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就北京小学语文试题,冰融化了是,大多数学生答案是:水。老师打√,唯一一个学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师打Ⅹ。发表了评论:扼杀了一颗文学家的种子。这个视频在网上疯传,我看了这个视频,引起极大兴趣。

请问王教授:

如果学生答:秋天,对不对?

如果学生答:夏天,对不对?

按照王教授的观点都应该算对,都应该是文学家种子,唯独答案是水,就不行了,就不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就不是文学家的种子。冰融化是水,这是自然规律,这个答案是普遍学生的认知,这些学生王教授不认为他们是文学家的种子,我认为他们有可能是自然科学家的种子。冰融化是什么的语文考题,答春天的学生悟性很高,值得褒奖。答水的学生难道不是想像力?难道答水的要比答春天的学生低人一等,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对小学生的答题,我们不能用大学的标准去评判,更不能用文学家的标准去评判,更不能用大学教授的眼光去评判。

小学语文课既不能上成政治课,也不能上成大学里的文学概论课。小学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性,小学语文教学各年级段有各年级段知识点教学任务,例如:低年级段以识字教学为主,那就要根据识字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思维的差异性,培养孩子的想像力,训练该子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一点上小学语文老师和王教授观点是一致的。没有哪位小学语文老师要去扼杀孩子的的想像力,去扼杀文学家的种子。北京这位小学语文教师对冰融化是春天打Ⅹ,肯定有內在原因,为什么打X?王教授你调查了解了吗?不因为冰融化是春天一道答题打Ⅹ,就将扼杀孩子的想像力、扼杀文学家种子的帽子扣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头上,王教授你觉得客观吗?欢迎王教授放下大学教授的架子,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调研指导!

在这里让我想起美国一位幼儿园女老师上的一堂美术课:

这位女幼师精心设计了一堂培养幼儿想像力,从而培养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美术课。她让孩子根据平时的观察,想像画出太阳。接着她问孩子们:"老师通过自己观察,心中有个红太阳,要不要老师画给你们看看?"幼儿齐声回答:″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红太阳。然后让幼儿想像画心中的红太阳,结果她把幼儿画的画收上来,发现大多数幼儿都是模仿老师在黑板上画的红太阳,只有一位女幼儿画了个缺角的太阳。这位幼师百思不得其解,只有圆形、半圆形、月牙形太阳,那有缺角的太阳。在课上把这幼儿批评了一通。

这位美国女幼师上这堂美术课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教学环节错了,既然是让幼儿想像画太阳,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红太阳的教学环节放在课的最后就好了。放在前面,误导幼儿模仿画红太阳。培养孩子想像力、发散性思维课,变成定向思维课。

第二个错误:应该耐心地询问画缺角太阳幼儿的想法,不了解情况就乱批评。

这位女幼儿的母亲把这位美术老师告上法庭,告她美术课不是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而是培养孩子单一呆板思维。没有幼师的素养,没有教学方法,不适宜做幼师。

在法庭上,这位幼师才弄明白,这位女幼儿观察很仔细,她在自己窗前观察太阳,刚好伸出屋檐尖遮住太阳一角,所以画了缺角太阳。法庭上人们一致赞赏这位幼儿是个奇才。

在法庭上,这位美术幼师惭愧地收回对这位幼儿的批评。

我真诚地希望复旦大学王教授尊重小学语文老师,小学语文课上好了极不容易,不信我们试试看,王教授你上大学课,搞讲座等,语惊四坐,名扬四海。但你上好小学语文课不见得上得好?同样,小学语文教师无法到大学上课。这就是大学教授和小学语文教师真正差别。

王德峰复旦大学讲座(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给我的联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