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区别:一图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1)

宰相上佐天子下领百官,位高权重,尤为君主所忌惮。唐承隋制,以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号为宰相之职。

中书省辅佐天子以执大政,掌管机要,并起草皇帝诏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参议国务,并负责审查诏令,有封驳之权。尚书省则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二十四司。

凡是皇帝的诏令,必由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待诏命无误后,方可由门下省授予尚书省执行。所以在初唐时期,天子诏令的发布受到诸多限制,不经中书门下不得施行。这也是后世强说隋唐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雏形的原因,但两者的本质完全不同。

三省长官品秩既高,权利还大,当皇帝的自然不放心,不会轻易授人,常常以其他官位行宰相之职。比如,千古流芳的诤臣魏徵当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就是宰相之职,只是名号不同。

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李战神以身体不好为由强行辞官,李世民就是不放,说你不是身体不好吗?那就隔几天去趟官署办事,叫“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李勣以太子詹事之位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侍中、中书令同样的职务。自唐高宗以后,除三公、三师、中书令,凡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否则就算是尚书令也不是个宰相(当然,自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之后,普通臣子不敢居其位,尚书省的长官就变成了左右仆射)。

武则天时期,三省六部官号屡屡更变,大家看《神探狄仁杰》时,狄仁杰担任的“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的相爷们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难怪后人感叹:“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