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市原点2011年9月30日,“赵武灵丛台遗址”石碑南侧成为邯郸“城市原点”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越发气派与时尚如今,丛台之于邯郸,不仅是一个象征,也是让人找到回家路的所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邯郸市城南街最新规划?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邯郸市城南街最新规划(邯郸的城市原点)

邯郸市城南街最新规划

邯郸城市原点

2011年9月30日,“赵武灵丛台遗址”石碑南侧成为邯郸“城市原点”。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越发气派与时尚。如今,丛台之于邯郸,不仅是一个象征,也是让人找到回家路的所在。

最初,邯郸市规划部门有三个“城市原点”的备选方案:丛台公园古城墙南侧、市博物馆广场几何中心位置、位于丛台广场中心位置。在约54%的投票者支持下,最终“城市原点”设立在了丛台公园古城墙南侧。

邯郸是战国时代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武灵丛台可谓这座城市历史脉动与人物精神的标志。武灵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丛台遗址雄伟壮观。其实,在历史风雨中,它经历了数次毁坏重修,字数不多的简介资料告诉我们,现存丛台是明清以来修复的。明代以前的丛台是什么样子,前人未留下影像,如今已不可查。虽已非原貌,但如今的丛台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邯郸有着8000年人类文明史,丛台见证了近3000年的建城史。在一些“老邯郸”看来,“原点”虽小,但意义重大,除了反映人们心里文化共鸣,在地理意义上,由此可以标注城市内外任何一个地方与原点的距离与方位。

邯郸“城市原点”设在丛台公园内,“武灵丛台遗址”石碑南侧,地理位置:东经114°29′2″,北纬36°36′55″,高程57.03。该标志为圆型,直径1.8米,材质为青铜铸造,周边以花岗岩铺砌而成。浮雕中心以磁山文化的附加弧线纹为主向外延伸,周围吸取战国时期青铜器阴龙纹、和氏璧造型,中间指南针与汉代瓦当图案相结合,东西南北文字运用篆书,经纬度、高程文字运用隶书,组成丰富的艺术形式,整体浮雕体现了邯郸历史、当今、未来的发展。

武灵丛台

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

“武灵丛台”为战国期间赵武灵王——赵雍在位时期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赵武灵王建台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大型的军事操演。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现存丛台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高三层26米,青砖筑就,分上中下三层。由于世事变迁,丛台多次遭灾,最后一次大修在1964年到1965年间。此次大修,把原亭阁上的灰瓦换成琉璃瓦,使得丛台更为壮观。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清末改称“财神庙”,1922年秋,重修时改名武灵旧馆,是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现为赵武灵王展室。室前的小亭名“回澜亭”,建于1931年。

在丛台次层的西南侧还立有民国年间(1922年)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何遂,为1922年丛台修复竣工而撰写的《丛台集序》碑。此集序碑主要记叙了丛台历史的悠久、名称的来源和位置、修建的概况和各景点来历。

丛台的顶层原是平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始建亭于台上,为当时驻守邯郸兵备杨彝所筑,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交战中据此者胜。流传很广的“二度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诀别就在这里。

一个城市自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剪影。一段剪影,不只是一段永远值得珍藏的记忆,它更是一座丰碑,城市继往开来的宝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一个城市向天空生长的速度,更要观照其扎根历史的深度。惟其如此,它的发展才更宽厚、繁茂。

(邯郸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