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辛亥革命系列。

之前庚子国难的几篇文章里,有写到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仓皇逃跑,带个光绪皇帝一路西逃到了西安,并在那里待了一年五个月,直到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收拾完这个烂摊子后,老佛爷才有了回京的打算。

1901年11月30日,一切准备妥当后,慈禧和她庞大的队伍离开了西安,之所以她拖了那么久,主要是她担心在北京的洋人对她不利,怎么说当初可是她对列强宣战的。

清朝慈禧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一)(1)

在权力场上摸爬打滚那么久,她又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在列强对她的态度没有达成一致之前,她是不敢冒险的,就算列强不打算处置她,万一撇下她重新选一个代理人也是她不可以接受的。

在戊戌变法系列的时候我们就有写到,在国家利益和她个人权术之间,慈禧更加的青睐后者,放弃权利和要了她的命没啥区别。

直到大臣们反复跟她确认,洋人不但不反感她,可能对她还是比较欢迎的,在得知紫禁城没有遭到破坏后,老谋深算的慈禧判断出来,列强之间还是有矛盾,维持她这个帝国话事人地位才是符合列强的利益。

列强保留紫禁城其实就是给满清政权留下了最后的颜面,好继续为列强服务,这笔账人家是没有算错的。

这里说下一个小插曲,列强其实是有重新扶持一个新的傀儡来取代慈禧的想法的,他们不喜欢这个难缠顽固的老太太,这就是为啥当初他们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原因。

在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南方各省的督抚宣布东南互保,其实就是和列强达成好了默契,你们打北京就行了,别来南方。

就连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用来对抗湘军系的张之洞也拒绝了她的命令,满清政府当时都慌了,匆忙之间想起来还是有一个人可以依赖的,就是李鸿章,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就被下放为两广总督。

危急时刻时,慈禧没有办法,李鸿章被重新委以重任,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然而李鸿章并没因为慈禧的急召而马上启程北上。

他去了香港拜会了当时的港督卜力,在这次见面时,卜力试探性地和李鸿章提到了一个人,就是孙中山。

在卜力总督的支持下,孙中山曾经派人和李鸿章联系,希望他能宣布两广独立,久经官场的李鸿章敏锐地知道,孙中山的举动背后必有列强的支持,谨慎的他没有拒绝这个提议,也没有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清朝慈禧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一)(2)

面对卜力的提问,李鸿章直截了当的说,你们洋人希望谁当皇帝,或者你们是不是希望汉人来当皇帝。

卜力回答,我们愿意支持一个强有力的人来当皇帝。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李鸿章和孙中山结盟,这才是符合英国人的在华利益。

李鸿章对卜力的回应就是诡秘的一笑,慈禧皇太后就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

最后连卜力也搞不懂李鸿章的心思,一直在海上等待他们两个面谈结果的孙中山最后的愿望也落空了。

之所以说这个事,主要就是这个时候,南方的督抚们已经是埋下了分裂满清的种子,从李鸿章没有逮捕孙中山的联络人,也没有上报这件事来看,也许他是有把孙中山的提议当做一个选项来看待的。

只不过78岁高龄的他,现在位极人臣,门第显赫,没有必要冒这个险,但如果说他没有任何背叛满清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历史最终也是印证了这个结果,在南方的封疆大吏和北方的实权人物的离心离德下,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大家很默契的就把满清政府给抛弃了。

继续说回慈禧老佛爷,在启程从西安返回北京时,慈禧还重赏了这段时间对她侍候有加的西安知府胡延,提拔为山西盐法道,并赏黄金四十两。

慈禧一直是那种性格很刚烈的女人,爱恨分明的那种,别看她迷恋权术,但对她有恩的人一直都是有心提拔的,像以前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

返程的路上,队伍路过的地方,经过多年的灾害,所见之处尽是荒芜,这也算是慈禧头一回认真的观察自己统治下的国民真实的生存环境了。

清朝慈禧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一)(3)

这种凋敝让她难免伤感,随后吩咐随从,凡是她经过的地方,免除一年的赋税,然后召见所在地的知县,发放赈灾的钱款,这一路上她是特别的感慨,以前都是在深宫之中,不知民间之疾苦。

在河南的时候,她接到了一个令她忍不住悲叹的消息,李鸿章去世了,她心里清楚,唯一一个能和列强交涉的人没了,李鸿章在垂死的边缘时,俄国的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签订同意俄国占领东北的条约。

在保定车站的时候,慈禧人生头一回坐上了火车,这是后来亲手终结了满清政权的袁世凯为她刻意打造的龙车,极尽奢华。

这列火车后来成了颠覆满清政权的革命党人孙中山的专列,不知道慈禧如果活着的话会怎么想。

这列象征着最高权力身份的火车后来也成了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不过它并没有给张大帅带来好运,1928年,张大帅在乘坐这列火车到达皇姑屯的时候,被日本埋下的炸药给炸死了。

列车到达北京的时候,众多洋人在车站迎接她,慈禧老佛爷这时候悬着的心落下了,因为她知道,她的权力还在,洋人还是选择相信她,她还是这个濒临垂死的政权的最高话事人。

经过这将近两年来的波折,慈禧明白,在签订了《辛丑条约》后,国家主权已经丧失殆尽,这个帝国已经被掏空了,已经没啥可以出卖的了,这样继续等待下去,满清政权将没有任何机会继续生存。

慈禧不是一个被动等待的人,她决定选择改变。

早在1901年1月29日,慈禧还在西安的时候,她就指示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宣称,三纲五常虽为万世不易之理,但政府的统治方法也应该要顺应时势加以改革才行。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政务处,开始实行改革,这场20世纪初的改革就是历史称为清末新政的改革,整个改革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教育,军事,整体,财政多个领域。

清朝慈禧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一)(4)

在清末新政后的不久就发生了辛亥革命,然后满清就垮台了,所以导致了后来很多人对新政的评价不高,觉得就是在瞎搞才导致了满清政权的垮台。

实际整个新政期间,满清政府的改革其实很顺利,政府对一些新的言论也很包容,社会也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当时很多人对满清这场改革还是很期待的。

像1903年爆发的《苏报》案,这家报刊是在上海的租界创办的,平时就是专门批评一些社会时政啥的,文笔非常犀利的那种。

特别是邹容和章太炎,两个人当时写了一些很有名的系列文章,叫《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主要就是批评清政府的。

结果朝廷观念还是比较陈旧的那种,觉得这就是大逆不道,换了以往是要被处以极刑的。

然后朝廷要去抓人的时候,结果碰壁了,发现他们在租界里面没有执法权,得按洋人的法律来。

没有办法朝廷只能起诉《苏报》诽谤罪,这在中国算是破天荒的了,这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多少对中国人产生一些全新的启蒙,因为过去两千多年来,哪有政府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读书人的。

清朝慈禧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一)(5)

后来法庭就判了邹容和章太炎几年的劳役,而且还根本不打算执行,因为人家也没有去找他们两个麻烦,其实就是提醒他们两个,赶紧走了,别在租界折腾了。

结果他们两个脾气上来了,我们又没什么错,凭啥要走,章太炎还跑去找上海租界当局,有本事抓我啊。

租界当局都懵了,还有这种操作,然后他就被抓起来了,年轻气盛的邹容听说后也去了,当然也被抓了,不幸的是,邹容被判了两年监禁,最后因病死于狱中。

这件事后来导致满清政府被批评得很厉害,慈禧当时还是想着和以前一样来处理这些不同政见的读书人,这时候也发现了,时代真是变了,自家的满人政府在不变,随时可能被抛弃。

总之就是庚子国难后,整个社会和当初甲午失败后一样,都在酝酿各种各样变革的情绪,但是和当初甲午失败后不同了,大家对满清政府失望透顶,西方的一些思想这个时候渗透的也比以前厉害了很多。

这个社会的底层有一股力量一直在推动变革,已经不是当初那样,干啥都是朝廷自上而下的了。

朝廷这时候也明白了,是时候要尊重民意了,这场清末新政整体其实是非常成功的,不像当初戊戌变法那样,一群书生,意气用事。

新政整体上推行得比较稳当,很多改革都是有条不紊的推行,深度上要远超戊戌变法的。

特别是在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后,满清政府很震惊,当时大家很激动,认为这是黄种人第一次打败白种人,而且这场战争后,日本相当于在客观上帮助了满清政府阻止了俄国在东北的扩张。

那会儿整个国家对日本的好感度是很高的,都觉得既然日本能崛起,能打败白种人,说明当时一度流行的种族言论是不靠谱的嘛,我们黄种人并不是什么劣等民族。

日本能行,我们当然也行,大家都是认为日本就是因为学了欧美宪政的原因,才能变得富强的,虽然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回事,但是这种思潮当时是很有影响的。

甚至慈禧太后还专门召见了在日本留学的曹汝霖(就是五四运动的时候家里被烧的那个),当时曹在商务部任职,慈禧向曹汝霖问了一大堆问题,就是什么立宪,议会之类的。

当然她比较关心的就是立宪后皇帝怎么办,会不会被架空,结果那会大家都是跟她说,皇位都是世代传承的,像日本不也一样保留天皇的嘛。

只不过这场改革在后来就跑偏了,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她在临死之前也把光绪皇帝给毒死了,临死的匆忙之间指定了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就是末代小皇帝溥仪的老爸,光绪皇帝的弟弟。

载沣那会才25岁,政治经验浅也就算了,政治智商也没多高,一顿瞎搞后,本来稳扎稳打的新政就乱套了,历史也就再没有给满清政府机会了。

清朝慈禧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一)(6)

新政对满清的影响最大的就是科举改革,训练新军和预备立宪,这几个领域的变革后来也要了满清政权的命。

好了,具体如何改革的,明天再说,收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