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六、一个国家的起步

1901年1月1日早晨,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了悉尼。10点开始,游行队伍从悉尼公园出发,一路向百年公园挺进。

作为澳大利亚荣耀的象征,剪羊毛工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毛利人、印度人、骑兵和步兵紧随其后,这些人一起目睹了一个“新国家澳大利亚”的冉冉升起。

随着澳大利亚联邦的诞生,一项基本国策在这片土地上开始茁壮成长,这就是“白澳政策”。

所谓白澳政策,就是把澳洲建成一个种族纯洁、文化同质的白人国家。

1901年,联邦议会连续通过了三个重要的法案:《邮电法案》、《限制移民入境法案》、《太平洋岛屿劳工条例》。

《邮电法案》规定所有接受联邦邮政津贴的船只,只能雇佣白人劳动力。

《限制移民入境法案》最终成了主要限制华人与黑人法案。例如移民须参加语言测试,听写英文单词50个,不及格不得入境。

《太平洋岛屿劳工条例》,严禁从太平洋岛屿移入黑人劳工。

白澳政策,这个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的政策,一直在澳洲执行了70年之久。

自1901年以来,进入澳洲的移民几乎全是欧洲人。移民人数和18世纪下半叶相比大幅减少。

旅居澳洲的华人数量同样大幅减少,从1901年到1947年,华人从29627人减少到了9144人。

留在澳洲的华人,在白色恐怖下艰难求生。开始尝试接受基督教文化,成立华人社团、同乡会抱团取暖。

殖民者对于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主人原住民,同样抱有从心底而发的敌视。殖民者占领了水草丰美的地区,占有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原住民被驱赶到澳洲贫瘠地带:中部沙漠、半沙漠地带。

1869-1911年,澳大利亚各州相继出台法律,把原住民赶进保留地或布道所。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留区将随着原住民的慢慢凋零最终关闭。

不过,让澳大利亚联邦感到头痛的,是那些混血儿,即白人男性和原住民女性结合生下的孩子。

根据优生学理论,澳洲政府提出了混血原住民的“血统改造”方案。

对现有混血原住民儿童实施隔离,严格控制混血原住民的婚姻,鼓励混血原住民女性与白人男性婚配。这样坚持下去,整个原住民种族终将从澳大利亚社会彻底消失。

血统改造是一个男女不公平的计划,混血原住民男性不可能被吸收,混血原住民女性生下的孩子被称作“失窃的一代”,被强行带离母亲身边,放在养育院长大。最终“血统改造”计划宣告破产。

1960年,联邦政府被迫放弃同化政策,转向一体化政策。在一体化政策之下,澳大利亚开始废除歧视和限制原住民居民的法律,授予原住民居民政治权利和社会福利。

1972年,联邦政府开始实行原住民自决政策,鼓励原住民传承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帮助他们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认知。

1997年4月,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带他们回家》的报告指出,被带走的儿童和他们的家庭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建议政府向“失窃的一代”和他们的家庭道歉。

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拒绝道歉,认为“这是上一代政府的错”。

直到2008年2月,陆克文总理在澳大利亚国会上正式三度向原住民道歉,承诺将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水平。包括减低幼儿夭折率、提高识字率及平均寿命等。

(下文待续)

澳大利亚的人现状(澳大利亚简历)(1)

原住民的孩子

澳大利亚的人现状(澳大利亚简历)(2)

被偷走的混血儿

澳大利亚的人现状(澳大利亚简历)(3)

澳洲混血儿

澳大利亚的人现状(澳大利亚简历)(4)

养育院长大的混血儿

澳大利亚的人现状(澳大利亚简历)(5)

原住民混血儿

澳大利亚的人现状(澳大利亚简历)(6)

总理陆克文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