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月作者 宋先彦,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秋最是人间好时节?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最是人间好时节(随笔宋先彥中秋话月)

中秋最是人间好时节

中秋话月

作者 宋先彦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快到了,想起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和女婿,一种“但愿人长久、万里共婵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谈起中秋节,必然要谈到月了。因为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等,都无不与“月”有关,正因如此,它是中国民间最为浪漫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

1.玉兔捣药。玉兔捣药出自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也有说法是周文王姬昌之长子伯邑考,被妲己迫害后三魂化作玉兔在月亮上。

2.吴刚伐桂。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

3.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国关于月亮最知名的神话故事,传说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不过传说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几千年来,许多诗人都对嫦娥奔月吟诗作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天狗吃月亮。“天狗吃月亮”其实就是月食,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犍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但他母亲心却很坏,骗和尚吃狗肉漫天,最后神仙惩罚把她变成狗,她不满就想吞吃月亮,把人间变成黑暗,不过为了给母亲赎罪,目连一直修练终于变成了地藏菩萨。

二、关于“月亮”的浪漫诗句

自古以来,关于描写月亮的浪漫诗词真是浩如烟海,不知有多少,但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唐宋两代的那些大诗人和大词人们了。尤数李苏为最,他们可以说是将月亮写到了极致。

先说李白的诗句。其中,《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两句写诗人在做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做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明月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再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李白关于月亮的诗句还有许多,如“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年渚怀古》;“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等等,有的直接写月,有的是借月抒怀。特别是《峨嵋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几乎每句不离月: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嵋。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山忽见峨嵋客。峨嵋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嵋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塵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不弄峨嵋月。

再说苏轼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轼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此词上片望月,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里面。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潮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致难以入眠的一切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日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除了这首经描写月亮的经典诗词之外,还有如“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兆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三、关于“月亮”的助兴拙作

值此壬寅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为思念远在太平洋东岸的女儿、女婿和即将出生的小外孙,特仿古人写首诗、填首词以作纪念,顺祝天下所有远在他乡的亲人中秋快乐、月圆人团圆!

《日月同辉》

龙苏玉兔升,

月落我清晨。

平时无会面,

早晚有视频。

注:事有凑巧,笔者夫妻二人都属龙,女儿女婿均属兔,我们在号称“龙的传人”的东方,他们却在号称“美国”的西方,时差恰好“晨昏颠倒”,可谓日月同辉。我们这里太阳起,他们那里月亮升,要联系只能早晚打视频。

《水调歌头》

明月夜夜有,只是人难眠。不知玉兔如何?近来可安全!我欲乘舟飞去,又恐销烟弥漫,更怕新冠染。又到中秋节,月圆人难圆。日日想,月月盼,年复年。哪能不恨?同在地球如隔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实难全。但愿不久后,千里赴婵娟!

作者简介:宋先彦,汉族,湖北孝感人。1983年毕业于孝感财贸学校财金专业并参加银行工作。曾任基层支行副行长、行长、孝感市分行监察室主任、市分行(党委)办公室主任等。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孝感市作协会员,爱好文学,空余时间读书写作,常有作品在各种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