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
—————— 《触不可及》
纵观近几年的影视作品,除商业片极力推崇那些复杂的“大框架、大场面”外,那些表露含蓄的人文剧情片,仿佛都喜欢以“短平快、无需费脑”的“小格局”形式面向广大观者。
这也许与07年的“编剧罢工事件”有着莫大的关系,精典电影《教父》的编剧“罗伯特·麦基”曾说过:
“编剧罢工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颠倒权力与创造力,从而营造出一副良好的编剧文化,但也会让编剧获得一定的地位”。
但就目前的市场而言,无所谓作家导演或非作家导演,只要能竭力成为一位“全能型”导演,摆脱依赖外界的安全感,就能掌握“主动权”。
因此找原著小说改编,就成为了许多导演的“捷径”之一,但导演身兼数职,必然就会存在某些局限性。
当然,这种“局限性”并不会影响到各位电影人盆满钵满,声名显赫,毕竟在这浮躁的大氛围下,没有谁对此是抱以“淡定”的态度,相对于那些崇尚“低调小格局”的电影人来说,或许只能“埋头耕耘”用时间酝酿出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那它才能称得上是一部杰作!
所以《放牛班的春天》《黑天鹅》会被奥斯卡所青睐,《当幸福来敲门 》能被影迷们奉为“励志宝典”,向默剧致敬的《艺术家》独得第84届奥斯卡的“恩宠”。
1994年奥斯卡曾经的辉煌——(《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还能重现吗?我想也许很难。即使在那个年代许多导演都有“一战之力”,但他们对于作品上力求的“力度”,都被小家碧玉的“裹脚布”所紧紧地裹缠住了,花了大价钱,却仅仅盖了一间“蜗居”,想必对于他们来说也极为遗憾吧。
不得不承认1994年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年度,相较于现如今电影行业的现状,没有了曾经的“意气风发”要么选择烧钱买快感,要么选择“无病呻吟”,也许尽快地投入到市场,收回成本就是成功。
观者们再力求完、龟毛挑剔,也只能“随波逐流”尽早适应,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当前段时间得知《寄生虫》斩获奥斯卡时,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却是法国的一部作品——《触不可及》。
文化背景下的“火花”
1.
《触不可及》在2011年上映后,在力压作品《欢迎来到北方》成为“法国本土票房第一”的同时,也为当年萧条的经济,增添了一抹“炫彩”。
两部作品在形式上,都采用了“人物冲突”的经典角色设定:两位性格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域,却在性格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下偶遇,从而擦出火花,人物亦庄亦谐,从最初的矛盾到彼此交心、理解,直至最后的尽如人意。
给人的感觉,就好似海平面上的一朵烟花,燃尽后,钻入水底化作了一群游鱼。
2.
2011年的11月,法国正值冬季失业的“寒冷”,而《触不可及》的上映无疑是给当年“寒冷的法国”带来了一丝丝“温暖”。
在当年特定的时间背景元素下,加上两位演员精湛的表演,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发了一场热议,而观者所讨论关心的话题,使得本部作品成为了一部超越“普世价值”的精典佳作。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种族”话题,瘫痪残疾的白人富翁,与贫穷的黑人护工之间的“情感矛盾”,在真诚与理解下,打破了上升至种族层面的深层矛盾。
极具浪漫主义和人文气息的作品
1.
法国,一个极具浪漫主义和人文气息的国度,电影作品亦是如此。
两位“触不可及”的人,一位来自高雅的上层阶级,一位来自粗鄙的底层阶级,看似无法触及的两人却点亮了彼此的灵魂,一拍即合,火花绚烂。
主人公白人富翁“菲利普”,因一次跳伞事故瘫痪在床,在偶然的一个机会下,遇到了一位贫困落魄的黑人护工“德希斯”,菲利普在德希斯的“悉心”照顾下,体验到了许多从所未有事情,以至于在某些时刻,会忘记自己是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
德希斯在逐渐改变菲利普生活的同时,自己也找寻到了人生真正的含义,两人从最初的矛盾,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尽管菲利普认为德希斯照料自己是在耽误他的“前程”,从而选择让他离开寻找自己该有的生活,但德希斯还是在菲利普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了,并给予菲利普一份最好的礼物——和笔友的第一次约会。
2.
尽管德希斯坐过牢,但他却始终秉持着做人最基本的准则,自带满满的人情味,他对富人和上流社会的附庸高雅“嗤之以鼻”,也有着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他从未觉得自己的所做所为有何不好,也不拘于世俗的条条框框,敢爱敢恨。
或许他始终明白:“不怜悯才是最高级的尊重”。
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富翁菲利普,始终不敢将自己的照片寄给自己的笔友,也许是不自信,也可能是担心。
在“不按常理出牌”的德希斯“帮助”下,菲利普终于和自己的笔友见面,从而找寻到自己的幸福,但如果没有德希斯“帮助”,也许菲利普注定孤独终老,惺惺相惜也许就是对两人最好的诠释。
性格迥异,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可以说两人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会有任何交集,但就因人与人之间最真心的尊重,和那略带“猥琐”的笑容,却成就了一份难以割舍的友情。
多年后我才明白片名《Intouchables》的真正含义,“触不可及、无法触碰”,或许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触及的都是那些高傲、自私的,而那种“无法触碰”的真心实意,吾等可望而不可及也。
3.或许朋友之间频繁联系并不是什么糟糕的原因,关键是你的心是如何想的,当你并不是想从对方那里获取任何东西,却依然频繁保持联系时,这就是理想中的朋友。
彼此之间交心、相知,交流言谈并不会担心自己会说错话从而伤害到对方,彼此之间明白对方想要的是是什么,是朋友之间最好的“状态”,人生能得此知己,足矣!
一部干净纯粹的作品
1.
这也是一部相当纯粹的作品,讲得也极为简单就两个字:“友谊”。
但作品的优秀之处就在于,故事的真实性与真情的流露,没有刻意的演绎,也没有丝毫的做作。
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极为流畅和干净,情绪化的点位也拿捏得十分到位,德希斯对女秘书孜孜不倦地追求、两人套路警察、调侃演员都让人忍俊不禁。
当德希斯走出菲利普家大门时,礼貌地叫人把车开走,并告诉"弟弟"这是做人的原则,阔步的走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最纯粹的人性。
或许德希斯一开始是为了利益才与菲利普结识,可当他完成了自己使命,却仍旧保留作为朋友的那颗真心时,他就不再是利益驱动下的“产物”,是什么改变了他?是纯粹的友谊。
2.
德希斯在菲利普的引领下慢慢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找到了人生的含义;而菲利普也因德希斯,收获了勇气与真爱。
两人一次次的疯狂,点燃了菲利普那颗心中埋藏已久沸腾的心,是最纯粹的喜悦,也是最纯粹的尊重。
也正因两人彼此之间纯粹的尊重,各自也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意义,帕多万和1900亦是如此,彼此尊重,即使不舍,也要尊重他人选择,如此知己真是羡煞旁人。
3.
干净纯粹的配乐,让本部作品的调性提升一大截,富有情调的钢琴乐撩动人心,海边美景、城市风貌令人无比神往,再加上一份坚不可摧的纯粹友情,谁能不为之动容?
只叹今生,有缘相见,得一挚友,此生无憾!
我曾思考过,本部作品究竟如何能得此高分?
也许在细品多次之后,我才感受到,它就像是我们与好友之间日常的对话一般,虽带有“粗鄙”的言语,却充斥着满满的温情,字里行间中诉说着,我是如此的信任依赖你!
从开始的笑,到后来的泪,从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慢慢的熟悉、理解、信任,以及最后无条件的“爱”。
这让我想起了作品《追风筝的人》,但本部作品在强烈的化学反应之下却“飞”得更远。
一位瘫痪富人,一位窘迫黑人,有着天壤之别两个世界的人,却因为最纯粹的友谊碰撞出了最绚丽夺人的火花。
本部作品的成功,也许得益于“法国元素”天生的浪漫艺术特质,哀而不伤的故事,反而洋溢着满满的温情,这点感觉好像《小偷家族》一般,但各个元素无疑又比《小偷家族》更加高级,且精致。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幻想过,能拥有那么一个“掏心掏肺”的挚友,我们彼此在人生的“转折点”相遇,诉说着彼此的不同或相似,在这平淡无奇的一生中,当我们老了,回首往昔,能有那么值得回味的一丝念想。
他能将心比心,为你的悲伤百般抚慰,为你的欢喜欢呼雀跃,更会在他的心中,为你留下那么一块永恒不变的位置,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
只叹今生,有缘相见,得一挚友,此生无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