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中文里,如果有人说你是“黄毛小子”、“黄毛丫头”,那肯定是骂人的话。一些年长的老人可能还记得,以前的中国曾经把白人称为“红毛”。这个词,自然也没有什么好的意思。

在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里,小编发现了这样一件东西,是碧玉御制英吉利国王差使臣贡至诗以志事册。这件玉制的册子制作精良,文字刻画饱满有力,属于皇家御用的精致物品。

红毛是什么(红毛一词怎么来的)(1)

碧玉御制英吉利国王差使臣贡至诗以志事册

我们知道,1793年乾隆八十三岁大寿,英国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名义上是祝寿,实际上是为了开通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当时,马嘎尔尼为了这次觐见,做了不少准备,翻阅各种资料以便知道乾隆老爷子的喜好。自然也带来了不少精致的物件。

红毛是什么(红毛一词怎么来的)(2)

好大喜功的乾隆对于这次大英使臣团的来访,为了显示中华天朝的威仪,制作一件玉制的册页来记载千秋万载的大功业,也是情理之中。这件碧玉御制事册写了什么东西呢?我们看到,这个御制册子的题款十分有意思:“御制红毛英吉利国王差使臣马嘎尔尼等奉表贡至,诗以志事”。

红毛是什么(红毛一词怎么来的)(3)

其中英吉利和马嘎尔尼每个字都是以“口”字作为偏旁。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样一份正式的记载中,英国人被称为红毛。这个词,透露出两个信息:马嘎尔尼使团在与中国政府的交往中并不顺利,还起了一些观念礼节上的摩擦;我们则使用了一贯作风,为了表达不屑,将对方贬低为“红毛”。

有人就说,“红毛”这种称谓,由来已久,不一定是贬义词。大伙儿不知道的是,在日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效仿中国,因为儒家影响深刻,在面对外夷时,也选用了藐视性的称谓。江户时代,日本把荷兰人称为“红毛”,把西班牙、葡萄牙人称为“南蛮”,这些称谓我们中国人十分熟悉,说白了,那时中国儒家文化在日本地位很高。

红毛是什么(红毛一词怎么来的)(4)

红毛一词,究竟是由谁传开的呢?它主要见于闽南语。西洋人之发色与东亚人相比一般显得较淡,故常被称为红毛。红毛一辞最早出现于台湾的红毛城,可能源自于17世纪。西班牙人曾在台湾淡江河口建立“圣多明哥城”,到了1642年,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重新建造起一座规模更大的城堡,也就是今天的红毛城。

直到今天,红毛城还作为一处遗迹向民众开放。由此可知,在最早,红毛一词专门是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人对荷兰人的称呼。1867年以后,红毛城开始被英国政府租用,作为领事馆。我们看到的碧玉御制英吉利国王差使臣贡至诗以志事册,是1793年乾隆八十三大寿留下来的东西,说明在那时,红毛的称谓已经十分普遍。

红毛是什么(红毛一词怎么来的)(5)

英国人笔下的鸦片战争

而且,到了这一时期,红毛成为形容英国人的专利。定海街头港旧有“红毛馆”与“红毛坟”。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人书面称西方人为“夷”,口头则称“洋人”或“红毛”。“红毛坟”为1840年英军侵占定海时阵亡和疫死官兵的墓葬,在今东岳官山下。墓碑照片犹存,镌刻下列文字:“悼念英皇家55团伍长及军鼓手13名及士兵403名死于舟山。”“红毛坟”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而“红毛馆”(又称“西洋楼”)则不同,亦非贬义,它是中国三百年前对外贸易的一处标志建筑,是浙江乃至江南外贸出人最初的一个窗口,显示了舟山在十八世纪海上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据新编《定海县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宁波海关驻定海监督张圣诏在街头(今福定路隆泰行弄n号)建西洋楼9楹,为外商水手食宿及定海海关办公之所,俗称`红毛馆’。”康熙乾隆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往来,大体采取平等姿态,“红毛馆”的外商(主要是英商)及水手,一般也能尊重清朝官府的管理,与定海百姓友好相处。

从这种意义上说,红毛一词相对中性。不过,即便是崇尚西方自然科学的康熙皇帝,设立红毛馆,内心里也是有一种大中华的优渥感,结果,到了乾隆那出举世闻名的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又过了50年不到,英国红毛们就拿着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