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智敏 头条号:老虎69090。

曹县邵庄镇旗杆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

位于曹县城西南16.9公里,邵庄政府政府西南1公里。东西200米,南北200米,聚落呈方块状。东西街1条。人口600人,汉族,耕地457亩,以农为主。有李、胡2姓。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泛滥,一片汪洋,为防船只迷失方向,于较高土岗处设旗杆作标。水退后,有数家迁此建村,遂称旗杆庄。

曹县仵楼镇旗杆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2)

位于曹县城东南28.5公里,仵楼镇政府东1.2公里。东西200米,南北1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人口1300人,汉族。耕地1124亩,以农为主。有张、刘、王、李、赵、耿6姓,张姓最多。属南园村民委员会。明初,张氏居此,村东为黄河,因曾于村头立杆挂旗,为船导航而得名旗杆庄。

孙老家镇旗杆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3)

卫图

位于曹县城东南10.8公里,孙老家镇政府西4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1公里。东邻李庄,南邻仝店,西邻阎庄,北邻袁白庄。村庄东西街2条,南北街1条。呈长方形,整体不规则。村庄总面积0.005平方千米。房屋30幢,村民14户55人,男性30人,女性25人,均系汉族。有魏、刘、王3姓。属袁白庄村民委员会。据《袁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袁氏祖成甫公由山西洪洞迁曹邑黄堽里;清乾隆间(1736-1795年)十六世祖讳斯来转迁二郎庙,道光间(1821-1850年)十九世析此,因其子嗣中选文武举人,遂立旗杆于门前,村因此得名。1955年成立旗杆庄初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袁白庄大队,1982年3月底,体制调整后将生产大队变更为行政村,并成立袁白庄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4)

村貌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5)

喜鹊窝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6)

不知名的鸟巢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7)

旗杆刘庄航拍图

成武旗杆刘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8)

位于九女集镇南5千米处,东邻小吕楼,西邻付庄,南邻岳庄,北邻张庄寨。总面积0.4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36平方千米,房屋140幢,居民103户,人口345人,有刘、宋等姓。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刘氏迁成武北权村,后其分支迁此立村,故名刘庄。此村先后四人中举,门前均立旗杆,更名旗杆刘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9)

旗杆刘庄武举木匾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0)

旗杆李庄航拍图

成武旗杆李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1)

入村村牌,两旁立有旗杆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2)

村碑

位于文亭街道西南1千米处,东北邻翟楼,西邻九女集镇界,南邻九女集镇赵庄。总面积0.4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39平方千米,房屋300幢,居民198户,人口573人,有李、杨,丁、孙等姓。

始名吉王村,立村时间失考,光武帝刘秀东封泰山曾路过此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李氏迁入,更名李庄。清咸丰九年,族中两人中举,立旗杆,光宗耀祖,更名旗杆李庄,后简称李庄。1982年复名旗杆李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3)

李学孔旗杆夹

位于村西关帝庙遗址西南侧,青石质。清嘉庆九年李学孔中武举后立。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4)

旗杆荚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5)

旗杆基座

举人分为文举人和武举人,文举人旗杆顶部为笔尖庄状,武举人旗杆顶部为刀戟状。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6)

四刘庄航拍图

成武四刘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7)

村街

位于大田集镇东南1.5千米处,东邻东许庄,西临巨单路,南邻许堂,北邻何楼。总面积为0.7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68平方千米,房屋180幢,居民158户,人口589人,有刘、申、高、石田、袁等姓。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氏始祖祖海公由洪洞县县城北柳沟村迁汴梁城西关鼓楼大街。明天启元年,汴梁城西关鼓楼大街刘氏迁此立村,分东刘庄、西刘庄、前刘庄、后刘庄,故名四刘庄。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8)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19)

刘氏家谱

在该村村西的刘氏祖茔前,竖立着两根直刺苍穹的清代旗杆,无言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其中一根旗杆的石头底座上,刻着一行秀丽的楷书小字“乙未进士”。据考证,此旗杆为清代官员刘彤光所立。据村民介绍,这里的旗杆曾有七根之多,经历百年的风云,但只保留下来了两个,委实不易。

四刘庄一带历史悠久,村东曾有一高大堌堆,叫做刘堌堆,经勘探属龙山文化遗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尚高丈余,后因群众取土,逐渐挖成了面积约三亩的坑塘。2012年,曾在地平面三米以下处挖出古代人类尸骨四具和一处陶井遗址,并出土汉代瓦片。从尸骨叠压的姿势来看,疑为洪水溺毙。可以想见,汉代某年,洪水初来,周围居民逃避不及,被水溺毙,尸体冲积至此,被堌堆阻挡,散乱叠压,洪水消退后,被泥沙淤积在地下。像刘堌堆这样的土丘在菏泽市分布广泛,是先民为避洪灾而堆筑的高台,水患过后,人们下台而居。为了便于躲避水患,只好居住在堌堆附近,形成了居民点。此后,人们为了祈福襄灾,就在堌堆上修建庙宇。清道光时期,刘氏族人曾在堌堆上修建白衣观音庙一座,现仅存“重修白衣观音庙记”石碑一通。

四刘庄成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初。因明军北上进攻河南开封的元军,为躲避战乱,刘氏始祖刘海从开封鼓楼大街迁居于今四刘庄村北二里立村,名刘庄,村属巨野,为巨野县和成武县的交界地带。当时,村东有一大坑。某日一猪贩夜行,不慎掉入坑中溺毙。刘氏始祖惧官府追究责任,遂连夜把家搬至南二里处重新立村,因此地已属成武县管辖,根据当时“隔县不拿人”的惯例,官府未追究此事。后来,刘氏一族人丁兴旺,分为东西前后四个小自然村,故名四刘庄。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刘氏族人刘彤光考中乙未科三甲第178名,赐同进士出身。同年五月,他与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一同受到光绪帝召见,后来任户部主事。在任户部主事期间,武定府发生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在京城的山东籍官员纷纷募捐赈灾,并推举刘彤光去发放钱物。他到灾区后,“亲历调查,分上、中、下户为三等,不使一人缺漏、一人冒领。沐雨栉风九十余日,活人四万余口。武定来者言,乡间设长生禄位祀之。”1900年,刘彤光到山西文水县任知县,后来又负责永宁州的事务,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并著有《梦蝶草堂杂著》。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20)

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该村青年刘保健时任解放军某部副连长,在一次作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其他战士先后攻克6个高地,他一人毙敌8名,并指挥全排毙敌43名,为我军围歼敌人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他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参加了建国35周年国庆观礼,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成武徐刘庄传说

成武南鲁集镇徐刘庄村民委员会由徐庄和刘庄自然村组成。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21)

徐刘庄

徐庄位于南鲁集镇北2.5千米处,东邻前李楼,西邻鲍田庄。总面积1.0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81平方千米,房屋267幢,居民244户,人口845人,有徐、王、李、林、葛、刘、鲍、陈、党等姓。明万历二年,山西洪洞县刘、徐二氏同时迁此,一南一北立两村,南面为徐庄,北面为刘庄。

刘庄位于南鲁集镇北2.5千米处,东邻前李楼,西邻鲍田庄,北邻万福河。总面积0.9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75平方千米,房屋271幢,居民246户,人口889人,有刘、曹、秦、林、李等姓。

徐家姑娘嫁与刘家生子,回娘家过满月。不幸,小孩夭折,无法向婆家交代。徐家姑娘遂以兄弟之子顶替。孩子成人后考取功名,荣归故里立旗祭祖,旗杆却立不起来,不知何故,问其母,其母说明原委,随去外祖父家拜祭后,旗杆得以立起。徐、刘庄有徐刘同祖碑两通,碑文记载徐刘同祖及徐刘对应辈分。

此外,鄄城陈王街道旗杆张庄因本村古时有一张姓人家在县衙做官,在家门前立一旗杆,因此得名“旗杆庄”。

附:

官宦家祠门前旗杆

在明、清两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书香门第,受到统治者的尊崇。明清官宦家族祠堂门前,也通过安置旗杆的方式“显耀门楣”,但旗杆高度、是否安装'旗斗'则有规定。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22)

古代象征科举功名的旗杆、旗斗

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家族祠堂门外才有资格竖立旗杆,否则,任你家财万贯,绝对不允许。明清时期,但凡举考试中考上可以入国子监深造的贡生(或副贡),甚者官方资助的秀才都可以立旗杆,但旗杆上没有安装'旗斗';乡试中考中举人者可以立旗杆,旗杆上有一个'旗斗' ;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旗斗'的旗杆;如果考中状元,家乡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

古代读书人分量很重的“学历证书”:功名旗杆

据记载,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三丈三尺(约11米),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和斗五部分组成。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而举人、进士家祠门前旗杆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家祠门前旗杆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区别,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如今留存的明清家庙建筑门前的旗杆,是昔日封建书香世家荣誉的象征。

两块大小一致的条石,其实就是一对旗杆夹。中国古代的功名旗杆所选用的条石一般是高度190厘米,宽度38厘米,厚度12厘米,条石下端有50厘米埋于地下。露出地面的部分下方各开一个圆形的通孔,上方各开一个菱形的通孔,上下两孔的中心相距约65厘米,两块旗杆石距离约为33.5厘米。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23)

既然称为功名旗杆,怎么能少得了旗杆呢?我今天在祠堂所看到只有旗杆石,却没有旗杆,其实当年立功名旗杆时,是有一根旗杆的。旗杆要选用大口径的杉木,高度为十几米,杉木下方要凿两个孔,与旗杆石上的圆孔和菱形孔对齐,用木制的插销把旗杆和条石连接在一起。这样子,完整的功名旗杆就竖立起来了,旗杆上挂着绣有功名的锦旗。

旗杆最能看出立杆人的身份地位,功名旗杆有文武功名之分,武功名旗杆顶部雕成刀戟之状,而文功名的旗杆是读书人考取功名的象征,类似于“学历证明”,在旗杆的顶部雕成毛笔笔锋的样子。为了能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立杆人的身份和“学历”,旗杆上方部分所做的四方斗很有讲究,考中进士的可以安装两个斗,考中举人可以安装一个斗,贡生则只有旗杆,没有斗。如果你在一个祠堂的大门前看到有三斗旗杆或者四斗旗杆,则可以看出这个家族中曾有人考中状元或受封为朝廷一品高官。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24)

菏泽文庄在哪:话说菏泽市的旗杆庄(25)

功名旗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追慕先贤的文物古迹,在当时是彰显身份地位的标志,同时也可以激励族人奋发向上。竖立一个功名旗杆,就是树立起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在当时,家长们教育孩子专心读书的方法之一,就是带着孩子来到功名旗杆前说:“你看,这就是我们某位族人立的功名旗杆,你要好好读书,以后也像他一样考取功名,立一个旗杆!”我想,这也是很多耕读世家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吧,一个个功名旗杆,就是一个家族文风鼎盛的象征,它可以记录曾经的辉煌,也可以让这一文脉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政协菏泽市第十六届委员,曹县乡村历史记录者。头条号:老虎69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