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做自己,同时我们又渴望别人的认同,我们内心充满了矛盾。
你可能会说,我做自己就可以,不需要别人的认可。这的可以吗?你不想跟别人分享胜利喜悦,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当中。你内心有心事,或者一个秘密,你肯定希望有一个人聆听。
我想指出一点:我们无时无刻生活在关系中,所以我们当然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渴望彼此的交流与分享,如果没有交往,我们就是去灵魂。
我们都渴望爱的存在,大多数人也有爱的经历。当我们的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希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对方身上。同时我们也在摧毁对方。当然,别人也可能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当我们的关系加强,最后变成强加的时候。会说,我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容易失去自己,我们内心藏着很多别人的意愿。尤其是,父母,权威,我们所相信的……
大多数人的理想是成为自己,你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你选择过,你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可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当然,你自己为自己做决定,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肯定没问题。但是,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你的选择错了,你受到伤害了,你没理由抱怨,不能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很多人怕承担责任,所以放弃自己选择权。
很多年轻人,认为听从父母的安排,就是尊敬父母,孝顺。他们求职带着父母,然后体检也带着父母,然后生了点小病,也要父母陪同去医院,甚至相亲也带着父母。
父母最常说的话是,没人比我更在乎你,我都是为你好,辛苦把你养长大,你既然敢不听我的。他们想完全的控制孩子,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这么做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孝顺。
他们认为孩子是他的“橡皮泥”,他想捏成什么,就是什么。孩子绝对不是一块“橡皮泥”,他有自己的体验,感受,想法,只有他自己能懂得,如何自主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需要自由的探索,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听话一些,少让自己操点心,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愿,压制孩子的选择权。这样孩子就空间被大大地压缩了。他的生活可能教条化。
很多幼儿,吃东西的时候,他要一个完整的食物,如果你给他一个破碎的,他会不停的哭闹,大人会认为,这个孩子太不听话了,碎的也是吃,整的也是吃,除了形状没有其他区别。孩子这样做,是想保持他心理的完整性,完整的事物是完美的,破碎的会让他感到不舒服。
父母急着去评判孩子,希望把他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父母和孩子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理解了,才能接纳孩子的想法。孩子才有可能有自由的意志去探索自己人生。
我们内在关系,是我们人际关系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内心平衡了,内心才会产生爱,他会懂得自爱,还会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最后只爱自己,不爱别人,他们最后还是会丧失爱。
我们常说父母溺爱孩子,是因为父母内在不懂得自爱,如果失衡,他变成一个只爱孩子,不会爱自己的人。他会满足孩子一切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在关系里需要的是平衡,不是牺牲自己一切,这样关系才能够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