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1)

欢迎关注 评论 转发

暝宵说:此文为《宅兹中国》项羽篇,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暝宵拜谢。

我之败,非战之罪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于垓下之战突围后,在九江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县境内)附近,与前来追击自己的汉军,进行了最后一次战斗。

双方的军力对比为:项羽身边仅有28名骑兵,而汉军则有五千人;在28名骑兵分兵三路的牵制下,项羽独自冲阵,斩杀汉军将领1名,都尉1名,汉军兵士百十人;而项羽这边只损失2名骑兵,双方战损比为:1比55!

在双方交战前,项羽对自己的部下说出了一番话: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战结束后,项羽对部下问道:“何如?”,部下皆佩服的回答:“如大王言!”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2)

非战之罪

项羽就是这样的人,哪怕已是绝境,他仍旧相信自己的个人武力,他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意。作为后人,我们无需站在上帝视角对他的这个认知加以批判。因为就如同他所言的那样,他曾经靠着逆天的个人武力,征服过所有的对手,成为过天下共主;所以,以往昔的成就来看,将自己的失败,归罪于上天,项羽做出这个判断,又何错之有呢?

从文武全才到“莽夫”

项羽给今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形象,这其实是有些偏颇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有过这样的评价: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看出,项羽除了武力值爆棚之外,个人的才智还是很出色的。既然真相是如此,那项羽为什么会给后人留下一个“莽夫”的形象呢,那是他因为个人武力太为强悍,以至于往往主动放弃了用动脑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导致的。

项羽第一次出场,就带着强大的个人气场: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在配合叔父项梁吴中起兵反秦时,项羽先斩杀会稽郡守,而后又一人斩杀郡守门下数十百人,一句“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能力,而这是项羽第一次以一己之力,威压众人。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3)

项羽曾经也是一名文武兼备的种子选手

如果说会稽郡守府中的举动,只是项羽的牛刀小试,那么等到“破釜沉舟”,九战九胜,打赢巨鹿之战后,项羽个人武力及军事能力的强悍,则真正称得上“霸服诸侯”。

其实,巨鹿之战,恰恰是项羽并非莽夫最好证明: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於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使桓楚报命於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4)

巨鹿之战,项羽霸有天下的开始

在楚怀王制定的军事行动中,宋义是主帅,项羽为次将,在安阳,大军停驻四十六日,项羽与宋义如何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宋义妄图坐山观虎斗,消耗秦军的实力,但项羽看出宋义这种策略的巨大短板--宋义低估了秦军的实力,以赵地起义军的实力,是不可能独自抵挡住秦军的,秦军攻破赵地起义军,并不会被削弱战斗能力,相反还会在军事和补给上得到补充,到那时,宋义与项羽带来的援军,极有可能会被秦军击败。

从项羽对义军与秦军两者的分析,我们自然就能得出,项羽很聪明,他有着极为敏锐和准确的洞察力。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5)

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在座各位都是弱鸡

也是巨鹿之战,从另一面证明了项羽无论是个人武力值,还是军事才能,都称得上是古代武将的巅峰;因为巨鹿之战并不是起义联军与秦军的战斗,而是项羽带领自己的军队,在各路起义军做壁上观的情况下,独自力抗秦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项羽本纪》

巨鹿之战的胜利,让各路起义军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做以一当十,什么叫做兵冠诸侯,这是项羽真正走上霸有天下之路的开端,此战胜利之后,那些膝行而前,不敢仰视项羽的各路诸侯,是最完美的注脚。

物理手段能够解决问题,都不是问题

巨鹿之战对于项羽的人生是一个分割点,如果说巨鹿之战前,项羽还会动脑子,那么巨鹿之战后,项羽则越发沉迷于自己的勇武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使得他越来相信:凡是能用物理手段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于是才有了之后让后人掩面叹息的名场面:

(一)坑杀降卒

秦大将章邯带领二十余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没有做好对二十余万秦军降卒的安抚安置工作,以至于降卒内人心不稳。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史记·项羽本纪》

刚刚打赢巨鹿之战,并且连着两次大败章邯,将章邯打得几乎自闭的项羽,在面对人心有些浮动的二十余万秦军降卒,竟然怂了。他竟然担心控制不住这种局面,而在简单的思考后,他决定用物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二十余万降卒被连夜坑杀于新安城南。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6)

项羽:刘邦,来鸿门,我请你吃席

(二)鸿门宴放走刘邦

鸿门宴这个千古“名饭局”的具体内容且按下不表,只说其中的两个小细节: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的话,将自己定位为“臣”,言语间无不透露出对项羽臣服之意,项羽接受了刘邦的臣服,转身把所谓的“小人”曹无伤给卖了。

樊哙的话则更是全方位的奉承项羽,这其中一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至为关键,樊哙这句话等于直接向项羽承认了,整个义军内部,都已经把项羽当作了新的天下共主,是未来的新的皇帝。

这两段话,让项羽又一次迷失,而究其根源,依旧是他对自己个人武力及军事能力的极度自负,因为对武力的极度自负,使得他对相比自己而言简直是弱鸡一枚的刘邦,不屑一顾,只要刘邦臣服,项羽就很满足。其实这场著名饭局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项羽单纯的愤怒刘邦竟然比自己先进入了咸阳:一个战斗力如此拉跨的“废物”,怎么能比我先攻入咸阳?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7)

咸阳城三个月的大火,是项羽洗刷军事污点的方式

而当有了这种理解,你就能明白,为什么项羽会在进入咸阳后,杀死秦王子婴,屠戮秦国王室,纵兵劫掠,进而一把火烧了咸阳城了?除了项羽本身身为楚人,对着秦国有着国仇家恨之外;这座城的存在,对于项羽更是一个巨大的污点:我,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武德爆棚,竟然没有第一个攻入咸阳城,竟然没有成为灭亡暴秦的“首功之人”,这种耻辱,我不能忍!

刘邦,来单挑啊

秦朝覆灭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接着便以“义帝无功”为由,与各路诸侯分割天下,共立十八位诸侯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成为事实上的诸侯盟主。但是这只是另一段纷争的开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兵马五十六万,趁项羽在齐地平叛的时机,攻打楚国,占领楚国国都彭城。项羽听闻后,留部将继续攻齐,自己亲率精兵三万去救援彭城。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十余万。刘邦军逃往南山,项羽率军追到灵壁东阻拦,汉兵落入睢水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刘邦本被楚军包围,恰逢大风骤起,刘邦侥幸逃脱。

彭城之战,是项羽及巨鹿之战后,又一次巨大的军事胜利,这次战斗,刘邦几乎全军覆没,自己的父亲和妻子也被楚军抓住,可谓是伤筋动骨。彭城之战,也正式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8)

项羽永远都不会明白,为什么刘邦就像一个永远都打不死的小强

楚汉之争四年,项羽每一次都能击败刘邦,但刘邦却每次都能卷土重来,且都比上一次更强大,项羽逐渐感觉到,尽管自己依旧每次都能击败刘邦,但却越来越吃力。为了解决两军相持,楚军逐渐不利的局面,项羽难得动了一次脑子: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於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思考的结果是:他要和刘邦决斗,一对一单挑!这很具有项羽的特色,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人总是希望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击败敌人,甚至消灭敌人;但刘邦拒绝了,他知道项羽的武力值有多恐怖,和他决斗,纯属作死。

你不能说项羽幼稚,他只是已经习惯了用物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他或许真的相信,凭借个人的武力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项羽又或许没那么自信于自己的武力值,他还是利用了计谋,并且差点射杀了刘邦,只是欠缺了一点运气。

垓下,兵王对兵王

成皋之战中的那支弩箭没有射杀刘邦,项羽从此再也没有了机会。公元前203年的项羽,处境愈发的艰难,外有刘邦为首的诸侯王步步紧逼,内有粮食不足,士兵疲惫,自起兵之时,从来都是一往无前,从不低头的项羽,这一次不得不第一次选择首先向对手服软,他和刘邦在荥阳订立盟约,双方以鸿沟为界,罢兵言和。

或许是这几年来被项羽按在地上摩擦的次数太多了,刘邦在罢兵言和后,真的准备返回汉中,与项羽两分天下。就在这时,张良与陈平却看出了项羽强弩之末的本质,向刘邦建议追击项羽,一战定乾坤,刘邦同意了。

项羽没有想到刘邦这个家伙,如此的不讲武德,他很愤怒,带领军队再次击败刘邦,并将刘邦包围。被本来约定一起出兵的韩信、彭越摆了一道的刘邦,又一次被打得几近自闭,只得躲进深沟高壑,坚守不出。此时的项羽没有意识到,这是他这一生最后一次的胜利。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9)

垓下之战,项羽VS韩信,以少胜多VS多多益善

汉五年...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3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刘邦和诸侯军步步紧逼,最终在垓下将十万楚军包围。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10)

过乌江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会过乌江

这一战,擅长以少胜多的项羽,这次没能带领自己的10万将士,击败擅长多多益善的韩信统帅的三十万汉军,在上演一出真实版的霸王别姬后,项羽带领八百骑兵,突围而去。在进行了文章开头,最后一次战斗后,项羽最终在乌江自刎,一代霸主就此陨落。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如果项羽过乌江会怎样(项羽过乌江不可能的)(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