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触发我国市场主体市场准入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我自己曾21年在市场主体准入的第一线工作,对这次改革感慨颇深,谈谈个人认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什么是市场主体准入的)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

7月1日起触发我国市场主体市场准入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我自己曾21年在市场主体准入的第一线工作,对这次改革感慨颇深,谈谈个人认识。

要理解“证照分离”,就要先理解“一证一照”。“一证一照”是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简化表述。其中,“一证”是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一照”即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是采取的是形式审查,手续无误就核发,没有办理难度;许可证大不一样,有的行业门槛低,许可只是走过场;有的要特别的资质和条件,受政策影响很大,这种审核就形成了行业门槛。“一证一照”只是简略的说法,现实环境里几乎是“多证一照”。即企业受多部门监管,要取得多个许可证才获准开业。

跟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也发生了演进变化。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再到“证照分离”的改革之路。

“先证后照”体现的是“审批主义”监管思想,注重事前监管,降低的是监管成本,抬高的是准入门槛。“审批主义”基于“有罪推论”的假定:企业进入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他们没有专业知识能力,没有经过考核,或怀有强烈的不法动机(而非提供服务),出事了怎么办?因此,企业进入市场活动,必须严加审视,主管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审核他们的资质,通过这种审核达到净化市场,促进行业发展的目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审批主义”假定不符合真实市场。抬高准入门槛无益于净化市场,反而带来垄断和寻租。当竞争不再激烈,行业进步的脚步会放缓,市场净化的功能会停滞。靠官员还是靠市场来监管企业经营行为在市场的改革中遇到了障碍。

“让市场在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改革的推力下,市场主体准入制度进一步走出了误区,开始探索了“先照后证”改革。一些企业可以先领执照,再办理资质和许可,如卫生许可、上网服务许可、医疗执业许可等等证件。把登记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分清,不再让营业执照成为行业审批的门槛,进一步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了市场主体事中监管责任。通过权力的互相制衡,主管部门的审批权被大大压缩,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市场准入门槛。

“先照后证”强化市场主体事中监管,还是要审批,没有完全摆脱“审批主义”监管思想,做到“该让市场管的让市场管,该有政府管的政府管”的改革思路。这一次的“证照分离”改革,才真正体现了“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规定不可为”的法治监管思想,切实为市场松绑。

追溯“证照分离”的源头,是始于2002年“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的改革。当年这项决定一举就废除789项审批名录,随后每隔一两年,国务院都会出台新的取消和调整名录,数量都在上百。一直到2013年后,这项名录才逐步减至每批几十个。国务院最新的“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决定”是2020年9月发布,取消29项审批,下放4项。

现在每年取消审批项目的数量,不及当年零头。改革看似在放缓,但2015年起,国务院就在各自贸区试点“证照分离”改革。今年7月1日施行的,就是近几年积累的523项“证照分离”改革,将在全国范围推广,规模不算很小。

“证照分离”的实质是弱化和减少审批。有“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以告知承诺制简化办证审批”。这些措施,就是直接取消行政审批权。也有一些“下放审批层级”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的措施,也是给市场松绑。让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减少官僚骚扰的机会,这才是改革的要义。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改革还要进行下去,冲破旧思想、旧模式的改革之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