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我与北京iBeijing”2022在京外国留学生主题征文比赛颁奖式在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留学生朋友们作为中国故事、北京故事的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他们用优美中文创作,用真情实感记录所见所闻,从不同角度解读北京。共有来自五大洲二十二国留学生的投稿作品分别荣获一等奖(6篇)、二等奖(11篇)和三等奖(20篇)。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北京故事。今天我们为您带来三等奖获得者、埃及留学生文静的作品。

文静

三等奖

(埃及)北京外国语大学

埃及小姑娘(一个埃及女孩的梦想)(1)

一个埃及女孩的梦想

在看到作文比赛通知的时候,她想起了三年前到大学报到那天的情景。去学校之前,爸爸已经为她选择好了德语系,然而到学校以后,当看到各个系的宣传海报的时候,中文系的宣传海报格外引起了女孩的注意。

她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让她产生深深的好奇。她还听说中华文明拥有和古埃及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璀璨的文化。特别是观看了激动人心的奥运会体育比赛后,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北京,让她无比向往。在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选择就读中文系。她相信学好了中文,就能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

这个女孩就这样第一次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放弃了父亲为她做好的规划,选择了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中文系。

回家以后,爸爸问她,办理申请一切都顺利吗?她紧张地回答:“我选择了中文系”。爸爸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不是让你选择德语系吗?我还没听说过有谁顺利地从中文系毕业呢。而且就算你可以毕业,那毕业以后你想做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毕业以后能找到好工作吗?”女孩怯怯地答道:“我不喜欢德语,我有我的追求,我想...... ”爸爸愤愤地吼道:“可是你想过你的前程吗?”女孩低下了头,不知道怎么回答。许多疑问浮现脑中:她有自己的想法,难道有错吗?难道她对中文的好奇心会带她走进没有未来的死胡同吗?

于是,女孩开始在网络上疯狂地查询和中国有关的各类信息,她了解到埃中两国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等众多方面的合作都非常紧密,更为重要的是埃及已经加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看到这些,她安下心来,并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学好中文,将来去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去北京工作,哪怕北京远在天涯海角!

当时的她对中文还一无所知。2018年9月1日,她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堂汉语课,那个日子也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自此以后,她就爱上了这门充满魅力的语言,爱上了它的语音和文字。

众所周知,对外国人来说,汉语很难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大一时,她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很用功,也比自己更优秀。课上学习的很多内容听不懂,也说不好,她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轻松自如地和中国朋友交谈,她知道唯一的办法是更加刻苦地学习。

从最初学习拼音、声调开始,学习中的每一步,她都走得踏实认真,严格自律,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内容也不只局限于学校的课堂知识。她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把自己的中文学到像中国人一样好。对她来说,中文不只是一门课程知识,而且是要学习一辈子并且使用一辈子的语言。

三年以来,女孩每天练习说中文,而且每天使用中文的时间跟她说母语的时间差不多长,有时甚至超过了她说母语的时间。所有社交软件还有电子产品都设置成了中文。看新闻、电影、电视剧也要选择中国的。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很难,但她告诫自己要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慢慢地,她能听懂能看懂的内容越来越多,中文水平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女孩虽然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困难,但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她不允许自己放弃,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再困难也要走下去,未来的路也不会容易,但她已经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这个女孩儿不怕学习路途的遥远,更不怕追求梦想的艰辛。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她终于能用中文讲述自己的故事了。

当然,这个故事才刚开始。未来,她希望向埃及以及其他的阿拉伯国家的人们,甚至向全世界讲述这样一个“她”的故事——一个普通的阿拉伯姑娘,通过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通过了解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通过在北京的留学生活中得到的成长和锻炼,开启了自己不平凡的翻译生涯。这个女孩就是我,我叫文静。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获奖作品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作者:陈 医

编辑:刘鑫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