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挖掘长城艺术

保护长城遗产

跟随我们的脚步

感受不一样的长城之旅

张明弘-寻根·长城

我们,是落在荒野的流星

在想象里寻觅

野草绒密如毯

看阳光把雪扑倒

以融化寒冷为名

在大地留下亲吻的痕迹

……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

青寺踏雪

如果未曾抵达过,就不知道行走有多少的奇妙、多少的惊喜、多少的畅快淋漓。也不会知道,有一天面对长城你会“不艳羡更远的群岚,只臣服于你的安然。谁能相信我为土墩流泪,有些辛酸不是伤害。寒云寞寞天际流,我还在不停寻找你的身影。”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

六只脚App 花寨堡附近烽火台

当我们探过甘州区花寨堡(相关链接:寻根·长城|甘州区-酷寒两探花寨堡 古城湮灭祭涝池),以花寨堡为基点去审视周边的墩台。我们发现花寨乡西南方向,过了滚家庄大野口烽火台有几座烽火台,地图显示在甘州区和肃南县的交界处,行政归属于肃南县,于是我们计划用一天来考察和确认。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4)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5)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6)

感恩一路有你

怡福荣大叔、李增凯大叔

出发前到花寨堡接向导——李增凯大叔的时候,遇到花寨堡的怡福荣大叔,带我们去李增凯大叔家。等李大叔的时候,怡大叔说起附近的烽火台和庙宇:“过了滚家庄有青寺墩、尖山墩、大平顶墩还有一座庙宇青龙寺。”;还说有位叫朱子明的了解青龙寺的来龙去脉,建议我们去找找看。

涨知识

滚(gǔn)姓源出有:一说源于姜姓,蚩尤的后裔。“因为战争失利,岜沙部落的后裔大多姓‘滚’,其意义为战争失败,滚到了山上。”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贬义;一说源于苗族。滚姓鲜有,疑为汉文人记苗语音“鲧” 之近音而成。因“鲧”难写,贬之,“滚”字易写易记;或有说,滚姓为“衮”氏所改。据《融水县文史资料》所述,古时苗人没有文化,历代由别人代写姓名时写错了而沿用下来,更改姓氏是常有的,尤以融水北支苗族为常,如现今滚贝村的“管”姓,历史上就曾用过昆、滚为姓。

滚家庄是甘肃张掖甘州区下辖的村落,据说“明清统治者将河西走廊地区的移民屯垦作为贯穿始终的政策采取一系列优势政策。如发给流民盘缠、耕牛、种子、缓交赋税、轻徭薄赋等政策体大量人口进入河西走廊。”所以举家迁徙到此处的人,可能是受政策吸引,也可能是逃荒到此。当找到落脚处,就会以家族为单位打个庄子,一个姓氏建一个庄子,如有刘家庄、郭家庄、金家庄等等。一般庄子打下来后也都以一个姓氏为主,大部分没有杂姓,他姓的很少,像是滚家庄就据有代表性。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7)

由滚家庄去八一村的路上

团队小伙伴们对“滚”的姓甚是新奇,于是纷纷查找,发现网上资料显示:甘肃省张掖市、敦煌市也有“滚”姓。张掖市“滚”姓人口稍多。花寨乡滚家城村、滚家庄村多数是滚姓。滚姓在此已见怪不怪了。寻根长城团队的行走、考察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记录与保护,同时也是团队自身的不断学习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宣扬。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8)

被金色吞噬的青寺墩

我们今天要寻找的烽火台,在紧挨甘州区滚家庄的肃南县小野口至八一村沿线。李大叔和领队张老师在走之前碰了下线路,找到一条最合理的路径:先去大平顶,再去青寺墩,回来再去尖山墩。大叔带好干粮和我们出发。这些日子频繁地出入花寨堡,老乡们都和我们熟悉了,见我们要去山里,热心地给我们指引。“乡亲十里仍相送,不知送者是何人”,一种亲切的情感喷涌而出,你并不确定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但它一旦被唤起,就好像回到了家乡。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9)

车里的张老师和李大叔热烈地研究行程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0)

路上雪积了一层又一层

进山的路颠簸难行,一路上有泉水不断地流过,温度太低,也就不断地冻住。车在上面行驶,得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打滑。估计是因为冬天进山的人少,进入牧区入口的拦车杆都保持支起来的状态,供牧民顺利通过。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1)

“小切”撞伤了

路难走,团队的车"小切"也发生了意外的状况。在一处急转弯,撞坏了左侧面车轮上方的挡板。下车查看后,将挡板掰正,以防止摩擦轮胎,然后继续前行。长年在外行走,团队俨然能够淡定地面对、处理突发的事件。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2)

牧场大门

肃南县八一村沿路牧场一个接着一个,每一处都有护栏网相隔,各家的牛羊也被涂上不同颜色作为区隔。我们遇到了一群如宝石一般洒落在金色海洋里的羊群,它们自由地喝风饮露,觅食晒暖,厚厚的羊毛让他们更有肆意的资本。和它们相较起,我们就狼狈得多。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3)

羊群逐草而行 我们寻迹而上

今十月初二,零下十四度、风力三级,草头是累日积雪,我们脚下黄土和着雪与泉水流过结成的浮冰,胶着难行,前路墩台位置未知、情况未明。叶盛《西巡杂诗》中曾经提到:“野狐岭外月苍苍,万里城西路渺茫。行过墩台听人说,草头昨夜有微霜。”现在的我们竟暗合古人的情境,守边不易,寻边亦不易,于是心中的茫然逐渐释然。

大平顶1、2号烽火台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4)

步行草场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5)

跨过防护网

往大平顶墩所在的山上,要先经过一片草场,金灿灿的草地、水蓝蓝的天,遥想夏天这里的水草丰美而不禁神往。这一路我们不知道费事地跨过了多少道牧场的防护网,却因为臻如画境的风景转移了注意力,烦恼琐碎的疲累心境都被抛之脑后。

团队打卡大平顶墩1号烽火台

我们登上大平顶的所在山峰,发现早已不知不觉来到万壑千岩之上。领队张老师和李大叔,指着远处山上说:“可以看到那条路,青龙寺在山上路的尽头,青寺墩在下面,尖山墩看不到,这边开阔的地方是马蹄寺了。”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6)

千岩万壑之上的烽火台

大平顶1号烽火台和2号烽火台紧挨,距离不过百米。大平顶1号烽火台,西面长7.4米、北面6.4米、南面7.4米、高6.4米,整体像一只寿㭬形。大平顶2号烽火台在1号烽火台南面五十米,是高2.5米、直径12米的土堆。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7)

大平顶2号、1号烽火台(从左至右)

大平顶1号烽火台、2号烽火台均有文物部门的碑记。行走中我们注意到:甘州区竖的碑记一般就在墩台边,碑设有水泥座,比较像样;肃南县也竖在墩台边,但碑简单,无基座;高台县则一般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有的会设在墩台所在的山下,离墩台很远,看到碑并不能马上看到墩台。碑记的制式不能一概而论,各地有各地的考量,但碑记的标记,令长城墩台的保护有迹可寻,有证可依。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8)

太平顶2号烽火台

李大叔提醒我们草里有刺,不注意就扎得人生疼;低帮的鞋里袜子上粘进了好多草种子很难清理干净,也会硌得脚疼,像苍耳一样这些植物和种子都想和我们一起去旅行,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19)

李大叔太平顶1号墩前留影

大叔在墩台前捻着一根野草静静等待我们。我们和他聊天,他说起小时候“夏天翻山越岭地来这里采蘑菇,就知道这里有墩台了”。年轻时还在这里的墩台附近,以及大野口河边的玉泉墩(相关链接:寻根·长城|甘州区-沟壑折叠玉泉墩 风物盛雪大野口)附近都种过地,隐约记得玉泉墩旁的圆形遗迹是个房子。如今也有十多年不种地了,但往事还都依稀在眼前。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0)

大平顶2号、1号烽火台速写 张明弘作

青寺墩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1)

陡峭的羊肠小道上队员鱼贯而行

去青寺墩的路愈加难走,老师让大叔在山下等我们,而我们则轻装上阵。山上阴面的积雪几乎没过脚踝,而一侧悬崖、一侧峭壁的山道逼仄狭窄,危险伺服。明知此刻风景如画,我们却不敢轻易徘徊,遇到坡度陡然的升降,又不得不与稀薄的空气斗智斗勇。队伍最前的是张老师,远远地将大部队甩在身后;大部队追赶着,绕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摄影师边走边工作,被拉了很长的距离,镜头不经意收录了对面山间的同伴。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2)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3)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4)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5)

酸醋溜贪婪地晒着日光

涨知识:学名小檗,别名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等等。落叶小灌木,小枝多红褐色,有沟槽,具短小针刺,刺不分叉,单叶互生,叶片小型,倒卵形或匙形,先端钝,基部急狭,全缘叶,叶表暗绿,光滑无毛,背面灰绿,有白粉,两面叶。对光照要求不严,喜光也耐荫,喜温凉湿润的气候环境,耐寒性强,也较耐干旱瘠薄。

悬崖峭壁的羊肠道上,又丛生出很多带刺的灌木——是一种长着红艳艳果子的植物,在西北的行走中常见,当地人叫酸醋溜、狗奶子。透过阳光,果实的颜色在银白色山峦的映衬下是一种滴血的红;叶子秋天是紫红色的,此时已经几乎掉光;只余红褐色的枝条架起一只只红色的小灯笼,让人怀疑夜晚来临的时候,它会不会被点亮,但此刻它贪婪地吸收了太阳的光;枝条上有刺,它不允许有人靠近来采撷它的果实;零星的几片枯叶,钉在枝干上面招展着向风炫耀。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6)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7)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8)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29)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0)

SNOW

“寻墩不只身是寄,对景看山随所遇”

张老师画画的功夫,堆砌一个小雪人

据我们测量:青寺墩北面有五个烟墩,西边起第一个高1米、直径4.5米的土堆,第二个有0.5米高、直径三米的小墩台;第三个高1.2米、直径2.7米的土堆;第四个高2米、直径12米的土堆;第五个紧靠主烽燧,高1米、直径3.6米。主烽燧,西面5.4米、南面7米、东面7米、北面6.4米,南侧塌,四面夯土仍有3米多高,整体高5.8米。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1)

打卡青寺墩

尖山墩

无人机镜头下,团队驱车在山谷绕行,前往下一个墩台——尖山墩。惊喜地在镜头里发现只有在《planet earth》纪录片中才会看到的场景:山谷里飞奔的牦牛群,气势磅礴地卷起扬尘,涌动在皑皑白雪、莽莽山林之间,引起大家一阵阵激动的尖叫,但那些牤牛一定不是我们惊跑的。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2)

牦牛飞奔的场景

遇到稻草堆前的一位老乡给我们指路,看上去还很远的墩台,说再走十几分钟的路转过山就到了。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3)

一堆谷垛是一季硕果 一座山丘是一方守望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4)

尖山墩

果然下午五点钟我们抵达位于八一村东侧山顶之上的墩台。左手八一村,右手酥油口河。墩台在山口外是看不见的,只有走到八一村才能看到。能找到尖山墩也是因为花寨堡的李大叔和指路的那位老乡,遇见他们是我们的缘分。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5)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6)

尖山墩速写 张明弘作

景色极美,让人忘了天黑、忘了寒冷。张老师依然用已经僵硬的手指拿起画笔速写起来,记录下墩台现状:尖山墩,是高3.5米、直径11米的土堆,顶部西侧尚余0.5米夯土。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7)

航拍尖山墩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8)

雪晶莹四溅,太美了

回程天已黑透,队员太累坐在石头上不想走,问:“老师,明天是该歇息了吗?”张老师笑着说:“现在你问这个,可到第二天早上起来你就忘了这会儿的累,又元气满满地接着走 。 ”又说:“苦和累,以及路上遇到的险,等事后有一天再谈起来都是人生经验和财富。”

行走就是修行

寻找长城遗迹,对于我们来讲,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是修行。世间皆苦,行走就是修行,是一种自渡。所有的生命,应该孤绝且从容。

南太行山战国古长城(寻根长城肃南-大平顶上两烽火)(39)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在六只脚App打点定位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

记 2019年11月28日

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