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

通识教育最早可追溯至西方古典时代的“自由七艺”的培养,主要包括文法、逻辑、修辞学、算术、音乐、几何与天文等科目,与西方大学历史上的自由教育传统密切相关,以训练人的理智、完善人的理性以及人的道德素养为基本目标。

现代通识教育直接起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拥有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一流高校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教育以不断分化的专业教育为基本特征,虽有助于知识的增进和演化,但却易导致学生视野狭窄,人格发展片面。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理解了“通识教育”设置的初衷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分析社会时事的能力,建立正面的价值观。

一般来说设置通识教育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通材的教育;

二是指全人的教育。

再来看看香港的通识教育。

香港设置通识教育课的目的:

1.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看事物的角度

2.加深对社会、国家、世界和环境的触觉, 培养正面价值观

3.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

通识教育学习的范围涵盖六大内容:

1. 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

2.今日香港

3.现代中国

4.全球化

5.公共卫生

6.能源科技与环境

通识教育科的特质

通识教育科让学生探讨的课题,涉及不同处境下的人类境况,藉此帮助学生理解现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特质。本科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各科的知识,能从多角度研习不同的课题,从而建构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本科的独特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跨学科思考技能。通识教育科协助达到《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 – 对未来的投资》中提出的高中课程宗旨,该课程宗旨特别重视培养学生:

* 具备广阔的知识基础,理解当今影响个人、社会、国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问题;

* 成为有识见、负责任的公民,认同国民身分,并具备世界视野;

* 尊重多元文化和观点,并成为能够批判、反思和独立思考的人;

* 掌握终身学习所需的资讯科技及其他技能。

通识教育科目设置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政府缺乏监督,正是今天事件的起因。

通识教育科目设置目的与中国历史传统

能清晰而有效地进行表达和沟通,能对如何认识自身、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法进行判断和鉴别,能了解别种文化和价值系统,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伦理和道德思考。

除西方渊源外,通识教育亦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之中。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君子。君子之本,不在于器物或技艺之学,而要“志于道”并能“弘道”。所谓君子,一要求“通”,能博览古今,成为“通士”;二要达“识”,具备“择善而从之”的见识。 “通”为求学问之通达,“识”则要辨别善恶价值。

中国古代即有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六艺”教育,可视为通识教育之雏形。

步入现代,蔡元培、梅贻琦、罗家伦、张伯苓等教育家均提倡某种程度的“通识”理念。古典的“通识”传统逐渐完成其现代性转化,并融合到现代中国大学的基本体制中。

为什么我们要接受通识教育?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通识教育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和教育价值。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呢?

第一,清楚地认识社会使命,塑造坚毅而健全的人格。

教育是社会“人”的再生产。

我们中国古代把知识分子叫作“士”。

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创造者,是“社会的良心”,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担当得起社会赋予的使命。通识教育正是为学生人格的熔铸而准备的。

学生必须拥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能力;

在学时方不致害己累人,出而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

第二,拓展知识视界与社会见识,不断修炼学习的智慧。

在当代社会,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完成今后生活需要的所有知识储备。

学会认知、学会判别和选择、学会整合和应用知识变得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

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知识观,弥补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结构缺陷和能力缺陷,使我们学会学习,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

第三,涵养人文情怀,提升人生境界。

最基本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我们必须获得对美和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我们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幻想和疾苦。

硬汉男星被曝出轨后又拒降8750万片酬?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搜更多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