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有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令史姓骄傲的是,其中有两种书体出自史姓的创造。
周宣王时史官史籀是我国最早的书法家之一,相传他创造了籀文,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篆。
西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编撰了一本儿童识字课本。编好后,他用隶书草写的方法,简略字型笔画,并将笔画进行穿插连贯,写就了一本《急就章》,后人称这种书法体为“章草”,开草书之先河。《急就章》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是一部小的百科全书。它从汉代至唐代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唐代以后,它主导蒙学教材的地位才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此外,东汉名臣史晨,为祭祀孔子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该碑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迄今碑文完整可读,隶书书法端正谨严,是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史姓与“历史”配合得天衣无缝,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史姓的风云人物与辉煌事迹。
早在上古时候,黄帝属下有一位史官,名叫仓颉,史称“史皇”。仓颉善于观察事物,天生就能写会画,因而深受人民爱戴。后来,仓颉创立了象形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刻痕为史的漫长历史,将人类带入文明。
仓颉的后裔子孙们为了纪念先祖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便取他在世时担任的“史官”官职称谓作为姓氏,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史姓大多尊奉史皇仓颉为得姓始祖。
周朝时,尹佚出任太史一职。相传尹佚为人正直,忠于职守,后人赞扬他是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西周四圣”。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的赏识。尹佚终身都是周朝太史,历史上又称他为史佚。他的子孙世袭史官一职,并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史氏。
西周末年,除了创造了籀文的史籀外,太史史伯不仅熟悉西周各种典籍,尽知当时天下事,还是比老子、孔子早二百多年的思想家。
而春秋时期晋国太史史墨,则开了“五行相胜”说的先河。
来到汉朝,史姓进入第一个辉煌时期。汉武帝时的中郎将、凉州刺史史恭,因抚养、辅佐汉宣帝有功,家族先后有十几人封候。
史恭的妹妹史节,是汉武帝之子、卫太子刘据的妃子。她生了一个儿子叫刘进,刘进的儿子刘病已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当时,有人诬陷卫太子篡夺皇位,出生几个月的刘病已就进了大牢,直到五岁时遇上天下大赦才出狱,由史家抚养成人。汉宣帝从小就和史恭的三个儿子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为了报答史家的养育之恩,汉宣帝追封舅公史恭为杜陵侯,先后封史恭长子史高为关内候,次子史曾为将陵侯,三子史玄为平台侯。
历史进入东汉,平台侯史玄的曾孙史崇因平定赤眉军起义有功,任右将军,封溧阳侯,举家迁至江苏溧阳,开基溧阳史氏。
史崇在当地发展农桑,兼顾渔猎,为百姓爱戴。史崇去世后,后代建史崇祠祭祀。史崇祠不仅是史姓第一大祠,还是江南第一大祠。从东汉至清末,江苏溧阳史氏共出过80多个进士,是史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长盛不衰的望族。
隋唐时期,隋朝名将史万岁15岁时就随时任北周沧州刺史的父亲史静征战,大破突厥,平定江南,为隋朝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史万岁对敌人凶狠,对自己的士卒却爱惜备至。他带兵作战常常不讲形式,怎样能打赢就怎样打。因而,带兵数十年,深得士卒敬佩。
在一次大破突厥军后,他向隋文帝为将士请功,却因为当时的宰相杨素从中作梗,虽然几次上表陈述,却都没有结果。以至于数百名出征将士在朝喊冤,史万岁更是语气激昂愤慨地对隋文帝说:“将士有功,却被朝廷所抑制!”当时的隋文帝刚刚才废掉东宫太子,心情不佳,加上有人从中挑唆史万岁与东宫的关系,震怒之中的隋文帝下令武士,将史万岁暴杀于朝堂。
唐代时,有两位史姓大将本不姓史,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突厥人,被赐姓为史。
一位是唐初时的史大奈,隋唐时随李世民征战,封窦国公,追赠辅国大将军。另一位是著名的“安史之乱”的主角史思明。
史思明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成为唐朝的将军,“史思明”就是唐玄宗赐给他的汉名。安禄山起兵造反后,他被安禄山任命为范阳节度使,后来归降唐朝,被赐封为归义王。因唐肃宗计谋杀他,于是起兵再反。后来,他在范阳称帝,改国号为大燕,改称范阳为燕京。史思明最后的结局不好,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与部将给谋杀了。
唐代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史姓丞相叫史务滋,他领命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共同审查雅州刺史刘行业兄弟的谋反案。
经过审查,史务滋根据实际情况,如实说明刘家兄弟没有谋反的事情,而来俊臣则向武则天指控史务滋与刘家兄弟亲密,想掩盖其谋反的罪行。武则天反过来又命令来俊臣审查史务滋和刘家兄弟的关系。史务滋得知后,大惊,知道来俊臣有陷害自己之心,担心自己扛不过各种刑具,为保全清白之身,当晚就在家中自尽了。
武则天知道自己冤屈了史务滋,对史家族人在朝为官的不但没有牵连查办,反而加官进爵,调往各地镇守,以免再被别人陷害。史务滋从拜相到自尽前后不到5个月,由于他的刚直,他成为历史上为保全名节而自尽的唯一的一个“丞相。”
唐末五代时期,史姓出现了一位性格悲剧的人物,他就是后汉开国功臣史弘肇。
史弘肇是农民出身,小时候不喜欢下地干活,只知道整天游来荡去,耍弄拳棒,被乡亲们视为不务正业。但史弘肇喜欢这些,也不管别人怎么说。后梁末年,他参加了后梁的军队,由于武艺超群,从士兵做起,一路做到了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和宰相。
史弘肇治军相当严厉,凡是他手下的将士,不管是谁,只要违犯军纪,绝不宽恕姑息。他的手下有一个指挥使,由于不肯听从调遣,被他当场乱棍打死,将士们见状都吓得腿直发抖。他在治理京师治安时,采取铁腕手段制裁不法之徒,有时候在大街上抓到后把这些人就地正法。那些想作乱的无赖们吓得不敢出来,就连路上别人丢的东西也没有人敢随便去捡。由于手段强硬,加上他又极其看不起文人,以致树敌太多,最后被人谋杀,整个家族都受牵连被诛杀。好在他对武将出身的郭威极为友好,郭威建立后周后,追封史弘肇为郑王,以礼厚葬他。
南宋时,史浩开启了史姓的宰相世家。
史浩的祖父史诏是南宋名士,以孝行闻名。当地乡民有争斗,不去官府,而是到史诏这里来请他裁决。当时,朝廷设立“孝、友、睦、姻、任、恤、中、和”,称为“八行”,以此选拔人才。宋徽宗嘉奖他,赐“八行高士”的称号,征召他去做官。为了躲避官场,史诏迁居到宁波东钱湖畔大田山,专心伺候年迈的母亲。东钱湖后来出了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一门三宰相”,差不多成了史家的私人领地。
史浩拜相为政几十年,先后引荐过许多有用之才。而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主持对岳飞父子平反昭雪、联络中原豪杰以备来日恢复中原。史浩治政宽厚,为了要救一个无罪而被判死刑的市民,竟和皇帝争论起来,愤而辞职。但他的儿子史弥远与父亲大有不同,他得到宋宁宗﹑理宗的信任,在两朝都是高居宰相,专权长达26年。史弥远六十九岁去世后,被追封为卫王,谥号忠献。这个谥号与大奸臣秦桧相同,被认为有很深的寓意。
金朝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也是史家。
金代时,中原大乱,河北永清人史伦感叹说:“财是人的性命啊,怎么可以独享。”于是,他慷慨周济贫困百姓。他建起私家学校,招揽著名学者,延请豪侠之士,教习子孙和乡里学子。有一年黄河北部地区遭遇大荒,史伦发放粮食一千二百万公斤赈灾救民。为此,四方豪士、鸿儒都争相归附于永清史家。史伦去世后,河朔各郡百姓感念其功德,自发组织了四十多个“清乐社”,每个社有千余人,过年时,所有清乐社的家庭都会供奉和祭祀史伦遗像。
史伦的儿子史成珪有父亲气度,乐善好施。史成珪长子史秉直,有其父辈、祖辈的风范,永清民间称他为“史阁老”。当蒙古大军攻打金朝时,对金朝统治强烈不满的永清史家和“清乐社”,做出了弃金归蒙的战略决策,加入蒙古大军,并组建了“清乐军”和“黑军”。到元朝统一中国,永清史家统领自己的两支家族部队,在近70年的灭金亡宋战争中经过数千次战役,英勇作战,并且因战争牺牲了七位家人,其中史怀德、史天倪、史煴三人都是高级将领。永清史家因功封邑真定,成为真定史氏世家。史秉直第三子史天泽后来出将入相五十年,甚至被人比作唐朝的郭子仪,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
元代政坛上的史姓人物还有仅次于史天泽的史弼和史惟良。史弼官至宰相,加银青荣禄大夫。史惟良官至中书左丞,晚年拜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算得上是史姓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史可法是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早年以孝闻名于乡邻,拜一代名臣左光斗为师。史可法的一生有两点尤其被后世推崇,一是他身居高官仍能廉洁谨慎,二是因抗清被俘,宁死不屈,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据说,驻守扬州城抗清的史可法在拒绝投降遇害后,连尸体都无法辨认,人们只能建衣冠墓来纪念他。
清朝的史姓标杆人物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纂修官之一史夔。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男人、好父亲的典型,儒雅有风度,从不对人疾言厉色。他的进士父亲英年早逝,家处困境,但他依然督促弟弟学习,教导儿子成才,促成弟弟史普、儿子史贻直叔侄同时考中进士。史贻直后来成为乾隆年间的一代名臣,他的3个儿子也都入朝为官,一门显赫。
从上古到近现代,每朝每代都能看到史姓在历史舞台上的闪耀出场。而要真正全面了解史姓的历史,不妨去到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镇的中国族谱博物馆。这座江南第一大祠将向你展示史姓的方方面面。
当然,别忘了,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史官乡,有一座为了纪念文字始祖所建的仓颉庙,这是全国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者的庙宇。是仓颉创立了象形文字,将人类带入文明。
也别忘了,在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有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史可法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