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中心报话大楼塔钟的指针,稳稳指向零点,分秒不差。2022,如约而至。
塔钟之下,一辆满载抗疫物资的货车,向着长安路方向疾驰而去。马路对面,一辆载有多名抗疫人员的大巴车与之擦肩而过,驶向城市的某个角落。
古之长安,今之西安。往昔跨年,这座千年古都必是人山人海、热闹欢腾。但今年不同,因猝不及防与新冠肺炎疫情“遭遇”,不久前,这座1300万人的特大城市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变成安静之城。随后,人们纷纷用“逆行”“担当”“从容”“坚守”“接力”这些词语为古城注解,在携手抗疫中等待凛冬早去、暖阳归来。
2021年12月23日拍摄的西安钟楼(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逆行,是这座城最亮的底色。
夜与光的“约会”,总能带来希望。夜色之下,一束浅黄色灯带将周长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勾勒成一幅宁静图画。城墙各大城门下,不时穿梭的车辆如同一个个流动的路灯,带着人们奔向抗疫战场。
城市的“暂停键”就是抗疫者的“快进键”。大家虽然行业不同,却微光成炬,汇聚成一股坚强的力量,共同为“绿码保卫战”呕心沥血。他们,既是战场“逆行者”,更是都市“守夜人”。
2021年12月31日,夜色下的西安报话大楼塔钟。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担当,是这座城最动听的音律。
2021年12月24日晚,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前夜,天寒地冻。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一幢教学楼里,主动请战的8位老师和学生正在进行最后演练。虽然年龄不同,但人人目光坚毅。次日,他们将承担一项特殊使命——为2名新冠肺炎密接考生“送考上门”。
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原定的考研计划。陕西因时而变,决定通过新增考点、就地借考、送考上门等方式,确保西安十多万名考生“应考尽考”。
殊不知,考场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考场:老师、学生、志愿者、社区干部、医生、交警、记者……人们接力送考、护考,以不同的担当方式,共同汇成一曲优美的音律。
2021年12月24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医务人员为即将前往
隔离酒店送考上门的师生讲解防护服穿脱的注意事项。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从容,是这座城最美丽的画卷。
“因全市疫情确诊病例增多,疫情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12月20日起停课,学生居家线上学习……”2021年12月20日5时54分,一则消息打断了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一年级萤火虫班家长群的宁静。
7时39分:“各位亲们,这是咱们年级今天的课表,提醒孩子今早8:30准时在班级钉钉群看直播。”
18时25分:“亲们,今天晚上8:00班级钉钉群我开直播和孩子们连线。”
……
学校和老师穿越时空的安排有条不紊,家长和学生干脆利落的回应及时高效。在“停课不停学”的大考面前,目之所及,从容与平静已成主流。
2021年12月31日,西安曲江风景线小区,志愿者分拣免费生活物资。
新华社记者 文 摄
坚守,是这座城最温情的告白。
“请放心,都挺好”“我相信两周后情况就会好转”“我很好,你们放心吧”……面对家人的担忧,在西安学习、发展的许多外国人通过视频这样安慰。除了学做菜、陪家人,他们与许多中国人一样,选择居家坚守,静待春暖花开。
但来自伊朗的普利亚却闲不下来。眼下,他正在申请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我会很多国家的语言,可以服务外国友人,会驾驶、可以运送物资,还能维持核酸检测点秩序……”
2021年12月31日拍摄的西安城墙灯光秀(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接力,是这座城最温暖的传递。
3天前,陕西省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首批4900余名干部下沉社区,与西安市3.3万名先期下沉干部和本就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一起,接力打通疫情防控、服务保障的“最后一百米”。
“抗击疫情,我们请战!”许多身在西安的异乡人也义不容辞加入抗疫大军。
2021年12月24日晚6时,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来自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31位医护人员写出请战书,请缨加入疫情防控工作。次日一大早,第一批队员就投入抗疫一线……
“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会有新的相逢将温暖延续……”跨年之夜,西安城墙东南角上的光影文字,诉说着这座城最朴素的期待:长安,常安!(记者贺占军)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