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是甲午年二月初二,民间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在古代,二月二是重大节日,有许多相关的活动我的故乡有“撒灰圈”、“敲梁头”、“敲床梆”、“吃炒豆”、“剃龙头”、“过八字”等习俗;还有不少相关的歌谣,如:“二月二,撒灰圈,大囤满,小囤尖”“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下流”“二月二,敲床梆,全家老幼都安康”等等,时代变化了,生活变化了,这些习俗渐渐销声匿迹了缺乏鞭炮声缺乏民俗的“龙抬头”,平平淡淡,感觉沉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伏羲画卦在上古?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伏羲画卦在上古(伏羲画卦的地方)

伏羲画卦在上古

今天是甲午年二月初二,民间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在古代,二月二是重大节日,有许多相关的活动。我的故乡有“撒灰圈”、“敲梁头”、“敲床梆”、“吃炒豆”、“剃龙头”、“过八字”等习俗;还有不少相关的歌谣,如:“二月二,撒灰圈,大囤满,小囤尖。”“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下流。”“二月二,敲床梆,全家老幼都安康。”等等,时代变化了,生活变化了,这些习俗渐渐销声匿迹了。缺乏鞭炮声缺乏民俗的“龙抬头”,平平淡淡,感觉沉闷。

电视里一条新闻,为枯燥的日子带来了小小波澜,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于二月二开始。我去赶过太昊陵庙会,会期从二月二到三月三,历时一个月,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参会人数之众多,超乎想象,号称中华第一庙会,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据统计,赶会人数最多的一天达86万,86万人是什么概念?在我国,不少县区的人口不足86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总人数不足86万。说书先生常用一句话形容兵多将广: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地连天,86万人集中在一起,是何等壮观何等宏大的场面?退一步来说,赶会人数平均每天按40万计算,一个月就有1200万人次,几乎占全国13亿人的十分之一。

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着省内外海内外炎黄子孙千里迢迢、不远万里去赶会呢?

太昊陵是伏羲的墓地,号称中华第一陵,历史上有多位皇帝亲临祭奠。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结网罟,养牺牲,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兴庖厨,带领先民走出野蛮洪荒,肇始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功绩标炳千古,每到庙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都去淮阳祭拜。随着寻根热的日益高涨,太昊陵的名声越来越大,在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崇高。

八卦是伏羲最著名最神秘的发明,世人皆知,但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在距淮阳仅一百多里的上蔡,却少有人知,后人在上蔡伏羲画卦的地方建造了白龟庙,知之者更少。淮阳和上蔡都是伏羲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什么一处享誉中外,门庭若市,而另一处却默默无闻,门可罗雀呢?其实,分野仅仅在最近几十年,如果时光倒退几十年几百年,上蔡白龟庙的名声一点不比淮阳太昊陵小。

几乎所有关于伏羲画卦的传说,都离不开两样东西,白龟,蓍草。

先说白龟。几年前,报纸上曾刊登过一则新闻,淮阳太昊陵附近的河中,有一少年发现一白龟,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有关专家鉴定,白龟寿五百余年,严谨的科学杂志《生物学杂志》也撰文予以刊载。一只小小的乌龟,为什么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呢?

在古人眼中,龟是神物,有灵性,“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而麒麟龙凤不过是虚幻之物,只有龟是活生生的实体。龟作为神物在古籍中的记载比比皆是,《述异记》载:“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一万年曰灵龟。”《抱朴子》载:“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寿焉。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洛书》曰:“灵龟者黝文五色神灵之精也。能见存亡明于吉凶。”《淮南子》曰:“必问吉凶于龟者,以其历久岁矣。”古人对龟崇拜有加,以“龟”作为人名相当普遍,就像今天叫“建国”、“国强”、“国庆”一样,如:唐代的陆龟蒙、李龟年、李灵龟,宋代的苏总龟、彭龟年、杨龟山、刘应龟;诗人刘禹锡的小侄子名叫龟儿;白居易之弟白行简的儿子叫阿龟,白居易曾写过《闻龟儿咏诗》的诗歌,可见,古人对龟倍加尊崇。到了后来,龟漫漫演变成了贬义词,再没有人以龟取名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龟”字在人名里仍然常见,是我们古文化的古意。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龟是爬行类动物,远没有哺乳动物高级,但龟长寿,其他生物无法企及。老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以其长寿故,龟被视为灵物也以其长寿。龟为神物,白龟不多见,被奉为神物中的珍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龟长寿,龟甲为占卜的首选工具。龟甲占卜最著名的是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我去殷墟参观的时候,被那一片片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内容的符号震撼了,一横一竖的刻痕,古朴拙疏,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想,古人之所以选择龟甲占卜、刻字,与伏羲选择龟画卦一脉相承。

传说,伏羲在蔡河里捕鱼,捉到一只白龟,挖了个水池养起来。一天,伏羲正在喂养白龟,有人跑来说蔡河里出了怪物,他来到蔡河边一看,见那怪物说龙不像龙,说马不像马,在水面上如履平地,见到伏羲,老老实实地站那儿,一动不动。伏羲仔细审视,见怪物背上长有花纹,伏羲薅一根蓍草,在树叶上照着怪物背上的花纹画下来。刚画完,怪物大叫一声腾空而去。大家围住伏羲问,这是什么怪物,伏羲说,它像龙又像马,就叫它龙马吧。伏羲拿着那片树叶,琢磨上面的花纹,怎么也解不开其中的奥妙。这天,他坐在白龟池边思考,忽听池水哗哗作响,定睛一看,白龟游到他面前,向他三点头,脑袋往肚里一缩,卧在水边不动了,突然,伏羲发现白龟盖上的花纹与那怪物背上的花纹相似,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儿十二块,最外圈儿二十四块,顿时心里亮堂了,悟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唯一阴一阳而已。冥冥之中,神灵昭示了伏羲,从此,八卦诞生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乌龟背上的花纹,确实和八卦图案有相似之处,这难道不是长寿之物——龟对中华文明进程的启示吗?可以说,龟对我们的先祖脱离蒙昧,走向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影响了中华文化数千年,功不可没。

伏羲在上蔡画卦,后人在此建造白龟庙祭祀伏羲,白龟庙所在的村庄就叫白龟庙,或许因时代变迁,白龟庙改作了“白圭庙”。在全国范围来说,以“龟”为名的庙宇屈指可数,而以“白龟”为名的庙宇,仅上蔡白龟庙一例。由此可见,白龟庙的确和伏羲在上蔡画卦有渊源。

伏羲画卦的传说有许多种,画卦的地点也不止一处,有甘肃天水和淮阳、上蔡说,各有各的证据,各有各的传说,争论了数千年,至今没有定论。我倒以为没有定论不是坏事。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件事情形成了唯一性的思维定式,是甲非乙,是乙非甲,甲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乙方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搜集诸多证据,结果,都有合理性,也都有瑕疵,笔墨官司持续几十年几百年,最终也没有论证出所以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老子故里有鹿邑、涡阳之争,诸葛亮隐居地有南阳、襄阳之争,李白故乡之争,梁祝发源地之争,尧帝故里有几十个县市之争,等等,其背后的目的不过是利益之争,名誉之争。恕我直言,纷争背后有多少是学术论证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尚且云遮雾绕,难成定论,文字还没有产生之前的伏羲时代,想论证出画卦的确切地点,比徒步上青天还难。即使有文字记载,经过五六千年漫长岁月的磨蚀,世界早已改变了模样,如何能辨别出伏羲画卦的具体地点呢?纵使伏羲老人家穿越时空,回到当今,让他指认画卦的地点,也未必能认得出来,山海、河流、土地、森林都变了,参照物变了,老人家不可能找到留下踪迹的地方。

专家们为了证明伏羲画卦在淮阳,或者在上蔡,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搜寻资料,旁征博引,言之凿凿,似乎是唯一而正确的答案,但是,不要忘记,这些资料都是文字产生后追述的,年代相去久远,资料本身就靠不住,很可能以讹传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错误的论据推导出的结论,肯定站不住脚。或许,伏羲在上蔡发现了蓍草白龟,又在淮阳发现了蓍草白龟;或许,在上蔡推演八卦,没有推演完毕,又到淮阳继续推演,就像我们写一部长篇小说,持续几年,其间迁徙到北京、上海、广州,你能说北京、上海、广州是创作小说的唯一地点吗?伏羲带领中华民族从蒙昧迈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远比写小说复杂得多,艰难得多,非一时一刻能完成。也许推演八卦的不是伏羲一个人,而是一个族群,那么,伏羲在某地画卦的传说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为此争论得难分难解,大动干戈,岂不可笑?

推演八卦不管是在天水、淮阳还是上蔡,都是中华文化厚重的明证,都为当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拳拳之心的圣地,是很好的事,为什么非要纠结于唯一性呢?

蓍草和白龟一样,是伏羲推演八卦的重要神物。既是神物,就有与普通植物不一样的地方。据传,在中国生长蓍草的地方有四个地方,曲阜孔林、山西晋祠、淮阳太昊陵和上蔡白龟庙,皆为文化厚重之所在。

关于上蔡蓍草,历史典籍多有记载。《本草纲目》载:“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二三十茎,至多五十茎。”明代河南巡抚闫兴帮《蓍台碑记》云:“上蔡县东三十里,一台巍然,临于蔡沟,曰蓍台。蓍草生焉,盖伏羲氏画卦地也。”明代杨埙《蓍草台记》云:“蓍草丛生其间,首若龙矫,尾若凤翔,盈于台畔。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画八卦之变,故名曰‘蓍台’。”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诠释》云:“蓍,神草也,能知吉凶。上蔡白龟祠旁生作丛,高五六尺,多者五十茎。”康熙年间编纂的《上蔡县志》记载:“伏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为蔡。”明太祖朱元璋曾令礼部派人到白龟庙内祭祀,并在周围划地二十五顷,繁殖蓍草。

上古时候,人们认为蓍草是有神灵的吉祥草,为重要的占卜工具。蓍草即为神物,就不会让人轻易见到尊容,必有其神秘性。

我在淮阳伏羲墓后面的园子里看过蓍草,也在上蔡白龟庙看过蓍草,两地人都说,这种草只能在本地种活,其他地方种不活。我没有验证过,但这种观点深入人心,这或许是蓍草作为神草的重要标志吧,如果像野草一样,随随便便成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有神草的高傲,没有神草的姿态,反而让人看轻了。去年,全国重阳文化研讨会在上蔡举行,我滥竽其中,参观蔡叔度陵园时,讲解员特意在墓边蓍草园停下来,说蓍草是从白龟庙移栽过来的,并强调说,移栽时,把白龟庙的土也拉过几大车,如果不把土拉过来,蓍草不能成活。

研讨会结束后,我特意去了白龟庙,进庙门不远便是传得神乎其神的蓍草园,乍一看蓍草并无特殊之处,但是,看久了,便观察出它的不同之处。蓍草密密麻麻,生机盎然,色绿而淡,淡得雅致,淡得幽静,如平静水面上泛起的微微涟漪,如淡墨勾勒的山水画,又如草色遥望近却无的迷离。蓍草高达胸口,下粗上细,正如古人描述的“龙娇凤尾”,通体修长,风吹过,随风摇摆,如飘舞的垂柳,如落差大而水流小的瀑布,飘飘洒洒。风停止,蓍草仍倾向一方,印刻着风吹的姿态,保存着风的痕迹。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没有菊花的冷艳,没有兰草的幽雅,没有牡丹的雍容,然而,与中华文明始祖伏羲同载典册,是蓍草对中华文明进程的贡献,也是蓍草的荣幸。

蓍草有独特的性质,非凡的功用,优雅的姿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叹。清冀景隽《伏羲画卦台》诗云:

羲皇画卦处,万古白龟浔。

地气分嵩少,台形奠汝阴。

春寒蓍草浅,日暮野云深。

惆怅荒原下,长怀寄短吟。

清张沐咏上蔡八景第一首《蓍台云护》:

岳神兀兀来青阜,土宿方方躔紫垣。

树隐深台龟甲老,阡连禁亩蓍条繁。

天开子记百茎窟,大衍数知丈草原。

世代几经人祖笑,还从一画长儿孙。

蓍草经过几千年的繁衍,一岁一枯荣,经日月之灵光,沐风雨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实在不易。

伏羲在白龟庙画卦,成就了白龟庙的繁荣。

在伏羲画卦的地方,有一条不宽的河,传说白龟就出产于这条河,蓍草也生长于河边。那天我去采访的时候,听人说,这就是蔡河。小河不宽,几乎干涸,一步就能跨过去,河水散发出污浊的气味,我颇为疑惑,难道这就是出产白龟的地方?沉思片刻,豁然开朗了,远古时代,华夏大地草木茂盛,山高林密,水患频频,野兽出没,伏羲带领族人四处迁徙,发现蔡河不大不小,水流丰沛,适宜生存,就此居住下来,繁衍生息。

汉代和唐代白龟庙建有规模庞大建筑群,外有城墙,有“一庙一城”之说,庙内西侧建画卦亭,至今犹存,画卦亭后有伏羲墓,当地称为“人祖坟”,这与淮阳的说法惊人地一致,淮阳人把伏羲称作“人祖”,把伏羲墓称作“人祖坟”。种种迹象表明,上蔡白龟庙和伏羲大昊陵有许多相通之处,究竟哪座坟是真正的伏羲陵墓,不好说。但淮阳伏羲墓的名声享誉中外,而上蔡伏羲墓却寂寂无闻,其差别之悬殊,令人感慨。

大凡著名的寺庙都有庙会,仅省内的大型庙会就有数十个,浚县大伾山庙会、鹿邑老子庙会、洛阳关林庙会,泌阳盘古庙会,等等。白龟庙也有庙会,会期从三月十五到十八日,热热闹闹,持续了至少上千年,直到解放前还很兴盛。据当地人回忆,庙会期间,贸易兴隆,有木料行、牲畜行、布匹衣料、皮货、竹货、饮食等,南北绵延两三里,东西铺开三四里;烧香的人熙熙攘攘,庙会管理者不得不派人维持秩序,维持秩序者每人扛长枪带短枪,可以想象庙会之盛况,赶会者之众多。扛枪维持秩序的庙会,好像还没听说过。白龟庙门外有四十亩地,不种庄稼,专门用于唱戏。唱戏与别处不一样,三月十四晚上起戏,十八日下午结束,四天四夜不煞戏,戏台上两边看戏场地用木杆隔开,男的在东边看,女的在西边看,女的只能白天看戏,夜晚不准看戏,而且,无论会期长短,从开锣第一场起戏到会期结束,白天黑夜不停戏。为什么有这样奇怪的习俗呢?

传说,有一次起会,蔡河里龙王的女儿想去看戏,怕人看出她的形象,就命管家火头精先出来察看情况。火头精钻出水面看看没有人,就向龙王的女儿禀报,哪知,被爬在柳树上折柳枝的一个小伙子看见了,小伙子在庙会上卖油条,折柳枝串油条。不一会,就见蔡河里冒出一辆三匹马拉的轿车,赶车人正是火头精变化的,那辆车冲出水面,朝戏台奔去。小伙子跳下柳树,尾随那辆轿车,想看个究竟。轿车走到戏台前,从里面出来一位漂亮女子,在丫环的搀扶下到人群里看戏。突然,卖油条的小伙子大声喊叫,都来看哪,那个漂亮姑娘是蔡河里出来的妖精。人们纷纷向龙王的女儿涌去,龙王的女儿慌张了,用手往天空一指,刹那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人们被淋得睁不开眼,一会,雨过天晴,再看,车夫和女子不见了。后来人们知道女子是龙王的女儿,再逢庙会就日夜演戏,等待龙王的女儿来看戏。人们敬畏龙王的女儿,也就是敬畏龙王,龙王掌管降雨,雨水关系到粮食丰歉,关系到生存大计,戏年年唱,夜间人少的时候也不停演,但龙王的女儿再没有来。

庙会持续了上千年,红火了上千年,解放后停办了,庞大的白龟庙建筑群在风雨飘摇中一点点坍塌,一点点拆毁,比文化载体更脆弱的文化传承急骤萎缩,沦落到了寿终正寝的边缘。

担经舞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舞蹈,在白龟庙庙会演出,奔放热烈,特色鲜明。

表演前,须举行虔诚的仪式,颇具宗教色彩。担经舞行当分为送经人、担经人、瓦子队(伴唱者);道具有经担子、花篮、瓦子(或木鱼、简板),表演人数不限,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数十人,一般为奇数。表演者多为中老年妇女,个别庙会有男性参与。演员身着便衣、便裤,裹头巾,扎裹腿,表演时,一部分人担经挑,一部分人列队打瓦子伴唱,送经人领唱,带领担经挑的众人边舞边唱,舞姿优美,步伐轻快,节奏明朗。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唱腔悦耳,唱词诙谐风趣,唱词主要有《担经歌》、《十不亲》、《十二月打夯歌》、《李爱卿送经》、《三月三》、《观音老母造花船》、《对花歌》、《端花篮》等数十种。

我在淮阳伏羲庙会看过担经舞表演,那里叫“担经挑”,表演者如醉如痴,观看者聚精会神。担经舞也好,担经挑也罢,都属稀有的舞蹈表演,其他地方没有听说过。淮阳伏羲庙会和上蔡白龟庙庙会,祭祀的都是人祖伏羲,都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功绩,内容一样,形式相似,其中必有渊源。

白龟庙庙会停办后,担经舞表演失去了依托场所,随之而来的是传承危机,几近失传。

古老的伏羲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而不湮灭,是因为有许许多多人崇敬伏羲,祭祀伏羲,对伏羲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李木就是这样一位人。

那天我们一行去白龟庙,见一位老人坐在门前,袒胸露腹,穿旧短裤,趿拉破拖鞋,没抬头瞧我们。我问,老先生,你是不是看管这庙的?他轻蔑地哼一声。我说,能不能进去看看?他没好气地说,有啥好看的?老人戴眼镜,有老学究的儒雅,又有庄稼汉的豪爽,不管是居其一,还是兼而有之,都不应该持如此态度呀?我望望空荡荡而又残破的院子,鼓起勇气说,老先生,你能不能和我们一起进去看?他倔强地说,没啥好看的。同伴说,这位是搞文化研究的,想写写白龟庙。老人生硬地说,来了不少领导、文化人,有啥用?在我的再三恳求下,老人同意带我们参观。

曾经宏大的建筑群所剩无几,伏羲墓已经没有了,仅有接官厅、东厢房、东禅房几处建筑,残破不堪,岌岌可危。我说,这些房子能保存下来,还算幸运。不料,李木老人说,哼,早该塌了。我疑惑地看看他,他说,你到里面看看就知道了。他打开房门,指着房梁说,那些横梁和支柱都是他加的,要不是他的维护,早倒塌了。这让我对他的看法改变了,我问他,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维护呢?他叹口气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眼看着毁掉呀。

接下来,老人带领我们登上画卦亭,我和他站在画卦亭上进行了长谈。

时值盛夏,天气闷热,画卦亭上凉风习习,顿觉浑身畅快。李木老人说起白龟庙曾经的辉煌,仿佛是他家的辉煌,滔滔不绝,喜形于色;说起白龟庙现在的处境,唉声叹气,骂不绝口。听完介绍,我对他肃然起敬,再次打量像学究又像庄稼汉的老人,邋邋遢遢,其貌不扬,却是守望白龟庙的铁杆分子,保护伏羲文化的忠诚卫士。他是个倔强的人,为了维护古老建筑,花费了不少心血;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生活,收入不高,稍有一点积蓄,就用来修缮行将倒塌的房屋。多年来,他用于修缮房屋的费用达数万,对于收入不高的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费用。为了支付庞大的花销,他组织了担经舞表演队,不管是庙会、春节演出、老人祝寿、庆典、红白喜事,他都带领担经舞表演队参加,把收入用于维护白龟庙。他一边用微薄的收入修缮庙宇,一边还要用极大的精力维护庙产。他说,白龟庙就像一块无主的肥肉,谁想侵吞就侵吞,建粮库用的大块砖,都是从白龟庙上拆下来的,北面的农场、东面的学校、南面的粮库,占用的土地都是白龟庙的地盘。前几年,有人想办幼儿园,又打白龟庙的主意,他坚决反对,和那人干架;那人不肯罢休,找村委会的头头出面,他又和头头干架;周边村民改建房屋,想占用白龟庙的地盘,他又和人家干架。几年下来,李木和人干过多次架,别人骂他是疯子,是老倔驴,是榆木疙瘩,是顽固不化,他不分辩,只要能保护白龟庙,再大的委曲也能承受。

前些年,有关领导和专家来了一拨又一拨,他满心欢喜,高高兴兴地陪同考察,希望修复白龟庙,但是,领导和专家走后,便没了消息,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他的内心一次次饱受打击,便不再抱幻想,不管来了哪一级的领导和专家,他都没有好脸色。发完牢骚,他叹息说,领导少吃一顿饭,少买一辆车,也够修复一间房子的。听完介绍,我理解了他的痛楚,他是倔强的人,令人生厌的人,同时,又是让人敬佩的人,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勇士,是用自己微薄之力与强大世俗势力抗衡的勇士。

我曾在不止一篇文章里说过,在经济浪潮奔涌的大趋势下,文化显得那么弱小无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走得更远,必须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作支撑。古代四大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五千年,不是靠枪炮,不是靠武力,而是靠强大的文化,庙堂文化、寺庙文化、信仰文化、祭祀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都有强大的凝聚力。淮阳太昊陵庙会规模宏大,朝拜者众多,就是民族凝聚力的缩影。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木老人是为中华民族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