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若是通过翻阅史书典籍来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对于大部分国人而言不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为此小说、戏曲和电视剧等艺术作品的出现,增加了知晓历史人物的趣味性。
但是文学作品对于史实进行了艺术加工,在其中不免会加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这也使得一些在电视剧上让人觉得特别喜爱的人物.,其实在历史上却是臭名昭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就曾有3个名声不好的人,却在各大影视剧中被洗白了。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不择手段的秦宣太后
关于秦宣太后,历史上又称她为“宣太后”,至于她的出生年月以无具体的史料可以考察。但史书上记载她死于公元前265年,后被埋葬于骊山,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月,即孙俪所饰演的人物的原型就是秦宣太后。
剧中,宣太后原本是楚国人,后来嫁到了秦国,成为了当时秦王的一个小妾。她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以女子之身,长期执掌秦国的政权,她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太后,在她执掌秦国政权期间,杀死了义渠王,灭了义渠国。
在电视剧中的芈月,性格分明,有智有谋并且敢爱敢恨,对于义渠王也存在着爱情。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宣太后却是十分的心狠手辣。
为了获得秦国的权势,不惜以自身的美色来引诱义渠王,借助这个男人的手,来为她的儿子登上王位,扫清各种威胁。
与此同时,她还为义渠王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发现这个男人威胁到秦国的权势,就在甘泉宫诱杀,并趁机攻灭义渠王。秦宣太后在晚年的时候,还宠幸情夫魏丑夫,并且希望这个男宠为自己殉葬。
只是,后来在其他人的建议之下,这一政令才被取消。因为若是让男宠殉葬,就更无法弥补因出轨之事对先王的亏欠,可见宣太后并不像电视剧演绎得那么好。
好色之人是纪晓岚现代人对于纪晓岚的认知,大多都来自于《铁齿铜牙纪晓岚》,张国立饰演的这一角色,将纪晓岚塑造成一个机敏过人的人,为百姓伸张正义的一个好官。在剧中,纪晓岚与和珅是各种展开智勇的比拼,并且纪晓岚也深受皇帝的喜爱。
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纪晓岚并不得朕心,而且还贪财好色,史书上的形象与剧中的形象相差甚远。纪晓岚在雍正时期,就参加了童子试,并且得到了“神童”的绰号。
不过,在整个科举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直到乾隆十九年,才正式开始他的为官之路。政治上,他并没有做出突出贡献,纪晓岚主要的成就是在文学方面,奉旨编纂了《四库全书》。
清朝时期文字狱极为流行,在乾隆年间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有些人可能因为一字之错,就被误认为思想犯罪,从而全家被判以死刑。
而在《四库全书》开馆的短短时间内,竟然就发生了50多起的文字预案,其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当时整个官场之上是一片风声鹤唳,奉旨编撰《四库全书》的大臣,除了纪晓岚之外,也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这些大臣中犯错较轻的只不过是罚光了家产,好歹能够保全性命,但有的则是性命不保,直接被吓死。
根据有关清朝历史的记载,纪晓岚一个毛病是好色,另外一个说话不利索。纪晓岚在朝堂之上喜爱讽刺其他的大臣,由于其为人过于尖酸刻薄,因此并不得当时乾隆皇帝的喜欢。
另外,他又有口吃这一个毛病,所以很难得到皇帝的重用,再加上纪晓岚还十分好色,并且还有很强的口腹之欲。
他所写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就曾出现了各种带有颜色的描写,我们从这本书中就可以窥视出纪晓岚这个人,其实并没有电视剧中所刻画的那样有“层次感”。
不辨忠奸的朱祁镇最后要介绍一个被洗白的人物,就是明朝的英宗皇帝朱祁镇,这个皇帝在《女医明妃传》中由霍建华饰演。在这部剧里,身为皇帝的朱祁镇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了治理整个大明呕心沥血
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却并没有电视剧中演的那样英明。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八任皇帝,在正统八年正式亲政后,希望有所建树,但却偏听偏信于王振,使得宦官专权。
他让宦官掌握大权、昏庸无能,根本辨别不出身边的臣子谁是忠臣,谁是奸臣。明英宗朱祁镇还曾亲自带兵攻打蒙古瓦剌部,结果却因为不懂军事,导致后来发生土木堡之变,最后被俘。
一朝皇帝成为俘虏,为了挽回大明的颜面,孙太后联合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想尽各种办法,才将皇帝救回皇宫。 在谋划救人的这段过程中,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立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
当老皇帝归来后,在景泰八年他又重新恢复皇帝之位,但因为过于匆忙并没有废除之前的皇帝景泰帝,竟然出现了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个皇帝的现象,可谓是奇事一件。
再次成为皇帝后,朱祁镇又犯了听信谗言的错误,把他救回皇宫的于谦给赐死。到了后来,朱祁镇又赐死了许多的文臣武将,导致民间爆发了数十万的流民起义,结果还无人可用。
不过,朱祁镇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在位之时注重海上外交。我们都知道,明朝在建国初期很注重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流,明成祖时期更是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
但是到了后来海外航行逐渐取消,宣宗时期更是彻底地把船队给废除,而明英宗朱祁镇却认为应该效仿建国初期之时的海外政策。他颁布旨意,命令臣子们建造下西洋的海船,重新恢复与驻国之间的交流。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了解,绝不能来自于美化过后的文学作品。只有深入到真正的史书典籍之中,才能真正地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是非。
虽然史书也是由人所撰写,中间也会掺杂着个人情绪,或者是中间扭曲了事实,但相对而言,更为公正与客观。而且除了在史书上探寻,也可以从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中探寻真相。对于这样类似的事情,你还知道谁被“洗白”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