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国字发音(语音版趣话国)(1)

对于中国人来说,“国”字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其使用频率很高。有国才有家,因此,不少中国人的名字中都带有“国”字,轻易就可以列举一大串——国强、国民、国宏、建国等等,做父母的如此起名也许是为了表明爱国心迹,抑或是盼望儿女毋忘祖国、毋忘报国。

“国”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国”字的出现,大约是在周灭商之后,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是用“邦”字;后来,人们有了“国”的概念,但仍然没有我们所写的“国”字,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了“或”字;再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了“域”字,或加了“□”,变成了“國”字。

早期“或”字中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栏栅围着的重要地方,表示这重地的四边有人把守着。“口”下面的一横,很可能代表土地。而“或”字中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后来又在“或”字周围加了一个框,写成了“國”,意思是国家周边应该有防,从这一点也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爱国之心、卫国之情。

而古代的“国”字所反映出的国防思想也被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修筑了世人瞩目的万里长城。在现代化、高科技的今天,万里长城或许并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和作用。但是,在冷兵器时代,这一浩大的国防工程,确实为千家万户带来过一些宁静或平安。尤其是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原始落后的古代,修筑长城确实是一件感天动地的大事。用无数人的体力、时间、智慧和血肉修筑起来的巍巍巨龙,充分反映出中国人炽烈的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国防意识。而且,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伟大象征。

在杭州西湖畔的岳庙精忠园的正壁上,镌有四个大字:“尽忠报国”,这是明代浙江参政洪珠题写的。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上面的“國”字少了一点。相传,南宋时岳飞应征入伍,临行时母亲叫他跪下,在他背上刺写了“尽忠报国”四字,岳飞要来镜子,看后对母亲说:“母亲,你刺的字儿终身不忘,但‘國’字为何少一点?”岳母说:“儿呀,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国都陷落,二帝被俘,如今国家无主。这一点先别写上,待到国土收复时再添吧。”正因为这“國”字少了一点,岳飞为之浴血奋战,抗击金兵,一心要收复中原国土。有学者专门对岳飞背上所刺的“尽忠报国”进行了考证,历史上确有其事,不过,“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可能并非是岳母亲手所刺。因为岳母是个农家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更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字。很可能是,岳母为了鼓励儿子上战场杀敌,而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但不管怎样,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岳母刺字”这个有激励意义的故事还是乐于接受的。

无独有偶,笔者在南京旅游时,参观过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展览馆的牌匾由郭沫若题写,郭老写的“国”字少了一点,“囗”里藏的不是“玉”,而是“王”。相传,这是因为郭沫若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深为惋惜,故而有意把“国”字少写了一点。也有人认为,“国”字少一点是洪秀全的创造。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就连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创造,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太平天国的“囯”字即是一个俗字。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记载,明末张自烈著的《正字通》中已收入了“囯”字。可见,洪秀全对没有一点的“囯”字是情有独钟,是为了显示“王在囯中”罢了。

古代诸侯纷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写成了“或”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后,国字虽然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频仍,故繁体的“国”字里边包含了一个“戈”字。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国家遭受列强分割,特别是日寇侵华,致使我们的国家饱经磨难、百孔千疮,在那硝烟弥漫,昏天暗地的岁月,国无国样,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受侵略受奴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中国成为了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威震四方的泱泱大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