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

王海容和毛主席

1960年年底,在中共共青团出版的杂志《中国青年》上,出现了一篇《我的经验》的文章,作者署名:“徒工王波”。

《中国青年》名家荟萃,能在其上发表文章的绝非俗流,胡耀邦、陈士榘等老一辈革命军都有作品出现在上面。而这位“徒工王波”究竟是谁?

许多年来,一直成为藏在读者心头的一个谜。

直到四十年后,谜团才终于解开,“徒工王波”这个颇有创意的笔名竟是毛主席的杰作,而其真实的作者就是他的表侄孙女,一位一直称毛泽东为“主席公公”的女外交家——王海容。

“海容同志”

身着蓝色制服,脚踏一双黑色白底的懒汉鞋,齐耳短发,额前的刘海干净利落,鼻梁上永远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

这就是王海容进入外交部后常有的装扮,以致让首次与她相见的陌生人总会感到惊诧,万万不会想到这样一位穿着朴实的女子是中国女外交官,曾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

自1965年11月,王海容被周总理请进外交部后,始终坚持着这种朴素的装扮,一点也没有领导的威严。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2)

左四:王海容

这样的打扮让人既钦佩,又感到有些“不合时宜”。

上世纪90年代初,王海容在国务院担任参事期间,无论是顶头上司,还是司机、炊事员,都会亲切地直呼其名:海容,再稍加客气一点,就唤她:海容同志。

海容同志在经历人生浮沉后,年过半百的她依然保持着一份对工作的热情,每到星期二,是参事们最繁忙的时候。

一大清早,王海容总会准时守候在办公大楼的门口,热情迎接前来参会的三十几名国务院参事及二十多名中央文史馆馆员。

与会者大都都上了年纪,因此王海容会特别尊重和照顾他们,会议期间,她经常会在会场走动,若是哪位老同志水杯里快没水了,她会热情的为他们续水。

此外,若老同志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王海容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

她时常走访他们家中,若是有人生病,她必会去家中或者医院进行慰问,其他如祝寿庆生,丧葬出殡等大事,她也会照应地妥帖周全。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3)

这之中,让她跑腿跑得最勤快的就是她的朋友邓引引。

邓引引是邓宝珊将军的女儿,1991年担任第二届国务院参事。她们平时在一起有很多交集,彼此间也建立了很好的友情。

王海容一生未婚,在晚年的这段时光中,正是这些知己们陪她走过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当然,她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话题,还是被王海容唤作“主席公公”的毛泽东,在卸任国务院参事后,王海容时常将大家召集起来,陆续举办了多场“纪念毛泽东座谈会”。

而每每在会议间,王海容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她与毛泽东相处的那些珍贵岁月。

革命遗孤

王海容第一次与毛泽东相见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她的父亲王德恒已去世九年,可她却对爸爸的辞世一无所知。

当时了解真相的只有毛泽东,王德恒的父亲王季范先生是位博学多才的老学者,妻子文芝仪正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4)

因此,毛泽东与王季范实为姨表兄弟,毛泽东亲切地将他称为“九哥”。

“九哥”的儿子王德恒一直在为我党从事地下工作,早在1941年,王德恒在执行任务中就已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由于地下工作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因此,毛泽东才强忍悲痛,将此噩耗压下来,一直未将此事对王季范先生坦白相告。

直到国内初安,毛泽东才将王德恒牺牲的消息告诉爷孙俩。

当时面对年近古稀,头发花白的表兄,毛泽东恭敬地站起来,眉宇紧锁道:“九哥,德恒的死让我愧疚不已,是我没能照看好他!”

说到这里,不禁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老人家一脸颓然,白发人送黑发人,乃是人生之大不幸,但在那个特殊年代,为革命牺牲的何止王家一人,毛家的几个伢子不是也为革命牺牲了吗?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5)

左一:王季范

想到这里,王季范反而安慰毛泽东道:“润之老弟,快莫这样讲,为革命牺牲在所难免,德恒是个好伢子,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目下我还有海伢子这个乖孙女,有了她的陪伴,此生足矣!”

毛泽东听后极为感动,当即表示,王家对革命做出的贡献,他此生忘不了。

当时,王海容还是一个十多岁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因此,父亲的离世对她的打击反而不大。

她的童年生活是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的,王季范对这个孙女也十分喜爱,平日里总是将她叫到身边,当起了她的启蒙老师。

王季范的学识很渊博,无论是诗词歌赋这样的传统国学,还是天文地理等近代知识,他均有所涉猎。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6)

因此,王海容在耳濡目染中,也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对于她今后从事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王海容天真烂漫,活泼开朗,在第一次与毛泽东相见时,一点也不显羞怯,反而落落大方。

当大人们团团围坐着聊天时,她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东瞅瞅,西望望,显得特别灵动可爱。

过了一会儿,她的胆子愈加大了,自个儿拿起一个大苹果放在小嘴里啃起来。

这个可爱的举动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便笑问:“你叫什么名字呀?”

王海容大声答道:“主席公公,我叫王海容。”

停顿了一下后,意犹未尽,又将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名字都报了出来。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7)

少年时期王海容

当她说到自己还有个弟弟叫王起华时,毛泽东打断她,说道:“你个小机灵鬼,为什么就不怕我呢?”

王海容眨了眨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说道:“主席公公又不会吃人,我为什么要怕呢?”

毛泽东听完,哈哈大笑。接下来王海容的胆子就越发大了,她责怪毛泽东不兑现承诺,答应给她的篮球始终没看见。

毛泽东恍然大悟,才知道自己对孩子失信了,于是,马上唤警卫送给王海容一个新篮球,然而。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8)

这个时候王海容却像是一位小大人一般,双手叉腰,小嘴一嘟,说道:“我现在是大人了,不要篮球了。“这样的表情弄得在场所有人哄堂大笑。

此后,毛泽东便经常邀约王季范爷孙俩到中南海做客,当时被一起约见的还有在京的一些名流,比如齐白石、章士钊、薛公绰等,每次作陪总少不了王季范爷孙俩的身影。

此后,王海容便经常在中南海做客,一来二去,与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熟络起来,情同姐妹。

这二人年纪相仿,志趣相同,对古典文学都十分迷恋,所以,通过不断接触,她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正因为与李讷这段珍贵的情分,再加之毛泽东对王德恒牺牲的深深愧疚,因此,这两家人走得很近。

当时王海容家离中南海仅有咫尺之遥,因此,时常可以来这里找李讷玩。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9)

后排右三(王海容)

名落孙山

一次,毛泽东又在中南海会见了王季范爷孙俩,闲聊之间,毛泽东就问到了王海容的梦想以及中学毕业后的打算。

朴素大方的王海容直言不讳,说自己成绩平平,怕是考不上大学,若真是这样,自己倒是十分乐意去工厂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还说目下正是国家需要大量建设人才的时候,自己可不能落后。对于王海容的这番表述,毛泽东拍掌叫好。

他十分欣喜地与坐在一旁的王季范说道:“九哥,你生了一个好儿子,又将孙女养育得很懂事啊!海容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细伢子,就能如此地忧国忧民,实属不易呀!”

王季范听后,连连摆手,道:“润之,莫要这样讲,海伢子缺点多着呢,这海伢子望你今后多多提携呢!”

至此,对于王海容的教育问题,毛泽东就一直挂在心上。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0)

王海容那句“为社会主义建设当工人”的话仿佛是句谶语,在1957年的夏天,真的应验了。

这年高考,成绩一向稳定的王海容竟然出现严重失误,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这也成为她一生中的一大遗憾。

当时,很多人都劝王季范,去找毛泽东通融一下,仗着这样的关系,完全可以让王海容进入大学。但王家人一向家风淳朴,为人正派,走后门,拉关系的事情从来不做。

于是,王海容只能面临重新复读与进厂工作两种选择。

恰在此时,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工农阶级干劲十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海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进入了北京化工厂工作。

王海容的化学成绩一直不错,因此,当她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工艺流程的学习,从此,又萌生出了当中国的门捷列夫的想法。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1)

晚年王海容

化工厂的伙食条件不错,几乎每顿都有鸡鸭鱼肉与牛奶供应,每月还有18元工资,这对于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王海容来说,条件算相当不错的了。

但是,工厂的活儿并不轻,除了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加班以外,有时还需要搬一些十分沉重的瓶瓶罐罐,这对于还只是十几岁孩子的王海容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此,当家里人知道王海容瞒着大人进厂工作的时候,都十分反对。但毛泽东知道后却不以为然,他极力鼓励年轻人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

这是当时他对中国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而他的这一说法,对当时处于低谷的王海容起到了鼓励作用。

王海容有着湖南人所特有的“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凭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她总是将自己泡在图书馆里。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2)

当同学门都邀朋呼友,出去玩耍时,只有她独自一人宵衣旰食,默默刻苦攻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凭借优异的成绩让双脚踏入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实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大学梦”。

进入大学后,王海容变得更加刻苦勤奋,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自己加油充电,图书馆与教室是两处她待得最多的地方。

曾经有人开玩笑地说:若王海容能睡在图书馆的话,她一个月可以不出图书馆的大门。

四年内,王海容涉猎广泛,哲学、文学、数学都是她比较擅长的科目,而在拥有一口流利、专业的俄语的同时,王海容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称得上是一位语言专家了。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3)

剧照:王海容

外交生涯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七十寿辰,王季范爷孙俩自然也在被邀请之列,在开宴之前,毛泽东还特意将章含之请到了身边,让他在英语上多多指导王海容。

两年后,王海容竟然与毛泽东一样,多了一位叫做章含之的老师。

有了名师指导,王海容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1964年的夏天,王海容突然被通知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报到,这让一直以为自己必会是一名教师的王海容颇感意外。

当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俄语已经不吃香了,而外交部急需英语人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毛泽东想起了这位心爱的侄孙女。

王海容被安排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这里曾经培养了三代外交官。有了好的学习氛围,加之名师章含之的提携点拨,王海容在学业上自然顺风顺水。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4)

章含之

入学之初,王海容就展示了与众不同的“斗士”风采,她对当时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索和见解。

在1964年秋,王海容曾经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信中对当时的教育措施提出了质疑,如若不及时纠正,将影响学生求知的全面性。

毛泽东收到信件后,相当重视,马上将此信递交给主抓教育工作的副总理陆定一。

并且还在这封信件的第一页做了批语:“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你如果想找她谈谈,可叫我的秘书徐业夫送她去。”

1965年年底,王海容顺利毕业,很快,她接到了周恩来总理发出的邀请,让她到外交部办公厅工作,主要负责总理与部长们文件的收发,应该说,这是王海容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从1970年夏天开始,王海容的仕途便一路飙升,从起初的礼宾司负责人一直升到外交部副部长,这样的变化与王海容的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5)

剧照:毛主席和王海容

“徒工王波”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海容开始回忆起了自己的“北京化工厂”生涯,她总觉得应该动笔将这段经历记录下来。

恰在此时,又有一名徒工给《中国青年》杂志写信反映,自己对工作产生迷茫,总觉得大材小用,希望有人能给他指点迷津。

于是,在得知王海容也有一段徒工的特殊经历后,杂志社找到了她,希望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正能量,为迷茫中的青年加油打气。

盛情难却,王海容开始饱含感情地将自己两年徒工生活的真实经历用文字表述出来,洋洋洒洒数千言被她一蹴而就。

写完后,王海容兴奋不已,那时的她最想听到“主席公公”的看法,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将这篇稿子寄出去。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6)

左三(王海容)

最后,她还特意给毛泽东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拜托他一定要将这封信交到毛泽东手上。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王海容始终未受到毛泽东的任何答复。直到十月,一份让她到中南海与毛泽东相见的机会让她激动不已。

当王海容轻轻推开毛泽东办公室的大门时,就被沙发上修改过的稿子吸引住了,只见稿子第一页赫然写着标题:我的经验,作者:徒工王波。

毛泽东给王海容取这样一个笔名是大有深意的,她的爷爷王季范给她取名“海容”,来自林则徐的一副对联:壁立千仞,有容乃大。

而“王波”中的“波”与“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偏旁一样,字义相似。

其次,毛泽东也对这篇稿子改动多处,其中有一处论述工人阶级意义的句子,堪称金句,《中国青年》一看这么老道的句子绝不会出自一个孩子笔下,因此,还给了特别标注。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为了表侄孙女,专门抽出时间,认真修改文章,这份情谊,着实不一般。

自小出入中南海(自小出入中南海)(17)

毛主席和王海容握手

这份情谊一直让王海容延续到毛泽东去世后的第28个年头。

她与孔东梅一起回忆起了与毛泽东的历历往事,最后,由孔东梅执笔,写了《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大获好评。

毛泽东从小就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所以与王家走得很近,由此在1972年,王季范先生去世时,毛泽东显得尤为悲伤。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而就在39年后的同月同日,79岁的王海容溘然长逝,二人走得日子如此巧合,冥冥之中,毛泽东与王海容这段情谊,被诠释第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