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仍是基本态势,区域人口发展格局将持续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人口发展格局的变化趋势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应积极化解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的国际循环,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特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特点
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仍是基本态势,区域人口发展格局将持续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人口发展格局的变化趋势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应积极化解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的国际循环。
“深读”全国两会(4)
王钦池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落实规划纲要部署和今年全国两会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立足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判断,充分考量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变量,对世界发展格局演进具有重要影响。全面认识全球人口变迁及其影响,科学研判人口变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人口变迁的总体特征
近百年来,世界人口规模、结构、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体现了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人口规模保持增长态势,人口增长率呈现内生性历史拐点。近百年来,人口持续增长仍是世界人口发展基本态势。从1900年到2019年,世界人口总量从16.5亿增至76.7亿。从人口年均增长率看,20世纪上半叶为0.9%,下半叶为1.9%,1960年代达到峰值2.2%,本世纪前20年降至1.3%。上述人口增速下降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等情况下发生的,是历史性的内生增速下降。从人口年均增量看,20世纪初为1200万,80年代末达到峰值9000万,近10年虽略有反弹,但大趋势未变,人类开启了迈向人口绝对规模下降的历史性进程。
人口结构和分布发生巨大变化,人类迈入老龄化和城镇化时代。根据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和地区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时为老龄社会。19世纪下半叶,只有法国、瑞典、挪威、英国等个别国家进入老龄社会。进入20世纪后,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01年世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提高至7%,世界总体进入老龄化时代。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仅为13.6%,1950年达到30%,2007年提高到50.1%,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2019年达到55.7%,世界多数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世界进入城镇化时代。
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人类进入后马尔萨斯时代。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人口增长的稀释作用导致人均收入长期停滞或者微弱增长,即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1000年至1800年,世界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0.05%,这种状况直至19世纪才开始缓慢改变,20世纪则发生显著改变。20世纪上半叶,世界GDP年均增长约2%,人口年均增长0.9%,前者超过后者约1个百分点,20世纪下半叶超过2个百分点,本世纪前20年扩大到7个百分点。总体看,过去100年,世界经济增长快于人口增长,人类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真正迈入了后马尔萨斯时代。
全球人口变迁的平衡和不平衡特征
近百年来,不同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口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世界人口发展的均衡性增强,同时不平衡特征仍然突出。
人口发展的平衡性增强。一是人口地理分布趋于分散。自20世纪初至今,亚洲人口数量年均增长9%,占世界人口比重从57.4%增至59.5%,世界人口重心地位更加突出;欧洲从24.7%降至9.6%;北美洲稳定在5%左右;非洲年均增长高达17.6%,占比从8.1%提高至17.2%。从1900年到2019年,10个人口最多国家的人口总量从12.1亿增至44.6亿,占比从71.2%降至57.37%。总体看,世界人口地理分布在洲际和国家维度上均呈现分散趋势。二是人口发展水平差距缩小。20世纪初,西欧和美国的出生预期寿命为47岁,亚洲和非洲仅为24岁。目前,与出生预期寿命最高的北美洲相比,亚洲的差距缩小到5.9岁,非洲缩小到16.5岁。20世纪初,英美国家的人口识字率已接近100%。目前,低收入国家的人口识字率已经提高至63.2%,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突出。虽然世界人口发展的平衡性增强,但是人口发展的不平衡仍然突出。一是人口转变不平衡。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是人口发展的重要规律。北美、大洋洲和西北欧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完成了人口转变,欧洲其他地区在20世纪上半叶完成人口转变,亚洲和拉美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人口转变,非洲人口转变尚未完成。人口转变差异带来人口结构不同。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在20世纪上半叶迈入老龄化社会,亚洲和拉美于本世纪前1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非洲目前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仅为3.5%。二是人口与经济关系不平衡。20世纪初,北美的经济总量占世界16.6%,人口占5%,经济人口比(经济占比和人口占比的比值)为3.32,亚洲和非洲分别为0.57和0.42;2019年,北美升高至5.88,亚洲仅略微升高至0.59,非洲则下降至0.16,反映出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显著差异。
人口变迁对国际循环的影响
人口变迁对于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全球化和国际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世界人口发展平衡性增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循环格局发生变化。
人口变迁影响世界产业分工格局。要素禀赋差别是决定国际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演变以及价值链分工中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上半叶,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是世界制造业中心,20世纪初美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曾达50%以上。20世纪70年代后,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驱动下,发达国家开始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典型代表是亚洲“四小龙”,利用劳动资源丰富形成的人口红利承接世界制造业。韩国成为世界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新加坡成为世界集成电路、芯片等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凭借劳动力成本较低、人口素质较高的人口红利,接棒亚洲“四小龙”承接世界制造业。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为2.7%,2010年达到19.8%,跃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等国家劳动力成本升高,制造业等开始向东南亚、南亚、非洲、拉美国家和地区转移。
人口变迁影响世界消费格局演变。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共同决定消费总量,从而影响消费和进口贸易。自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居于世界生产和消费的中心位置。同时,随着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消费格局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1960年到2019年,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从7.8亿增加到12.4亿,人均居民消费额从6600美元增加到2.6万美元,消费总额从5.14万亿美元增加到32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80%左右下降到66%,消费增长量主要来自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因素影响较小。同期,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从21.1亿增加到57.7亿,人均消费从290美元升高至2719美元,消费额从6000亿美元增加到15.7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9.2%增加到32.4%,消费量增加主要来自人口增长,人均消费水平影响相对较小。可见,由于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速度不同,人口变化对世界消费格局的影响不同。
在人口变迁中促进我国的国际循环
全球人口变迁对世界的国际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我国而言,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研判未来世界人口变迁趋势,积极化解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的国际循环。
人口发展格局演变仍将持续,人口发展的平衡性加剧国际竞争。从世界角度看,人口增长仍是基本态势,区域人口发展格局将持续变化。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97.4亿人,其中95%分布在非洲和亚洲;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6%,其中非洲达到6%,其人口转变将基本完成。人口发展格局的上述趋势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包括生产市场格局、消费市场格局的变化,以及由人口带来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要从上述趋势出发,将其作为基础条件。随着不同区域或者国家之间的人口发展水平差距缩小,基于劳动力等人口要素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必然发生调整。就我国而言,随着我国人口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将前移,从而与发达国家形成竞争。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劳动成本优势将减弱,越南、泰国、印度、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成本优势开始显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业链中的竞争将加剧。
人口发展的不平衡蕴含合作潜能,要充分利用人口转变的差异化蕴含的机遇。虽然世界人口发展的平衡性增强,但是不平衡的状态将长期存在,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劳动力成本、人口素质等多方面。这种不平衡可以为以产业分工为基础的国际合作提供空间。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素质具有明显优势,我国要继续在科技和人才领域同发达国际加强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以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消费市场方面具有较大潜能,我国要加强与其贸易合作。非洲有巨大的人口增长潜力,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我国可通过直接投资,将其人口潜能转变为人口红利,既减轻我国劳动成本升高的影响,又实现互利共赢。此外,发挥我国超大人口规模、超大消费市场的优势,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作者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