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谈修身静心 丁俊贵之吾生也有涯(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其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常常被人们提及,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很多人常常把庄子要表达的意思误解为:生命短暂,我们需要抓紧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

人生如白驹过隙,抓紧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自然很有必要,但这却不是庄子说这句话的意思。

庄子在说完此话后,紧接着又说:“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看不到尽头的知识,这样是很危险的。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学习,而应该抓住重点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一、让经典成为通识。

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

按照通常的划分,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亦即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三种精神能力。

人类的这些精神能力在极其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学的基础,而后在相当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发展。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种族的遗传即已具备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禀赋。

然而,它们尚处于种子的状态,惟有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种子才会发芽,潜在的禀赋才能生长为现实的能力。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

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

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

到经典著作中去。

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

把人们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大家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

具体地说,与精神属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国民素质教育也可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经典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

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样。

他们首先是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见束缚,勇于开拓前人未至的新领域,敢于挑战众人皆信的旧学说。

尤其在社科领域,权力、利益、习俗、舆论往往据有巨大的势力,阻挠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而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坚定地听从理性的指引。

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识,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智性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

在这方面,文学艺术作品诚然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但人文和社科经典著作也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陶。

我们会发现,凡大思想家决不是单面人和书呆子,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性格各异,但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细致的体验。

这一点也体现在文风上,许多经典作家是表达的大师,读他们的作品,只要真正读进去了,你决不会觉得枯燥,只会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

在这方面,经典作家尤能给我们良多启示。

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在这个领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实证观察,更是价值定向和理想愿景。

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怀提升人类向更好状态发展的愿望,一切思考最终都指向最基本的价值问题:怎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样的社会是好的社会?

虽然价值观正是最充满争议的领域,但是,通过阅读经典,自觉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二、抵御外界的诱惑。

如果你想过一种真正慎独的生活,那么你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不光要在物质上独来独往,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所注重的必须是精神上的提升。

整个世界似乎在一次又一次地在暗中图谋,用一些琐事来侵扰你、纠缠你。朋友、食客、疾病、恐惧都一起来骚扰你,并且说:“和我们在一起吧。”但你绝对不要动心,不要加入到他们的喧闹中去。

对那些来纷扰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报之以见怪不怪的神情。如果我们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那么任何人都无法说服我们。

我们应当抵御外界对我们的诱惑,让我们进入一种独立的状态,唤醒我们心中的勇敢与坚贞。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时代里,只要我们敢于说出真理,那么我们就能做到自助自立。

我们所熟悉的人对我们总是怀有一种期待,我们现在要活出真正的自我。

我们要勇敢地对那些一直关注着我们的人说:

过去我一直是依照世界的表象来生活的,但是从今以后我要依照表象背后的真理来生活。

我不需要立任何的誓约,我只是尽力而为。

我将尽力赡养我的父母,照顾好我的家庭,做一个对妻子忠诚的丈夫。但我必须按照一种新的、从来没有经过尝试的方式来实现这一切。

我必须远离别人的眼光,我必须是我自己。

我必须不再为了适应你们而让我自己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

同样,你们也不必为了适应我而违背自己的天性。如果你们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标准来爱我,那么我将会感到非常地高兴。

我不会刻意地来掩盖我喜爱和厌恶的感情倾向。

我极其信赖那些深刻的、神圣的东西,以至于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使我产生内在的欢乐。无论真理把我引向什么地方,我都会非常地信赖它们。

高贵的,我会去爱它们;卑贱的,我也不会用伪善来伤害它们。我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自私,而是出于谦恭,出于充分的理性。

不管我们已经生活在谎言里多么久了,但所有的人都会愿意生活在真理之中。如果我们跟随真理,那么真理就将最终把我们带向安宁的所在。

如果你真的这样说,那么你将会给你的朋友带来痛苦,但是你不能为了顺从他们的意愿而以出卖你的自由和你的力量为代价。

当人们能够突破狭隘的视野而把目光伸向绝对真理的领域时,那么他们就能够获得理性。这时他们将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并且采取相同的立场。

成功的人们告诫还在努力的人们:

要坚持自己的风格,永远不要模仿其他人。

天赋每时每刻都在通过生活的教化所积累起来的力量表现出来,但是假如你借助别人的力量,那么你就只能够获得一些非本质的东西。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创造出了一件完美的作品,但是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它会是什么样,除非他能够清楚地演示出来。

没有谁教莎士比亚如何进行创作,同样也不会有谁去指导富兰克林、华盛顿、培根、牛顿如何工作。

每一个伟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绝不可能通过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来重新创造出一个莎士比亚。

做好每一份分派给你的工作,你不要抱有太多的希望。此时此刻,你可能能够创造出一个辉煌,拥有斐狄亚斯的凿子、埃及人的铲子,或者但丁的才能。

但是你所创造出的作品与斐狄亚斯的雕塑、埃及的金字塔、《神曲》,毕竟是不大一样的。

所有丰富而生动的灵魂都不可能屈尊来重复它自己。

坚守简单而高贵的生命,顺从你的心灵,你将可以重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

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抛弃了所有外来的支撑,独自一个人行走,这时他才是真正强大的,无往而不胜的。

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与生俱来的。他之所以弱小就是因为他总是到他身外或其他的地方去寻找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他总是喜欢去感知身外的世界却从不相信他自己。

懂得了这些,一个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让自己听命于自己的思想,这样他就能够迅速地纠正自己的偏差,让自己站在适当的位置,做起事来也会非常得心应手,并且能够时常地创造出一些奇迹。

只要能够这样行事,那么每个人就都能够做到自助,也更有力量,就像一个双脚站立的人要比倒立的人更能发挥出自己的力量一样。

所以,我们要紧紧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支配我们。

曾经有许多人与命运赌博,他们或者是赢得了一切,或者是输得精光。但是我们不会把人生当成一次赌博。

凭着意志来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意志坚定,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自立于世界。

从此以后,你在命运面前再也不会有恐惧感。赢得胜利或者赚取财富时不应该得意忘形;身体健康或人缘颇佳时也不应该以此自傲。

生活中要始终保有一颗自助自主的心,喜怒哀乐都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生活在自己的意志里,才能够使心灵得到宁静,才会过上真正独立的生活。

三、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能够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乎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

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一个人能够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俄国或捷克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一个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

我曾碰见过这种人,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什么话题,他们总有一些事实或数字可以提出来,可是他们的见解是令人气短的。

这种人有广博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

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

中国人讲到学者时,普通是分为学、行、识。

对历史学家,尤其以这三点为批评标准。

一部历史,也许写得极为渊博,可完全没有见识,在批判历史上人物事迹时,作者也许没有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或深刻的理解力。

要见闻广博,要搜集事实和详情,乃是最容易的事。

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却是比较困难的事,因为这要看个人观点如何。

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和骗人的心理学家。

一个人儿童时代的肠胃官能活动,对后来生活上的野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有切实关系,或者说大便秘结造成一个人的吝啬性情。有见识的人听见这种话时,只好一笑置之。

一个人做错了事,便是错了,用不着拿出伟大名誉以威压人,也用不着说他曾读过许多我们不曾读过的书,以恐吓人。

所以,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

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

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便表示不喜欢,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

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他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因为这是他内心判断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赏力。

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学派主张,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他也会加以反对。这就是艺术上的鉴赏力。

一种流行的哲学理论或时髦观念,纵使得到一些最伟大人物的赞助,他也会表示漠然态度。

他要等到自己心悦诚服,才愿相信一个作家的话。如果一个作家能使他信服,那个作家便是对的,可是,如果那个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对的,而那个作家是错的。这就是知识上的鉴赏力。

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判断,无疑地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这个自我便是一个人唯一可以依附的东西,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个人判断的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

孔子似乎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危险,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在当时一定看见过许多学而不思的学生,所以才提出这个警告。

这个警告,正是现代学校里极为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同时认为:把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目的,好象大量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

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有量度、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

为什么比较注重学问,而不注重思想呢?

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的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和“宗教”学分,而便称他做受过教育的人呢?

学校为什么要有分数和文凭呢?

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可是学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害。

因为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实”的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

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

所谓教育的真理想,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

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

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知识的追求,终究是和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或如佛朗士所说“灵魂的冒险”一样。

如果一个虚怀若谷、好问、好奇、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

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千篇一律、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

知识追求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干。

丁俊贵

2023年3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