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三十七

在传统文化中提到盲人这一群体,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这则源于佛教《大般涅盘经》的故事在世俗的流传中已然脱离了宗教意味,成为一个哲理小故事。但就传统绘画而言,也有一类群盲图这样的小众题材,尽管这种骨子里透着风俗画的基因的题材似乎从来没有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有一种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意味,闪现着一种风趣而又悲怆的意味,有时与盲人摸象类似,而有时却又被赋予更幽深而复杂的意义,忍俊不禁中让人百感交集难以言表。

命运乖舛苦盲人。这种群体性的命运定位使这种群盲图具有一种悲情的本底,但在这种底色之上,却由于画面所表达的情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生命体验和价值诉求,其内涵也颇值一道。吊诡而蹊跷的是,反映群盲这一题材最初出现的群盲打架这一题材,据传宋人佚名所作的《柳荫群盲图》是开这一题材先声之作,与一般人想象中柳荫高士图、柳荫送别图之类的文人题材大相径庭,这幅作品中描绘的是盲人打架的滑稽场景,有人在拉架也有人在看热闹,旁边还有一个卦摊上似乎一个独眼的盲人正在看着卜卦的盲人在占卜,这种混乱的画面场景在滑稽的背后有戏谑的成分,但同时也似乎隐藏着一种相互之间争地盘抢生意的意味。盲人卜卦算命为生在民间由来已久,过去经常看见一般由一位孩童或者亲人带路,后面跟着算命的瞎子一路叮叮的敲着铜铙钹走村串巷给人算命的场景,在我看来,这幅画其实主要反映的就是这种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由于没有题跋,个中还有何深意难以尽表。

佛系斗图来源(戏谑或悲怆的背后)(1)

宋 佚名 《柳荫群盲图》

除了绘画之外,世俗中这些小人物之间的纷争和悲欢在文艺作品特别是在戏剧中体现的更为直观和精彩,比如元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记载有《三盲一偌》剧目,就是三个人在舞台上扮成盲人表演节目,其内容已不可靠,但从黄梅戏《三瞎子打架》来看,很可能内容相差无几,这曲黄梅戏表现的就是三个瞎子为一位老爷算命,结果三人各执其词,而老爷对这些说辞均不满意,于是将三人轰出门外,而这三位瞎子就此相互争执打成一团。这样的一个内容也许是群盲打架这一题材通常的主题,反映了一种社会上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正由于其中的剧情冲突极具戏剧性,从而很快便风靡一时。及至明清时期,一些地方性民间画家将这一场景状摹出来,并且在滑稽的画面中注入了自己的思考,从而将这一题材的讽刺性等内涵娓娓道来。比如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黄慎、广东地方画家苏六朋就曾经创作过这一题材的作品,而从他们这类题材上的题诗来看,赋予了这一现象更多的讽刺意味,粒沙看宇宙,滴水观世界,黄慎的《群盲聚讼图》画面上一群盲人在缠斗在一起,从画面上的盲人形象来看应该是属于行走江湖卖艺的群盲,不知何故发生争执,画上的题诗也颇有讽刺的意味,超越了盲人群体转而对一些社会上迂腐文人这一群体的嘲讽:

一腔余热血,两颗光明珠。

聚讼知何事,乾坤笑腐儒。

苏六朋的《盲人打架图》从题诗上看与之有着近似的价值取向,都隐含着对一种社会现象毫不留情的嘲弄:

狼藉如他亦异常,两无调护变参商。

近来世事何堪闻,同类文人各诋伤。

佛系斗图来源(戏谑或悲怆的背后)(2)

清 黄慎 《群盲聚讼图》

群盲图这一题材除了打架之外,还有一种与盲人摸象的意思大差不错的题材叫作《群盲品古图》。清代才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可谓一针见血直指命门:

有人画七八瞽者,各执圭、璧、铜、磁、书、画等物,作张口争论状,号《群盲评古图》;其诮世也深矣!刘鸣玉题云:“耳聋偏要逢人聒,足跛转喜登山滑。可惜不逢周师达,眼珠千个金篦刮。”

这一主题的画作如清代罗聘的《群盲评古图》、苏六朋的《群盲鉴古图》、钱慧安的《群盲论古图》等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作品的主题画面都是一群盲人在装模作样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字画等古玩,看上去就让人哑然失笑,其潜在的意思不言而喻。这样的场景与盲人摸象何其相似,现实中这样的场景也许很难见到,但这样的图式下的隐含的寓意却并不鲜见,就像一则笑话所说的那样,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倒拿着报纸在装模作样地看着,旁人忍不住说你报纸拿倒了,而这位文盲却急中生智地说道,我是拿给你看的。前些年火爆一时的影片《朗读者》中也有相似的场景,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汉娜其实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可是就喜欢拿着书装作能看懂的样子。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何其多也,比如以前时候经常被人们调笑的口袋中插钢笔的段子的意思亦是如此。而钱钟书在他的《谈艺录》中论及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1918年翻译的《一百七十首中国诗》这本书时,以其一贯的冷幽默称之为“可入群盲评古图”。看来,古今中外,隐含着这类荒谬寓意的事情绝非孤例,内在的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一言难尽。

佛系斗图来源(戏谑或悲怆的背后)(3)

清 罗聘 《群盲评古图》

佛系斗图来源(戏谑或悲怆的背后)(4)

清 苏六朋 《群盲鉴古图》

佛系斗图来源(戏谑或悲怆的背后)(5)

清 钱慧安《群盲论古图》

这两类群盲图之外,还有一类反映群盲表演说唱的图式,画面都是直接写实性呈现盲人这一群体生活艰辛的场景,由此更富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过去盲人除了从事算命卜卦这一行当之外,许多不愿与这种坑蒙拐骗相瓜葛的盲人群体选择说书卖唱为职业,这种卖艺的生活相比之下应该来说苦虽苦但更有尊严,比如瞎子阿炳就是这类盲艺人的代表。而苏六朋就有一幅《群盲聚唱图》,据说就是画家一次外出游玩时看到树底下一群盲人聚在一起唱歌,回来后有感而作,作品通过洗练的线条将这种场景略带夸张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上面还有两首题诗,也颇值得一读,隐含着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

休从世上辨妍媸,尽日庚歌各擅长。

白雪阳春须记取,只今犹自遏云梁。(其一)

悟空色相懒开眸,聚首弦歌兴未休。

翻笑纷纷名利客,空劳心力日追求。(其二)

佛系斗图来源(戏谑或悲怆的背后)(6)

清 苏六朋 《群盲聚唱图》

而这样的图景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也曾经创作过一幅《盲人说唱图》的画作,画面中一群盲人在河边的柳树下说唱着,其中一人还拿着钵敲打着,在说唱的同时期待着人们施舍几个赏钱。画中有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一首:

瞽目先生小说流,稗官敲钵唱街头。

村翁里妇扶携听,倘为欢欣倘为愁。

佛系斗图来源(戏谑或悲怆的背后)(7)

清 金廷标 《盲人说唱图》

反映盲人这一群体的画作,平民画家黄慎和苏六朋似乎对此颇有偏爱,比如黄慎还画过《盲叟图》《琵琶盲妇》等,而苏六朋也还画过如《谭三献技图》等,这些画作主题基本上带有一种“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带有一种深切的关爱和同情之心。

各种各样的群盲图,嘲讽也好,戏谑也好,悲悯也好,其深含其中的内在底色还是出于一种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的感同身受,在这样的略显荒诞不经的画面中,隐含着一种生命的倔强呐喊,也映射着俗世中的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个中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或者长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