词写得最好的,毫无疑问,苏东坡对不对?我们有千古第一词人的作品加持,这让我们很放心。
第二点,音乐剧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能在纯粹的音乐里完成所有的叙事。比如“乌台诗案”整整一幕,就是在一首歌曲里把所有人的表达完成,包括太皇太后、神宗皇帝,以及张璪和李定等奸臣,还有苏辙、欧阳修等所有人的态度都表达在里头了。音乐剧和音乐本身的形式可以支撑我们表达很多东西。
融合不设限,把自己还原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记者:对于一部11幕的音乐剧来说,舞台调度很重要。每一幕之间是如何串联的?创作方法有何创新?
沈庆:大概半年的时间,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里的音响打开,把我已经写完的demo(录音样带)按剧中的顺序一首首放,去体会音乐衔接上的起承转合有没有问题,思考每一幕舞美和故事呈现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果用音乐术语来形容,我们是一个fusion(融合)的音乐剧,融合度特别高。我们没有把传统的话剧、西方音乐剧当成我们必须要遵循的逻辑,而是把自己还原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所以,每一幕之间通过音乐、字幕、舞美,还是在台口的幕前戏来衔接,我们都有采用。
李辉:《苏东坡》的创作完全采用工作坊的方式。在《少年郭沫若》时期,我们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核心主创团队,开始用团队创作的方式推进《苏东坡》。我们工作坊也去过眉山,在那好几天,大家一起深入地讨论剧情的推进、舞美调度、视觉呈现等等。我们从联手创作中摸索出了一个很新的创作方式,就是所有工种平行创作、一起推进。
音乐剧《苏东坡》制作人李辉
多次落地中优化,放眼市场寻突破
记者:对于《苏东坡》未来的运营,您有什么计划?
李辉:关于未来的运营,我们想做一个商业化的音乐剧作品,在首轮演出之后,进入全国的院线体系去演。我们也跟一些院线机构达成了协议,巡演目标预计有两三百场,已经基本落实了。进入剧场巡演阶段,我们希望先做一轮升级。经过首轮演出,我们会感受到观众对整个剧的评价,包括对音乐、剧情、服装、舞美的一些反馈,我们可以做修改。希望在未来的多次落地之后,实现作品的相对稳定,被更多观众所接受,同时形成商业回报。
客观地说,音乐剧在过去20年的发展是很艰难的。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没有行业和院团的背景,都是靠一些包括演员、创作人和投资人在内的热爱者,在小剧场里一点点打磨作品。20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优秀作品,有一定的市场培育,现在迎来了一个良性市场,储备了很多热爱音乐剧的观众。我们希望借着这个势头把我们的作品做好,让它在市场上良性地“走”起来。这样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对创作者和演员来说,都是最好的回报。
监制:白中华
主持:苏扬
编辑:王鑫 吴晓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