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1)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中的一些在远古时代就和位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产生了交集,根据他们的不同方位,被那时的汉族百姓冠以东胡,西羌,南蛮,北狄的不同称谓,而今天要讲的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就是来源于古老的东胡的。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2)

西汉疆域图

东胡从中国有成文历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北方向上的强大对手,他们的强势一直持续到了战国时期。在这段时间中,发源于草原内部的匈奴快速兴起,成为了东胡在北方最强劲的对手之一。而到了秦朝年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迅速发展成了强大的部落统一体,他们也将东胡击溃。之后东胡残存的部落一路向北逃离,其中一部分逃到了乌桓山,另一部分则在鲜卑山落脚,两者也都以山名为自己的民族名,因此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差距是十分小的。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两个民族的发展路线却出现了极大的分歧。乌桓选择了向东汉归附,并积极与汉族百姓进行同化,成为了东汉政府十分依仗的军事力量。而鲜卑则与东汉政府保持了一定了距离,并没有表示绝对的归附,并且在北匈奴失败之后他们迅速占据了北匈奴的全部领地,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而造成这两种民族走向不同方向的原因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区别和不同的民族意识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3)

乌桓族士兵


乌桓和鲜卑不同地理位置带来的影响

前面提到乌桓和鲜卑都是东胡的一支,只不过因为他们逃亡的地点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而在他们被冒顿单于击败之后,虽然已经逃到了当时的不毛之地,但是依旧没有摆脱匈奴人的控制。当时强大的匈奴人几乎占领了整个内蒙古草原,因此这两个部落也被匈奴人再次发现,并被要求向匈奴人缴纳供奉,并在与汉朝政府的战斗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乌桓和鲜卑都是匈奴的属国,他们也没有取得任何的发展,并且在匈奴强大的压迫之下,这两个民族都来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匈奴内部出现了较大了问题,首先是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统治者,在冒顿单于之后的最高统治者大多暗弱无能,这让他们对于这些属国的控制出现了松动。而且匈奴的各位高官也开始与单于离心离德,强大的匈奴走到了分裂的边缘。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4)

匈奴大军击溃了东胡

与此同时西汉政府在经过了前期的休养生息之后,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而且其对于西域等地的经营也让匈奴失去了可靠的后援。再加上汉武帝又培养了卫青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这些因素联合起来终于让汉武帝下定决心与匈奴展开决战。而西汉政府也在之后的战斗中完成了对于匈奴的大胜,其中名将霍去病更是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其深入匈奴领地的腹地,给予了匈奴统治者极为沉重的打击。

而乌桓人聚居的位置正好在霍去病的进军路线之上,在经过与匈奴的苦战之后,西汉政府的官员深知想要一举剿灭匈奴是十分苦难的,而与匈奴直接接壤又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他们十分希望找到一个民族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形成缓冲带,乌桓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5)

西汉名将霍去病塑像

因此这支西汉远征军将乌桓人迁移到了位于国家东北方向的五郡的塞外,这五郡包括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而为了保证乌桓人不会在和匈奴联合,西汉政府在乌桓人聚居的地区设置了护乌桓校尉,他在负责监视乌桓人的举动之外,也会帮助他们处理一些日常的纠纷。此事在《后汉书·乌桓传》中有如下记载:

"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而且在乌桓人聚居的地区,西汉政府还设立了可以用来交易的场所,这让他们和汉朝东北边境的汉族百姓有了密切的联系,其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与汉族文化发生了融合。这不但体现在乌桓人文化程度的提高上,还导致乌桓人中的一部分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他们开始在汉族百姓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简单的农耕,这也为其进一步汉化奠定了基础。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6)

护乌桓校尉接见部落领袖

而鲜卑则和乌桓人不同,他们聚居的地方更加靠近东北,已经深入到了现在辽宁的部分地区,而这里并不在西汉军队的进军路线之上。而且在乌桓人迁居到西汉边境之后,他们就成为了鲜卑和西汉之间的天然阻隔,这让鲜卑人很难和中原地区建立联系。

在西汉时期,政府就准许鲜卑人在乌桓人的聚居地区进行贸易,但是这样低频率的往来是很难形成文化交流的,因此乌桓和鲜卑的民族文化从西汉时期开始就呈现出了显著的分别,而造成这一切的除了地理原因之外,不得不说还有一定的运气元素,如果霍去病的进军路线没有经过乌桓的领地的话,那么他们可能还和鲜卑一起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

部落形式的重大区别导致民族性的差异

在乌桓选择投向汉朝政府的同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自治权。在乌桓和鲜卑处于匈奴治下的时候,这两个民族都处在比较原始的部落联盟体制之中,而且这些部落中也没有真正的领袖,这让乌桓民族一直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之中。

而在他们迁移到汉朝边境之后,由于护乌桓校尉的设置,让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也没有推举出领袖的需求性,并且汉朝政府也不希望看到出现这样的人,因为这样会让乌桓人变得难以控制。因此在乌桓投靠汉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依然保持了之前的部落联盟形势,这让他们的组织性和民族性都并不突出。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7)

正在狩猎的鲜卑人

而鲜卑的处境则和乌桓完全不同,虽然之前他们和乌桓一样都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阶段。但是在匈奴被西汉击破之后,鲜卑人获得了解放,他们知道依靠这样的形式是没有办法形成足够的战斗力的。于是他们开始效仿匈奴人的形式推举出共同的首领来统治整个民族。在西汉以及东汉初年的时间里,鲜卑民族在相对艰难的环境中艰难生存,这样比乌桓严苛地多的形势也让鲜卑人相对于乌桓人来说更加的团结,民族性也更加强。

在东汉年间,鲜卑人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会,首先在他们的部族中出现了难得的天才领导者檀石槐,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确立了自己在鲜卑一族中的统治地位,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出色的军事能力,而这也为其赢得了不俗的声望。他迅速完成了对于各个部落的整合,鲜卑原本还略显松散的部落之间终于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檀石槐的功绩在《后汉书·鲜卑传》中有如下记载:

"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8)

鲜卑首领檀石槐

而此时的外部环境对于鲜卑人也十分有利,当时北匈奴已经被窦宪驱逐,内蒙古草原上的大片区域中只生活着零星的匈奴小部落。檀石槐看准了这一个时机,派出鲜卑士兵迅速接管了原本属于北匈奴的所有领土。并迅速对于当地残存的匈奴进行了同化,将他们纳入了鲜卑族之中。

我们知道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异民族的同化,是需要这个民族本身有着极强的民族性或者十分先进的文化的。而鲜卑一族的文化显然不是特别先进,最多处于和匈奴人相仿的水平,因此其民族内部强烈的民族情感从这个事例中就可见一斑。

在占据了北匈奴的大片领土之后,檀石槐借鉴了匈奴雄主冒顿单于的经验,将自己的国土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区域,他自己坐镇中部,而东部和西部则分别派重臣前往治理。根据匈奴的发展的经验来看,要想维持这种区域自治的制度,就必须要有强悍的领袖,檀石槐刚好满足这个条件。因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鲜卑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为强大的民族政权,对于汉朝政府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9)

鲜卑族人在檀石槐的带领下开疆拓土

而鲜卑民族的民族意识之所以会如此强烈,主要是因为其长期生活在匈奴的欺压之下,这种情况让鲜卑族人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复仇心理,其发展目标也十分明确,那就是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从而获得立足的可能。这一点从下面这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匈奴人骚扰东汉边境的时候,东汉政府也曾经邀请鲜卑人帮助自己一起击退匈奴,鲜卑的将士在取胜之后,不愿意领取东汉政府赐予的钱帛,而是希望能够得到中原地区的铁器。但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不被东汉的法律所允许的,因此前来颁赏的官员一开始是不同意的。

这些鲜卑士兵在听到否定的回答之后,竟然劫持了这位使者,并强迫其答应自己的请求,使者见势不妙,便批准了他们的交易。从这些鲜卑人对于铁器的执着以求来看,他们对于军事实力的发展是十分看重的,而且这个要求似乎已经完全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这种民族共同的诉求是民族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也是鲜卑显示出于乌桓截然不同的民族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10)

鲜卑弓箭复原作品

乌桓的进一步汉化及其与鲜卑的开战

在鲜卑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的时候,乌桓的发展也在继续。此时的乌桓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彻底成为了农耕文明的一部分,他们从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了定居的生活。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东汉政府对他们的管理出现了变化,现在这部分乌桓人已经和东汉国境内的百姓一样都要承担相应的赋税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东汉政府对于乌桓人的认可。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11)

乌桓人与鲜卑人作战

而乌桓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让他们的文化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战士虽然还保持着悍勇的习性,可是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开始按照汉文化中的礼制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而这也让当地的汉族百姓开始将乌桓人视作自己的兄弟部族。而且当时因为乌桓人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与东汉内地的交易需求也变得十分旺盛,这个时候在宁城的交易集市成为了全中国最繁华的集市之一。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12)

东汉末年幽州地区发生过惨烈的战争

这样的发展态势让乌桓完全成为了东汉政府的内附王国,其利益也和东汉政府的利益息息相关。反观此时的鲜卑人,已经完成了对于其北方领地的整理,其也开始对东汉的边境进行劫掠。在这个时候,原本与鲜卑是兄弟民族的乌桓人主动加入了防守边境的军队之中,与鲜卑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此一役,乌桓成功赢得了东汉政府的信任,而鲜卑则成为了最危险的敌人。乌桓人帮助东汉政府与鲜卑战斗的事情在《后汉书·乌桓传》中有如下记载:

"是时,四夷朝贺,络驿而至,天子乃命大会劳飨,赐以珍宝。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13)

乌桓迁徙图

除了东汉政府,乌桓人在当时汉族百姓心中也是十分可靠的存在。在东汉末年时,全国各地都陷入了混乱的战争之中,在幽州地区的公孙瓒和刘虞,袁绍等人先后开战,这让幽州地区的百姓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并且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

不过他们并没有像西北边境的百姓一样向东汉内部迁移,而是前往投奔了塞外的乌桓人。据统计前往的汉族百姓甚至有一百万人之多。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汉族百姓对于乌桓人的信任,更能看到乌桓人在两汉时期的蓬勃发展,毕竟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如此多的难民,只能说明他们有着更多的人口。

匈奴与鲜卑的关系(民族意识差异导致同根种族分道扬镳)(14)

乌桓一族的发源地乌桓山


结语

鲜卑和乌桓作为同出于东胡的两个民族,在与汉朝政府取得直接联系之前,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人们甚至只能从他们发型的微小区别中来分辨他们。但是霍去病封狼居胥,与乌桓取得直接联系之后,他们的发展路线就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乌桓被西汉政府视作很好的缓冲势力,被迁移到中国东北边境塞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接受了西汉的庇护与此同时也交出了一定的自治权。这让他们一直以较为松散的部落联盟形势存在,因此民族性并不强。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乌桓一族也被快速同化,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都受到了汉族的影响,逐渐融入了东汉政权。而且在与东汉的合作中,乌桓一族的人口和经济都取得了不小的发展,这也让他们坚定地站在了东汉一边。

而鲜卑的处境则完全不同,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明确了以武力发展为先的民族策略,并且形成了相对紧密的民族统治结构,并且也推举出了强力的领袖。他们之后走上了游牧民族的老路,占据了空虚的内蒙古草原,成为了东汉政府最强大的对手之一。而决定他们发展的是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一点也是他们能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后汉书·乌桓传》

2《后汉书·鲜卑传》

3《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文章内容来自本号 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