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挥洒离乡泪,后裔知归报本心。”缙云之于我,便是归,便是根。

缙云山上有啥好吃的(大自然的节气寻根缙云味)(1)

“十里不同音”概括出江浙地区独具特色的吴语呢喃,而我自小就掌握两种方言,一是与父母、同龄人常说的“杭州话”,二是与爷爷奶奶沟通的“缙云话”。

小时候我也曾问过父亲:“为何爷爷奶奶不说本地话?”父亲说:“他们说的是老家话。”“老家?这里不是就是我们的家吗?”“这里也是我们的家,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籍在另外一个地方,当年太爷爷、太太爷爷,他们从老家来到这里扎根定居,所以这里就成了我们的家。”父亲耐心地解释,但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完全听得云里雾里,意识里只留下了我还有一个“老家”的印象,一个不知道在哪里,有多远的老家。

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是一个操着一口“缙云话”却不知晓缙云,不了解缙云的人,不过除了语言的相通之外,我与老家的另一个渊源便是我最爱的美食之一——缙云烧饼。

缙云山上有啥好吃的(大自然的节气寻根缙云味)(2)

我家附近有个烧饼摊,它摆在一个大的十字路口边,南来北往的人,路过总会买几个烧饼。小时候,我总求着父亲给我买,每次排队看着那些开车路过的大人一口气买5个、10个的时候,我总是特别羡慕,我也想一口气吃那么多,不管我吃不吃得下,总有种百吃不厌,多吃就是赚到的感觉。那家烧饼摊的名字一直以它所处的那个地方命名,所以我一直不知道其实那个老板是缙云人。

后来我长大了,我开始来往于很多城市,我也见识到了散落于城市不同角落的“缙云烧饼”店。关于这个,我还闹出了一个很大的笑话。那时我刚出门求学,初次离开小镇深入城市,我想念家附近的那口“烧饼”,但我穿街走巷看到的总是“缙云烧饼”的店招,我曾站在门口看着店家的制作手法,和家乡烧饼摊的非常相似,花样和种类也更多,但我不敢买,我怕吃不到我记忆里的那个味道。

于是,我打电话给我父亲,对他倾诉道:“我想吃烧饼,可这里只有“缙云烧饼”,我不敢买,不知道好不好吃。”爸爸在电话那头笑了一声,然后对我说:“就是“缙云烧饼”啊!你一直吃的烧饼就是缙云烧饼啊!那家烧饼摊的老板就是缙云人,现在做烧饼的是儿子,以前一直是他爸爸做的,他们家有烧饼的祖传秘方,所以特别好吃。”不知道为什么,听完父亲的话,我的内心又激动又欣喜,追根溯源,原来我好的这一口,一直陪在我这个在外漂泊的孩子的身边,这也许就是“家”对我的庇护。

缙云山上有啥好吃的(大自然的节气寻根缙云味)(3)

从那以后,我对“缙云烧饼”又多了一份执念,那是一种对家的惦念——对我从小生活的家的惦念以及对“老家”的惦念。偶尔,我也会和烧饼店的老板搭讪,问他“您是缙云人吗?”,然后试图用缙云话和他交流。有的店家也会反问我:“你也是缙云人吗?”我立马回答:“我不是。”但转念一想总觉得不对,便改口道:“我想我可能算是,我没去过缙云,也不在那里长大。但我的祖籍在那里,我的爷爷奶奶还说着缙云话,我应该也是缙云人吧。”店家听完,把刚做好的烧饼递给我,说:“那咱们就是老乡。你有机会可以去缙云看看,现在的缙云可好了。”我闻着手里香喷喷的烧饼回答说:“嗯,一定会去。谢谢老板。”

我拿着热乎乎的烧饼,看着这个城市的车水马龙,忍不住在大街上吃起来。咬一口,心情愉悦了些,世界上的美味就是这么神奇,简单的食材就能创造出让人难忘的味道。面粉、鲜猪肉和缙云菜干三种原材料恰到好处的融合,便成了烧饼的饼坯,然后把饼坯放进特制的长桶里,用炭火烘烤几分钟,饼色金黄的烧饼就出锅了。我走着想着又忍不住再咬一口,装饼的纸袋已经沾染了油渍,烧饼入嘴却油而不腻,鲜香满口!

这饼太小了,我才没走多远,一口又一口就吃完了;这饼太大了,我离家那么远,也能尝到这个味道;这饼太好吃了,好吃到它的味道演变成了记忆,久久地存留在我心里。

这几年,我们通过很多方法,去寻了缙云的老亲,逢年过节也会相互走动。每次缙云亲戚来玩的时候,总会带上点“缙云小烧饼”相赠。此后,我总盼着他们常来。

他们一来,我那八十多岁的奶奶,脸上的笑意总是很浓,他们有关于他们的父辈、祖辈的共同记忆,那种有共鸣的分享的喜悦,是旁人给不了的;他们一来,我对缙云的印象又深刻了许多,那里不再是一个地名,不再是一个烧饼,更是有滋有味有亲人的故乡。

,