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将打仗 女将送饭”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黄冈粮食斗争史

黄冈日报全媒记者 沈红星 通讯员 陈军 刘子靓

“五一”假期,首都北京,春光融融。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者络绎不绝。一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展厅里,一组图片吸引观众驻足凝思:

南湖红船复原景观前,陈列出席党的一大会议的13位代表和2位共产国际代表照片及简介,其中3位是黄冈人: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受陈独秀委托出席)。

在缔造共和国的峥嵘岁月里,44万黄冈儿女为国捐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英雄史诗,革命老区黄冈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这奇迹的背后,蕴含黄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风云激荡的粮食斗争史。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一部粮食史,就是一部民族发展史。一百年来,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黄冈粮食故事”。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2)

一部《临时土地政纲》 承载着“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王锡九塆,58岁的王从贵刚从田里劳作回来,正准备做午饭。

“我家10亩田地,水稻、花生、油菜都种了些。”王从贵说,种田收粮、烧火做饭这种平凡的日常,却是他祖辈、红军33军99师政委王德安追求的革命愿望。

耕者有其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夙愿。然而,新中国成立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史料显示,彼时作为农业区的黄冈,有不少拥有数千亩土地的地主,如黄冈县大地主刘维祯拥有田地5000亩,黄安县大地主李介仁占有田地3920亩……

当年在红安流传的一首民谣:“红马寨下九龙冲,十年就有九年空。地主逼租又逼债,恶霸横行在乡中……”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作出如此论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打土豪,分田地”,八一村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这条斑驳可见的标语,叙说着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引爆的土地革命风暴。

七里坪镇长胜街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旧址,一面墙上张贴数张泛黄的文件:1929年5月、12月鄂豫边区颁布的《临时土地政纲》《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

这是鄂豫皖地区第一个土地法,包括没收条例和分配条例,使鄂东地区土地革命由无章可循到有法可依。

麻城市革命博物馆陈列着一个特别的“土地使用证”,上面印有“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分给贫困农民耕种”等内容,签章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部印”。

这张土地使用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让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黄冈粮食斗争史。

《中国共产党史》第一卷中写道:农民分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高涨。鄂豫皖根据地分配土地后,1930年英山县水稻亩产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了“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麻城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刘凤悟说,1947年,中央发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变为现实,激发了农民踊跃参军、生产的空前热情。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3)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4)

一场生产自给运动 见证着“救亡图存”的英勇奋斗

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干部来德胜,是红色文物民间收藏爱好者。在他的收藏夹里,三张淡黄票证引起记者关注:

交租证、减租通知单、减租证,上面均注明了佃户姓名、本年实收谷、原定租额、依法减租、实交租额等。

“别小看这三张小纸片,反映的减租减息政策是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探索。”来德胜说。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凶残的日军在侵占鄂东期间,大肆掠夺粮食等物资,造成民众外逃,田地大片荒芜。1941年前后,鄂豫边区发生了粮荒。

“如果粮食问题解决了,就等于解决了全部问题的三分之二!”这是战争最艰苦阶段,共产党人对根据地巩固和建设最深切的体会。

面对各抗日根据地普遍陷入物资极度匮乏的境地,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南泥湾精神”自此美名传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2年3月,鄂豫边区首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豫鄂边区施政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减租减息的原则和规定:既要地主减租减息,又要农民交租交息;地租不得超过主要作物实收量的37.5%,保证所属地区一律按二五减租原则收租,佃农按此规定交租。

1943年11月,鄂豫边区党委作出了“亲自动手,克服困难”发展生产的决定,一场生产自给运动在血雨腥风的斗争岁月里蓬勃开展:

李先念等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带头开荒种地,在群众中传为美谈;

黄冈雅霍乡抗日民主政府乡长黄金彪带领群众奋战两个月,修起了防护堤,治服了历年危害农业的“龙水”……

随着减租减息政策的落实,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负担,比日军占领区和国民政府统治区人民的负担分别减少了80%和60%以上。

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江明说,鄂东各根据地人民缴纳公粮的积极性高涨,其中黄冈每年约征公粮6万石,为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5)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6)

一张借粮证 浓缩着“军民鱼水情”的深厚情怀

黄州区陈策楼镇陈潭秋故居纪念馆,馆藏着一张泛黄毛边的借谷证:“此票为一九三四年向群众借谷充足红军给养之用”,盖有中华苏维埃粮食委员会的印章,签发者为中央苏区第一任中央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

1934年,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准备战略转移,但粮食供应成为难题。中央决定向群众借谷24万石,为即将长征的部队准备几天的粮食。时任临时中央粮食人民委员(部长)的陈潭秋临危受命,推行开源节流,发动群众,努力完成筹粮任务,被称为“人民的好粮食部部长”。

“粮食紧缺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面临的巨大挑战。”江明介绍,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缺衣少粮,主要靠大别山人民的支援。

来得胜收藏了一张刘邓大军筹粮留下的“借粮证”:“晋冀鲁豫驻地行政委员会借粮收据,今借到黄冈县潘塘区村民南街稻子陆佰玖拾伍斤,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月二十日”。

一张借谷证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时光,记录了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情。

在渡江战役纪念地团风,听到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3月至7月,经鄂东地区的解放军约35万人,为支援大军渡江作战,黄冈沿江各县党群紧急行动,共供应了1.2亿斤粮食、7000多万斤柴草、2000多只船,保证了大军供给。

“我当时就是小兵一个,主要做支前的粮食征集工作。”今年92岁的潘知,当年跟着豫鄂三分区主力部队一起打游击。他说,1949年4月,黄安城获得解放,为积极响应“支援大军前进,解放全国人民”的号召,老百姓挑着箩筐为大军献粮,南下的部队到武汉时,还带走了30万斤粮食。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这首革命歌谣,是当年黄冈儿女前仆后继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

“她们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上战场。”

“兰桂珍大妈把家里仅有的两亩地换成20斗大米送给了红军,还先后将丈夫和4个儿子送上战场,加上父亲和4个兄弟,革命斗争中她失去了10位至亲……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兰桂珍等革命母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参观者。

一个个黄冈革命故事,生动地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黄冈粮食斗争史,就是一部体现党与黄冈老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斗争史。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7)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8)

【感悟】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黄冈是农业大市,在粮食生产方面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黄冈市委宣传部、市史志研究中心等联合组织开展“党史上的黄冈粮食”重大专题研究宣传,这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有益探索,在全省带了好头,值得充分肯定和推广。该专题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选取党史上黄冈粮食的部分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集中反映党领导下黄冈老区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粮食斗争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粮食奋斗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粮食改革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粮食发展史,对党史上的黄冈粮食工作史实进一步梳理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粮食安全,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等具有积极意义。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何光耀

黄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作区。根据地军民生活、革命战争和各项建设主要依赖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和供给。当时,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区牢记“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的古训,先后发布《举行粮食运动周》《加紧赤区秋收耕种运动》和《割谷问题》等通告通令,制订减税、放贷、代耕和开展大规模春耕、秋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地促进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确保根据地军民有充裕的粮源。同时黄冈苏区人民省吃俭用,节衣省食,“把粮食一把一碗一升地贮藏起来,送给红军,慰劳红军。”当地群众曾传颂这首歌谣:“只有粮食三斗米,也要拿去多二升,挨饿捐献给红军。”黄冈苏区人民就是这样,为支援革命战争,不仅献出了最后的一粒米、最后的一寸布、最后的一文钱,甚至是最后的一个儿子。

——黄冈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会长 王楚平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我党我军依靠人民解决粮食问题,与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留传下来许多美谈佳话。我们要围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好党史故事、讲好党史中的粮食故事”为重点,强化粮食安全意识,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推进黄冈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 江明

陈潭秋同志领导的苏区时期的粮食工作为新中国的粮食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中国的粮食文化积淀了巨大能量。他“担大任、吃大苦、顾大局”的高尚情操,严谨科学,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更是成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黄州区文旅局副局长 董志伟

【见证】

中央苏区第一任中央粮食人民委员:

陈潭秋

陈潭秋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秋与董必武等人组建武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1933年初他来到中央苏区,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委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并于1934年初担任中央苏区第一任中央粮食人民委员,为保障苏区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人民的好粮食部部长”。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9)

1934年1月2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陈潭秋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粮食人民委员(即粮食部长)。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全省第一个农民运动组织:

黄梅蒋家咀农民研究会

1924年10月,黄梅县农民运动第一个组织——蒋家咀农民研究会,在杉木乡蒋家咀村程家祠堂成立,其创始人是本村青年学生程鹤龄等。1926年7月,在此基础上成立黄梅县农民协会,只几个月会员便发展到十万之众,促使黄梅县成为鄂赣皖革命的中心,为我省农民运动由松散型转为有组织领导探索了道路,也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示范。

鄂东土地革命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临时政纲》

1928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巡视员曹壮父到鄂东地区传达贯彻党的“六大”关于《农民问题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等重要精神。1929年6月9日,鄂豫边区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并总结了鄂豫边区一年来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制订了以指导土地革命为主的《临时政纲》,内容包括《临时土地政纲》等十个方面的决议,使鄂东地区产生了土地革命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土地革命由无章可循到有法可依。自此鄂东的土地革命进入了初步分配土地的新阶段。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0)

中国首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红安回响》中女主人公“八月”上前线给男主人公“成伢子”送粮食。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1)

黄冈日报记者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旧址采访。

【讲述】

千家饭

吴先恩

那是一九三一年的初夏。黄安独立一师奉命调到长江北岸宋埠一带,打击向苏区侵犯的敌人,保卫群众麦收。不想几天之后,部队的粮食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不知道这个办法行不行?”一团三营事务长王奇华站起来慢吞吞地说。“咱们驻地附近村庄很多,是不是可以等老乡吃饭的时候,咱挨家去匀点饭。这样,一来不会使老乡负担太重,影响生活;二来我们积少成多,也能解决点问题。”

后勤部长想了好久说:“行,可以试试。不过有一个原则大家要遵守,那就是不许让群众挨饿。”

第二天,王奇华和几个同志,挑起木桶出发了。走了十几里路,望见龙头寺村的屋顶上升起缕缕的炊烟,这正是早炊时分。

老乡们看到王奇华走进村,便围拢过来问:“同志,从前边来的吗?打得怎么样?”“我们麦收保得住吗?”

王奇华擦了一把汗说:“打得很好。光前天一晚上就消灭敌人一个营。”

老乡们听说前边来人了,都放下手里的活跑来听消息。人越来越多,把他们四个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当中。

王奇华接着说:“只要咱们军民齐心,保卫麦收没问题。不过前方部队……”

人们脸上被胜利激起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一个老汉急得直跺脚,他说:“同志,只管说吧,再坏的情况苏区人民也经历过,能够想办法顶住。”

王奇华看老乡们着急了,就赶忙解释:“放心吧!倒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部队断粮了。可你们也拿不出许多粮来。我们想,向你们匀点饭给前方送去。”

“闹了半天就是这事啊,我们就是再困难也不能让咱们部队饿着肚子打仗……各位快回家拿饭吧!”一个老大爷话音刚落,人们像阵风似的散去。边走边喊:“乡亲们,饭熟了少吃点,给红军留一些。”

过了半袋烟的工夫,人们都端着盛满各式各样饭的锅碗瓢盆回来了。“你们闪闪,让我进去。”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端着一个大碗,小心翼翼从人缝中挤进来了。

王奇华刚伸手去接,一看,是一大碗面条,“小姑娘,你家今天吃面呀?”

“不,妈妈生病了,外婆从外边买来点面。妈说病好了,让我把面送给红军叔叔吃。哎呀!妈还说,不让我告诉你们她有病。”

王奇华听了心里一阵热。忙说:“拿回去给你妈妈吃吧,粮再缺,也不在乎一碗面。”

“那不行,妈不让我端回去。”她急了,一翻手把面倒在桶里,像完成一件大事似的。

小姑娘刚走,有位老婆婆又拄着拐杖回来了,提着一篮子鸡蛋,硬叫他们收下。

不一会,六个大木桶都装满了。王奇华便告别了老乡,急返前线。

“同志们!事务长送饭来了。”他们走上阵地,最先发现的战士便大声喊起来。

王奇华说:“这顿饭真不容易,请上千个厨师做的。”接着他把小姑娘送面条和老婆婆送鸡蛋的事情说了一通。

指导员把手里的饭碗高高举起,大声地说:“同志们!咱手里端的是‘千家饭’,是千百个人民的心意;吃了这饭,不要忘了人民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坚决消灭白匪,保卫麦收。”话刚说完,阵地上响起一片激动的吼声。

经过激烈的战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卫麦收的任务完成了。但“千家饭”却永远铭刻在战士们的脑海里,永远鼓舞我们勇敢战斗。

【吴先恩(1907年-1987年),曾任黄安独立团营政治委员、团经理处主任,独立师经理处处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本文原载《星火燎原》有删减】

红色故事排雷兵(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2)

(详情请见黄冈日报2022年5月7日04、05版)

总策划:李初敏

策划:江明 占焕军 胡丹

版面编辑:余平清

责任校对: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