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星

首先要明确一点:宋人官服上是没有任何图案花纹的,包括袍袖和下摆处,没有二方连续图案滚边,其表面都只有一种颜色,详述如下。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1)

宋人当了官就有两套官服,一是上班办公时穿的制服,当时叫公服;二是凡遇盛大庆典如帝后庆寿、祭天地祖宗等场合穿的礼服,当时叫朝服。两套不能穿错,并必须与皇帝保持一致。绝不能皇帝穿礼服,群臣穿制服,反之亦然。

先说制服。这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一种:头戴乌纱帽,由于侧视帽有两层,称为折上巾。帽后左右各有一根横平的大约一指宽的“脚”,据传是为了上朝排班时以此保持距离,不能交头接耳私下议论。但州县官不上朝,也一样戴着它升堂理事。衣服是圆领宽袖长袍,长至足面。由于这长袍是襦(至膝上)与裳(裙)两部分接在一起的,目的是上部贴身,便于执事,下部便于行走,所以又叫襴衫,有的宋画中很明确地在膝处袍面画出这一条接缝。袍面的颜色是官阶品级的主要标记。一二品紫,三四五品红,六七绿,八九青(即兰),北宋神宗时改成了六七八九皆绿,南宋依旧。腰束革带,带上排满了方或园形的鋥,是级别的又一标致,一品宰相级为白玉,以下依次为金、银、铜镀金、铜度银、铜、铁镀铜、犀皮等。露在腰后的带尾叫铊,材质同锃。高级官员腰带上还挂有金鱼袋,即制成鱼形的存放入宫牌号(入宫证件)的盒子,出土实物为竖8公分。足穿乌皮靴(即短统皮鞋)。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2)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3)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4)

宁波东钱湖南宋石雕文臣冠服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5)

明吴彬《南薰殿历代圣贤名人图》中之韩琦像。貂蝉笼巾尢为清晰详备,附饰齐现。貂蝉笼巾是罩在七梁进贤冠外的网状方形帽,只有一二品大员又是几朝元老者才能享此殊荣。

礼服比制服配件多,恐怕必须有人帮忙才能穿好。由于衣服基本相同,皆为右袵斜襟大袖及地长袍,唯一表示品级的只有帽子上的棱数。帽为黑色远游冠,帽上竖向的棱数为金色。最高七棱,依次递减,幸亏宁波东钱湖史氏墓前石刻文臣像有极真实的表现,使我们能看清帽上的这种微小变化。

由于斜襟过于长宽,一不小心内衣的衬领容易从斜襟里溜出来,显得衣衫不整大不雅观,设计出了一个叫曲领方心的配件,从颈下垂在胸前,把斜襟与衬领压实,有如西装领带上的别针,所以凡穿礼服的官员都有这一类似项圈的饰物。但宋画很少画背面的例子,因此有的影视剧就真的把它做成了一付项圈。其实马和之《孝经图》组画中有一幅正好画着两个穿礼服官员的背景,才看清曲领方心的背后部分的结构,原来是左右二红带交结成蝴蝶结,垂在背上。这玩意儿成为宋代官员礼服的标配,似还沿用到明代的礼服之上。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6)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7)

马和之《孝经图》组画在中两个穿朝服的官员一正一背,正好清楚地画出了曲领方心正背的结构和外形。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8)

腰带换成了更宽的红色大带,腰前加蔽膝一方红帛至膝下,其后为从大带上垂下绶带,腰后围一扁方的红围腰。腰的左侧又垂一红带至地,上悬必备的玉串,具体组合颇为复杂。大袍里面是长裙,故足蹬翘头履(厚底)。这一套行头穿上后恐怕只能缓行。所以陆游八十高龄奉召来京编史,“免朝参”,即规定初一、十五所有在京官员必须参加的大朝会,他可以不去,不仅免除凌晨四更起床赶路(约从今华光路到凤凰山脚路)之苦,也免去了这礼服穿戴之烦。也因此,宋画中是很少画穿礼服的官员形象的,因为烦得让画家都望而生畏,能避则避了。

宋朝的官服好难看(老傅谈宋韵宋代官服)(9)

宋代官员上班后就必须如此穿戴,不穿公服就穿朝服,下班后脱下,还原成文人士大夫的模样,并不是时时处处皆如此这般。有些画家不了解宋代官服的情况,把高官的衣袍画得滚龙绣凤满身图案,或者如明清官员那样胸有绣着禽兽图案的补缀,都是完全错误不可取的。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