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退休老师公益活动(退休老师义教助人发挥余热)(1)

陈海碧在疫情期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她只是广州羊城花园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却七年坚持义工之路,累计义务服务时数超过1500小时,其间担任义教老师免费授课、组建义工队伍、开展老人探访、关怀流浪者、共建文明社区……她叫陈海碧,2010年为照顾家庭办理提前退休来到广州,此后不忘发挥余热,为社会服务。在她的影响带动下,一批热心居民加入义工队伍,爱心和正能量正在社区传递。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穗文明

退休后发挥余热做起义工

陈海碧来自湖南沅陵,在来广州之前,她曾在老家当了8年的历史老师,后来又进入一家企业从事行政工作。2010年,陈海碧追随丈夫来到广州,并在天河区前进街的羊城花园落地生根,成为一名“新广州人”。“因为家庭原因,我提早办了退休。当时我还年轻,来到广州后,看着同龄人都还在工作,不想闲在家里,希望发挥余热贡献社会。” 陈海碧说起自己做义工的初衷。

2012年前进街第一支义工队——微幸福义工队成立,陈海碧注册成为其中最早的一名义工,开始了服务居民、服务社区的工作。陈海碧很快成为其中的骨干,她利用自己曾是老师的专长,在前进家综430课堂当义教老师,每周抽出两个下午为家综430课堂的学生义务辅导课后作业。学生做作业遇到上课没听懂的问题举手问她,她都会进行耐心辅导、细致讲解。

陈海碧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长者的老师。2013年后,她开始在前进街家综长者领域做义工,先后在家综开办的长者拼音班、长者电脑班、长者智能手机班、长者丝网花制作小组等任义教老师,耐心教长者各种知识和技能。“我自己先到广州市文化馆学习丝网花、剪纸等工艺,回来后再教他们,多学点东西是好的。”

现在羊城花园社区,活跃着一支义工队伍,众多义工一起在社区帮扶贫困,倡导文明互动,像雪球一样将爱心越滚越大,而陈海碧正是这支义工队的队长。2014年12月,在前进街道、羊城花园社区居委及家综的引导下,她积极参与羊城花园义工队成立事宜,并成为义工队队长。从此她不仅自己做义工,还带领社区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义工。队伍成立之初只有30多人,如今已经发展到130多人,正能量的影响力逐步扩大。2017年羊城花园义工队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义工服务组织。

七年累计义工服务时数超过1500小时

陈海碧的爱心和热心不仅仅用在社区,还辐射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她组织了羊城花园义工队40多名义工参加市民政、市义工联及社工机构开展的“社工 义工关怀流浪者”项目,为生活在困境中的街头流浪者提供“四劝一引”服务,把广州的温暖和包容传递给流浪者。

去年10月,陈海碧在广州东站遇到一位精神有些异常的流浪阿婆,嘴里总是念叨着什么。义工问她从何处来,她说自己是湖南湘潭人。“我也是湖南的,但听阿婆的口音不像那里的,再多问阿婆又不愿说实情。”陈海碧见阿婆一直在东站二楼的平台露宿,少吃少穿,便经常来看望她,给她送去衣服和食物,陪阿婆聊天。“我问她爱吃什么,阿婆说喜欢吃馒头,料想她是北方人。”陈海碧与阿婆建立了感情,阿婆也开始愿意讲自己的事,告诉她自己来自山西临汾。随后,义工们根据阿婆提供的信息与当地派出所联系,最终帮助她顺利返乡。

“我虽然不在职场,但通过做义工能为社会贡献力量。我愿意像火柴一样发光发热,照亮身边的人,给他们带去温暖,也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因此,陈海碧总是带领义工队,活跃在社区,传递着正能量,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现在义工队有130多人,有退休的职工,也有在职的青壮年,他们个个多才多艺。陈海碧把他们组织起来,按专长分成义工葫芦丝队、义工旗袍队、义工太极队、义工舞蹈队、义工合唱队等。义工们平时做义工,有机会就演出,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践行“快乐做义工,做快乐义工”的理念。

七年义工之路,陈海碧累计义工服务时数超过1500小时(不包括管理义工队和策划义工活动时间),她把义工服务当成一份事业来做,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在此。“每个人追求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我在这里收获了快乐,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还认识了许多朋友。”陈海碧笑着说,看着义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她很是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