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地做人。”

鲁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在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

01

年少时,只知道鲁迅先生的百草园里,寄托着对美女蛇的幻想;三味书屋里,刻着对自律求学的绝心;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里,有着尽管迷信却朴实善良的长妈妈,有着敏捷单纯的闰……

时光流逝,鲁迅先生在中年时,以其新颖的、启发性的、着眼长远的思考写下了《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偶然读到,结合当下“丧偶式育儿”等等话题盛行的当下现状,惊觉百年前的作品在现在读来依旧具有“指导”意义,故写一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鲁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在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2)

一、要说清怎样做父亲?先要明晰父亲与孩子各自的角色意味着什么。

鲁迅先生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与延续和自然的发展延续有着相似的地方。自然界的繁殖是发展延续的一个环节,那么人的生育也只是发展延续的一个环节,无关恩义,更遑论“老子占有儿子”。

故而,父亲是这个环节的先来者,儿子是这个环节的后来者,仅此而已。

二、一个环节的两个面:要保存生命、延续生命、发展生命。

【保存生命】:在两个方面,一,食也;二,性也。

记得中学有个老师说“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那么在保存生命方面,父亲必然要承担起这一方面的责任。

放到当今来说,便是做好了能保障生存的准备,再迎接一个孩子的出生,而不是懵懵懂懂,因为一个孩子意外来临,从匆忙上岗“父亲”这个职位。因为,父亲不仅仅以为着一个名号,更是责任,榜样,支柱。

如今,“谈性色变”似乎依旧是许多国人的状态,定之为不洁。

对此,开明的网友表示“醒醒,大清已经亡了。”

笑谈虽是饭后无聊之举,却也道明,众多年轻人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自己认识。

若“性”是不洁,那夫妻关系何来平等尊重?夫妻关系若是有高下之判,不等于又给后辈画了一个“牢”吗,何求他们与时俱进,开拓新思?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举例易卜生《群鬼》的情节,讲儿子因为父亲不检点的生活而先天染上病毒,断送了自己的梦想和生活的念想。

然而,要说起“父母的缺点,是子孙灭亡的伏线”,又何止身体上的遗传?在我看来,精神上的“遗传”,带来了祸害远比身体上的遗传大得多,如今备受关注的“原生家庭”就是最好的例证。

故而,要保存生命,父母须得先开放自己的思想,摒弃“固守人生前30年的思想过一生”的观念。

鲁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在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3)

【延续生命】其实前文说的两个点,也有包含延续生命的因素在其中,只不过此处重点讲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

简单来说,可以认为是:

做农人的父母会教孩子如何播种、如何施肥、如何收获、如何储藏粮食;

做工匠的父母将会孩子如何锻造、如何淬炼、如何焊接;

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或许每个父母都会为孩子去考虑。

不过,当今社会,除了技能,还有人际。

鲁迅先生说,这个过程中,有两种父母的行为需要警惕。

一是将孩子放于象牙塔里,以为自己可以保护孩子一生不受外界的纷扰之苦。

二是教孩子识得世间各种坏本领,然后先下手为强。

关于溺爱的危害,我认为当前已经讨论的够多,这里分享一下对第二个观点的看法。

东野圭吾的《恶意》是一本精彩的犯罪推理小说。更是一本,对父母开展家庭教育而言极具警示意义的书籍。

书中的野野口和日高,两人是邻居,是同学,成年后再重逢成为好朋友。

可野野口却以“精妙”的设计,置日高于死地,且给他扣上为世人所唾弃的污名——借影子的才华成自己的声名。

昔日友邻,同学之谊,促膝好友,到反目成仇,阴阳相隔,却并不因为什么滔天大仇。

不过是:

幼年的日高善良可爱,野野口的母亲却投之以不屑轻蔑的目光;

中学时野野口经受校园霸凌又成为施暴者,而承受了暴力的日高并未记仇;

中年重逢时,野野口身患重病时日无多,在教员岗位上庸碌;日高成了知名的作家,不计前嫌,帮助有写作计划的野野口介绍出版社,帮助他发表作品;

直到,野野口发现日高在写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正是以多年前的校园霸凌为题材……

野野口为着自己的秘密(校园霸凌者)不被爆出,也为着自己心底压抑多年的对日高的恨意(就是看他不爽),决定“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

幼时,日高的善良,使得野野口自卑;

成年后,日高的优秀,使得野野口忌妒。

而这一切的开始,不过是年幼时,野野口母亲对日高善意举动投来的轻蔑。

能接受他人的善意,认可他人的优秀,就是一种好本领,而野野口的母亲反其道行之,将高尚的人格视为一种对自己的贬低,终酿大祸。

鲁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在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4)

【发展生命】:鲁迅先生言发展生命为“解放”,解放的前提是先帮助孩子成长:理解和指导。故而发展生命概括为:理解、指导、解放。

理解:孩子如何思维?

指导:不是命令,给意见,但也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解放:不让孩子为自己做牺牲。

这里我主要分享一下第三点:解放。

我理解的解放,即给孩子开创的机会。对此,鲁迅先生有个有趣的言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假使古代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

现在网上也有个类似的话:何以后浪推前浪,儿子不听老子话。

是个段子,我认为,以“听话”来衡量孩子是有失偏颇的,而假使不听话是一种不加思考的叛逆,也是不应该的。

那么怎么来理解解放孩子呢?

假使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父母要平等对待子女;

假使还有“女子当围炉灶,洗手做羹汤”的观念,要支持孩子参与社会;

假使……

总之,所谓“传统”,并不是一个人发展的标定路线,我是认为,让孩子充分参与社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只在偏颇时候给予建议,更利于孩子的发展。

毕竟时代是发展的,而个人,一世百年,认识终究是有局限的。

而这个解放的过程中,所有家长都绕不开业放不下的点,大概是少不了要计较孩子的“感恩”。

我不能否定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但是如果过度强调,那这份恩情对孩子而言,也许会变成一个牢笼也不一定。

“你看我为了你没听那么辛苦,你考这么点分数你对得起我吗?”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这样做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我花几十万让你读书,你就找这么个工作?”

……

之前网上一直在宣扬一种观点“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我不敢苟同,如韩国电影里那种危害全社会的人是否值得父母无条件的爱?当然不值得。

但是,父母有义务用爱去引导孩子不要走上那条路,而不是用自己的经验看法去为他们划框铺轨。

说到恩情就不得不再提一嘴“养儿防老”

这个观点源于最近接收到的众多催生,当真是烦不胜烦。

“啊?不说2个嘛,一个总要生的呀,不然老了怎么办?”

最近听这句话都快不能维持礼貌回复了。

如果当真爱孩子,也做好了养育的准备,那么孩子的出生是来帮助你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的,你于孩子并没有恩,而是爱,这种爱会在你年老之后依旧维持为一种深厚的舐犊之情。

反之我就不提了。

那么不提养儿防老,养老如何?晚年寂寞又如何?鲁迅先生的意见是,希望年轻一辈早做准备,供养自己。同时强健体魄,丰富爱好,高尚情趣,便不至于落得,没有后代承欢膝下便凄凉寂寞。

也许这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并不现实,所以我们说回题目,现在如何做父亲?

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以健全地生产生命;

学好本领,尽力教育,以义务地延续生命;

丰富内心,独立精神,以全然地解放生命。

鲁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在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5)

PS,第一次以随笔形式写自己的读书分享,欢迎大家提意见改进,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以后会持续分享自己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感受,欢迎关注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