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还记得父母对你说过最伤害你的话是什么吗?有一个答主的回答获得了高赞。

她说,自己从四岁到十二岁,在家里活得恐惧和小心翼翼,因为母亲总是会因为一点小事对她发飙。

书桌上有基本不太整齐的书,母亲会说,“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邋遢的女生,窝囊废。”

弄掉了一个东西,她还没来得及弯腰捡起来,就会被母亲骂,“拿个东西都拿不好,手跟废了有什么区别。”

就算她小心翼翼把自己包裹住,尽量不犯错不说话,还是会被母亲说,“你什么都不跟我们讲,你个冷血动物。”“宁可关心街边的小猫小狗都不关心自己的父母,看我教出了个什么失败的人。”

诸如此类,只要她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事情,就一定会被母亲嘲讽、鄙夷。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只顾着自己一时嘴快,急于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顾孩子感受,这种语言伤害,不仅会让孩子觉得窒息和难以承受,更有可能要花上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疗愈。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曾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作为与孩子最亲密的连接,父母的语言尤为重要。

孩子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1)

01 很多父母随随便便一张口,全是否定和贬损

在《人物》杂志中,曾经出过一期专题报道《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他们一个晚上就收到了近600份,总字数超过10万字的反馈。

其中,大部分是亲子关系中的对话,那些父母习惯性的打击和否定,我们一定不会陌生。

不少语录让人看了感同身受,父母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却深深伤了孩子的心:

@米娅

找不到合适的实习特别困扰,就打电话想跟妈妈吐槽,结果妈妈说,谁叫你当初要选这个专业?一下子什么说话的欲望都没有了。

@老潘

看到这条太有感触了,我妈妈是小学教师,可能是职业病吧,把学校的那种情绪完美带到家里,跟我们说的话全部都是反问句——

地上这么脏你就不知道擦擦?

都几点了还不知道做饭?

冰箱有没有蔬菜不知道看看?

我之前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这样行不行心里没点数吗?

……

讲真,这种家庭挺艰难的。

@CC

搬家干活的时候不小心磕破了腿,我爸:干这点活都不会,你还会什么?

@白雷

我有次站着在看手机,我妈就到我身后想看我的手机屏幕,然后我藏了一下,我妈说你在看啥?我说我刷朋友圈呢。我妈就:哟,你还有朋友啊!

孩子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2)

还有一个感触特别深的例子,一位名叫Emma的广东人,说她母亲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而她则经常被这把“刀子”捅得支离破碎。

母亲明明是担心她性格老实会被人欺负,结果张嘴就是“你这个鬼样担屎都不会偷食(粤语粗话)”;明明是天气降温希望她不要冻坏感冒,却说的是“你不听我的就等着冻死吧,冻死了活该”。

她觉得这些话并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母亲的这种表达方式早已潜移默化影响了她。

有次她和舍友路过奶茶店,正在减肥的舍友忍不住想喝奶茶,她突然张嘴就吼了一句“你看看你肚子上的肉!还买奶茶!”,引得旁人侧目。

那一刻,她的内疚感、挫败感齐齐涌上心头,感觉自己魂穿母亲,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父母的习惯性否定可能不会立刻带来很大的伤害,但会慢慢浸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会从一位受害者,慢慢变成施暴者。

他们会将这种表达方式延续,继续伤害自己的下一代。

孩子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3)

02 父母的语言暴力,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卢森堡博士认为,我们的某些言语和表达方式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父母本该是孩子最依赖、最爱的人,但如果他们说话不注意方式,肆无忌惮用言语伤害孩子,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甚至是叛逆、暴虐。

据某项调查显示,6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央视前主持人王小骞分享过一个故事,她老公潭江海曾经采访过一个死刑犯,问他为什么要杀那个女孩,死刑犯说,“没有原因,就是当时想杀了她。”

后来,潭江海追问了他的原生家庭,才终于知道了原因。他说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也从来不管他。

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9岁那年父母离婚,妈妈在办手续之前,指着他的鼻子恶狠狠地说,“我就不要你,我真不应该把你生下来。”

原生家庭的破碎,母亲冰冷的语言让他完全感觉不到爱,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冷血,以至于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尊重别人。

孩子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4)

究竟什么样的语言最伤人呢?卢森堡博士在这本书中总结了人们常出现的四种语言伤害:

第一类是道德评判,比如孩子不爱分享,有些父母脱口而出的“你真是太自私了”,这类语言直接从行为上升到了人品攻击,父母如果轻易否定孩子的人生价值,孩子只会更容易产生挫败感;

第二类是进行比较,比如“你看看隔壁李阿姨家的孩子,成绩那么好,你再看看自己,你好意思吗?”这类话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第三类是回避责任,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时,喜欢说“你太让我失望了”这类话,这种表达方式其实是回避了自己在养育过程中的责任,将全部压力都施加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会因此产生内疚、自责的情绪;

第四类是强人所难,这种表达方式其实暗含了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他们会用命令或威胁的形式,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学习?”

《欲望山庄》里说,“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父母的语言暴力不仅不会让孩子获得成长,反而会将亲子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因为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愤怒、指责和威胁,而不是爱。

孩子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5)

03 做好好说话的父母,记住这个表达公式就可以了

蔡元培曾经在《中国人的修养》中写道: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卢森堡博士认为,非暴力沟通更能表达爱和感受,只有当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才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良性沟通,有更好的情感交流基础,亲子关系和谐,父母说的话孩子才会愿意听,家庭教育才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孩子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6)

正确表达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而非评论。尽可能表达你看到的、听到的事实,而非基于事实之上的评论或者批评。

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很难做到,更别说是父母对孩子了,遇到任何事儿,父母总是会忍不住要说道几句。

所以当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先在心里掂量一遍,即将说出去的这句话,是事实的观察还是对孩子行为的评价或者批评。

第二步,表达感受,说出需要。很多父母会焦虑于孩子不愿意学习,沉迷于打游戏或者看电视,与其批评、吼叫孩子,不妨诚实坦率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提出自己的需要。

比如“这么多天以来,我看你都在玩游戏,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我希望你能花多一点时间在学习上。”

第三步,提出具体的请求。这里需要搞清楚请求和命令的区别,如果父母提出某种请求,孩子不答应,父母就大发雷霆,那这就不能算是请求。

在书中有个案例,一位母亲对卢森堡博士吐槽说,觉得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方式根本没有用。

因为当她回家看到房间很乱时,她没有责备孩子,只是跟孩子说,“当我看到你没有做你答应做的家务活,我十分失望。因为我希望回家后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接着,她向孩子提出了请求,希望他把房间收拾干净,可他什么也没做。卢森堡博士问,“接下来呢?”

这位母亲说,“我和他说,像他这样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所以不是表达方式没有用,而是这位母亲用错了方法。

俗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的贬低、嘲讽和批评,是伤孩子的“刀”,而父母的温暖良言,才是滋养孩子的“汤”。

04 写在最后

《非暴力沟通》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提出请求”几个关键词构建了一组温和、包容、善良的表达公式,而这个公式也正向地影响了许多父母,许多家庭。

书中有个例子很有意思,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将这套表达公式记录在卡片上,每当忍不住要发脾气时,总要对照公式来组织语言,为此他的儿子们感到非常有意思,后来还经常在爸爸发脾气时,开玩笑地提醒他,“爸爸,卡片!”

非暴力沟通不仅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亲子关系,更促进了他们之间爱的表达。父亲的卡片承载着爱,而他愿意改变表达方式的背后,也是爱。

请从这一刻开始,做个更有爱的父母吧,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让孩子感觉自己正被爱包围。

好看请记得点个赞希望所有家长都能重视起来,通过正确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孩子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7)

走走旧时光(ID:zoutongshuai):作者走走,希望我的文字,能与你温暖共鸣,我们一起探讨科学育儿;希望我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能给你力量,让我们一起成长。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