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比较著名的寺庙,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名刹"美誉的少林寺,或者是因为活佛济公而闻名的杭州灵隐寺,又或者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庙宇洛阳白马寺。但是很少人知道,就在大别山区,豫南信阳有一座比少林寺历史还悠久的寺庙——灵山寺。

明宣宗时期的著名寺庙(比少林寺还悠久)(1)

豫南第一名刹灵山寺位于豫鄂交界大别山脉、淮河上游河南一侧。距离湖北地界不足10公里。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为佛教传入中国所建造的最早寺院之一。

灵山寺曾经被两次封为“国庙”,第一次的唐明皇;唐明皇因为他最宠爱的建宁公主在灵山寺出家,故封灵山寺为“国庙”。第二次是因明太祖朱元璋曾避难于此。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亲临灵山,册封灵山寺为″国庙″。

明宣宗时期的著名寺庙(比少林寺还悠久)(2)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从始建年限来看,灵山寺确实要比少林寺的历史还要悠久。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

灵山一直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灵山旧有“七寺三庵”,:灵山寺、龙牙寺、白佛寺、中佛寺、白云寺、金顶寺、险石寺,以及福全庵、延寿庵、圆通庵。由于历史原因,七寺三庵遭到破坏,大量古迹被毁,现在仅存二所。

千百年来,灵山寺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奇”。

明宣宗时期的著名寺庙(比少林寺还悠久)(3)

灵山寺僧尼同寺

灵山由于占尽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天时地利,故而兼具了南方的温润灵秀和北方的刚劲苍茫。因其“每有云气覆顶,必雨”而得名“灵山”。

若春夏登临灵山,沿登山步道拾级而上,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云雾缭绕山间,青松若隐若现,一路峰回路转。

明宣宗时期的著名寺庙(比少林寺还悠久)(4)

前行三五里,幽谷密林之间,黄瓦点缀,抬眼望处,灵山寺的山门就在眼前。

山门坐西向东,飞檐挑角,颇有气势,寺内钟声悠扬,檀香袅袅。

灵山寺建筑布局结构严整,六座大殿依山势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现有六间前大殿、三间祖师殿、五间大佛殿、三间法堂、五间祭仙宫、五间五星殿、共计三十间。

六座大殿分别供有各种仙佛造像:欢乐殿供关公,祖师殿供达摩,大佛殿供释迦,法堂供罗汉,祭仙宫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显示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

灵山寺第三进院内,有一口深井,直径约2米,深5米,井水清澈,银光闪闪,正是朱元璋当年藏身躲难的所在。后人称它为“圣井”,又称为“潜龙井”。

明宣宗时期的著名寺庙(比少林寺还悠久)(5)

慈悲殿南侧,一株紫薇树格外醒目,据介绍,是清康熙年间灵山寺和尚云游带回紫薇树栽植,至今已有300多年。其直径约0.3米、高约5米,树干弯曲有致,茂盛的绿叶重叠成伞状,投下一片绿荫,枝头绽放着一串串粉红色的小花。

明宣宗时期的著名寺庙(比少林寺还悠久)(6)

观音殿后院南墙的东侧,一株高大的银杏树,绿荫如盖,4人方可合围,已有1200多年的树龄,是灵山寺的象征之一。

当地民众说,这棵银杏树随灵山寺寺盛而盛,寺衰而衰;“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颓僧散,银杏树也萎靡不振,枝枯叶落,一派萧条。

现如今,银杏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威风八面。

明宣宗时期的著名寺庙(比少林寺还悠久)(7)

千年来,灵山寺高僧辈出,声名远播。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灵山寺住持杲英,远赴印度研究佛学,成为印度佛教界的一代宗师。后来他回归灵山寺,带回了释迦牟尼佛和十八罗汉的塑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僧住持释大慧经常云游豫鄂两省,弘法利生,普施法雨,并结缘共产党,1944年为掩护地下党重要成员遭国民党军队枪杀,被誉为“现代济公”和“红色和尚”。

灵山寺高僧释无烦,1996年圆寂火化之后,竟然神奇地出现了700多颗舍利子和七彩舍利花瓣。当时就震惊了佛教界。700多颗舍利已经实属罕见,竟然还有七彩舍利花瓣!七彩舍利,每一个不同颜色的舍利与修行的层次有关。

每年农历三月的灵山庙会,更是源远流长。相传庙会源于唐,盛于明,是豫南最古老和最具生命力的庙会。当地村民说,每逢庙会,自山脚至灵山寺山门,烧香祈愿之人摩肩接踵,鼎盛之年可达30多万人。

明宣宗时期的著名寺庙(比少林寺还悠久)(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